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中部车-莫古隆起控藏作用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车-莫古隆起是中晚侏罗世准噶尔盆地处于小型陆内前陆坳陷演化阶段形成的一个前缘隆起,其形成和演化经历了隆起形成发育(J2x-J3)、隆起埋藏(K-E)和隆起消失(Nt-Q)3个主要阶段.不同构造期次形成的隆起与生烃凹陷的时空配置关系在宏观上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格局,车-莫古隆起对准噶尔盆地中部中生界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①早期(J2x末-J3)成藏,并部分遭受破坏;②中期(K1末-E末)为主要成藏期;③晚期(Nt晚期-Q)油气藏调整.车-莫古隆起区有利勘探区带首选南翼永进地区,其次是车莫古隆起北翼沙窝地、庄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构造特征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为南西—北东走向的燕山期古隆起,分布范围大于2×104km2。现今车莫古隆起的深层仍存在低幅度的背斜构造和鼻状构造,浅层构造简单、断裂不发育。其形成演化可划分为5个阶段,即:凸起形成阶段、缓慢发育阶段、强烈发育阶段、隐伏埋藏阶段和改造调整阶段。车莫古隆起提供了形成各种地层、岩性等隐蔽型圈闭的条件和良好的油气运聚背景,有利于盆地腹部大范围、区域性的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车排子隆起和陆梁到莫索湾的带状剥蚀区都不应当包括在车莫隆起的范围之内,车莫古隆起的主体全在凹陷和斜坡区中,至今地震资料仍做不出隆起形态的构造图。用以证明有背斜构造形态的资料,取自于近邻的马桥凸起西端的剖面,一切均与马桥凸起的构造特征无异,而与车莫古隆起的特征不符,不能作为其代表和佐证。用未作时深转换的压缩地震剖面做古构造研究是不准确的,有时会出现误导。古剥蚀区是内陆盆地靠近边部的下凹弧形侵蚀基准面对呈大面积平缓倾斜的岩基岩层的剥蚀结果,与构造隆起作用无关。因而,剥蚀区不是隆起构造的反映,也无控制油气分布的作用。唯剥蚀区内的不整合地层封闭中,向上倾尖灭的那一部分有捕集油气的功能,具有远景。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的演化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古隆起构造单元的演化不仅反映了构造运动在区域上活动的过程,而且对于区域地层的沉积及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成藏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发育干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的车莫古隆起,从中、晚二叠世开始隆升,直至新近系最终消亡,可以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其中侏罗纪时期是其活动最强烈、最重要的阶段。车莫古隆起在早侏罗世发生低幅隆升,在中、晚侏罗世则强烈隆升,并使中、上侏罗统地层遭受了严重的剥蚀。随着车莫古隆起的逐步演化,盆地的沉积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车莫古隆起成为隆起南、北沉积体系的汇聚区或分水岭。车莫古隆起在演化过程中对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藏起到了调整改造的作用,由岩性圈闭及不整合面圈闭形成的油气藏是今后该区油气勘探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中部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莫古隆起形成演化控制了盆地中部中生界油气成藏与演化:中晚侏罗世油气较大规模充注,形成了早期“车-莫古油气聚集带”,侏罗纪末期地层抬升剥蚀,部分油藏遭受破坏;早白垩世末-古近纪油气大规模充注,形成了中期“车-莫古油气聚集带”,是中央坳陷带侏罗系和白垩系原生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期;新近纪以来,“车-莫古油气聚集带”的最赞破坏和中央坳陷带现今油气分布面貌的最终形成;总体而言,早期(J2~E)隆起背景控制中央坳陷带中生界的油气富集,晚期(N~)构造调整决定该区现今的油气分布。车-莫古隆起及两翼油气资源丰富,尤其是其南翼中上侏罗统剥蚀区,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演化及其控藏规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侏罗纪中晚期, 准噶尔盆地腹部隆升, 形成北东向展布的车莫古隆起, 改变了盆地腹部单倾的构造格局, 形成沿隆起两翼分布的大量侏罗系中上统岩性圈闭与地层圈闭, 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喜马拉雅运动导致车莫古隆起北翼抬升、南部急剧沉降, 使北部前期已形成油藏遭受破坏而发生二次调整, 隆起南翼得以保存, 是盆地腹部深层有利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周缘隆起带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大量地质与地震资料,分析总结了准噶尔盆地周缘隆起带地质结构及地层充填特征,研究了隆起带圈闭、烃源岩及输导体系空间配置关系后指出,准噶尔盆地周缘隆起带发育着持续隆升、先拗后隆、隆拗反复等3种垂向演化类型,对应形成3种地质结构。持续隆升型隆起具有"旁源侧圈"空间配置关系,先拗后隆型、隆拗反复型隆起具有"下源上圈"、"圈源同位"、"旁源侧圈"等空间配置关系,不同的圈源配置关系有不同的输导体系。受不同地质结构控制下圈团、烃源岩、输导体系发育特点及其空间配置关系的影响,盆地周缘隆起带具有3种油气成藏模式。盆地周缘隆起带的车排子南部、哈山地区—红旗坝、木垒等地区资源潜力较大,应是今后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腹部以单斜构造背景为主,近几年所揭示的隐蔽油气藏类型虽然主要以地层、岩性油气藏为主,但仍然呈现多样性的特点,成藏主控因素也具有相对的多样性。从成因角度分析,盆地腹部砂层、不整合面、断层等输导条件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和富集,盆地中央发育的“车-莫古隆起”控制了油气藏的调整和改造。通过不断地总结,中国石化西部新区逐渐总结出一套处理、解释相结合以模式为指导的隐蔽圈闭地震识别技术。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油气幕式成藏规律探讨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准噶尔盆地油气田的形成经历了多幕成藏、多期改造及后期调整的过程。根据主要构造幕、主要生油期、主要输导体系以及主要油气田成藏期,初步划分出5幕主要油气成藏期,即印支Ⅱ幕(T末)、燕山Ⅱ幕(J末)、燕山Ⅳ幕(K末)、喜马拉雅Ⅱ幕(E末)、喜马拉雅Ⅲ幕(N末)。在此基础上分析,认为东道海子北凹陷北斜坡、玛湖凹陷东南部、陆梁油田北部以及昌吉凹陷东北斜坡等将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地区,主要目的层是侏罗系一白垩系,以隐蔽油气藏为主。图1表1参16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油气的成藏受车莫古隆起演化的影响较大,晚白垩世及古近纪时期是主要成藏期及调整期。文中通过目的层选取、计算地层残余厚度、去压实校正、建立压实参数平面分布模型等步骤,求得油气成藏调整期车莫古隆起的真实地层沉积厚度,以此来反映古构造特征及演化,据此分析目的层古油藏的规模及油气运聚规律,指出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区内晚白垩世存在2个古背斜,是油气有利运聚方向,并通过含油包裹体、测录井、试油资料综合确定了古油水界面及古油藏的规模。工区古近纪初北部开始隆升,古背斜逐渐消失,到现今古背斜调整成为低幅构造梁。古构造破坏后,部分圈闭仍存在,能保留大量原生油气,为原生保留型油藏,部分油气经微幅构造梁调整后,在现今有利构造位置处的圈闭聚集,形成调整再聚集型油藏。建议围绕古背斜及与古背斜形成优势运移路径进行勘探。  相似文献   

11.
海相古隆起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相古隆起是中国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中重要的油气富集领域,可分为4种类型:继承型、控沉积型(地层尖灭与台缘礁滩)、晚期定型(断裂隆升和挤压褶皱)、晚期改造型(断块和单斜)。根据海相古隆起结构特征和古隆起油气成藏特征的差异,划分出不同的古隆起成藏组合:纵向上,包括上组合、风化壳组合和内幕组合;平面上,可分为古隆起核部、上斜坡、下斜坡及深坳陷组合。研究结果表明,海相古隆起油气分布呈复式聚集特点,海相古隆起具有发现大油气田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中、上侏罗统在准噶尔盆地中部的三个泉-莫索湾-沙门子一带缺层严重, 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剥蚀所致, 是一个“古隆起”。这种认识与实际资料多有矛盾: 现今并无隆起形态, 南缘下沉“古隆起”演化为单斜难以成立; 没有隆起剥蚀形迹资料, 与上覆白垩系的沉积特征毫不相干; 与沉积相成果也不一致。相反, 钻井对比等资料证明, 中、晚侏罗世有一个高水位期和水进期的演化过程, 盆地中部由于古地势较低, 因未填平补齐而缺层, 未曾有过隆起剥蚀。“古隆起”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带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车-莫古隆起的形成、演化控制了中央坳陷带中生界油气的成藏与演化。中、晚侏罗世,油气较大规模充注,形成了早期"车-莫古油气聚集带";侏罗纪末期地层抬升剥蚀,部分油藏遭受破坏;早白垩世末--古近纪,油气大规模充注,形成了中期"车-莫古油气聚集带",是中央坳陷带侏罗系和白垩系原生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期;新近纪以来,"车-莫古油气聚集带"最终破坏,中央坳陷带现今油气分布面貌最终形成。总体而言,早期(中侏罗世晚期--古近纪)隆起背景控制中央坳陷带中生界的油气富集,晚期(新近纪以来)构造调整决定该区现今的油气分布。车-莫古隆起及两翼油气资源丰富,尤其是其南翼的中、上侏罗统剥蚀区,保存条件好,受后期构造运动影响小,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4.
《新疆石油地质》2007,28(2):153-153
2006年9月19日,车89井在浅层新近系获得日产45m^3的高产工业油流,打破了半个世纪以来勘探研究认为新近系不具备油气成藏条件的“神话”.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车莫古隆控制范围内沉积体系和砂体展布控因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利用岩心、地震、测井等资料,采用多种方法恢复了车莫古隆起的古地貌.提出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是车莫古隆起发育期,中侏罗世末是其发育的鼎盛时期,古隆起提供的内物源,控制着围绕车莫古隆起的沉积体系和砂体展布;古隆起的发育和潜伏埋藏期对古油气藏形成起控制作用;两期掀斜调整、内物源砂体展布、断裂体系和现今构造共同控制着油气调整、运移及次生油气藏的分布.围绕车莫古隆起的内物源砂体与现今构造匹配区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斜坡带是下一步勘探的主攻领域,据此认识部署的莫17井取得突破,围绕车莫古隆起腹部岩性地层油气藏是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腹部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为在大型车莫古隆起埋藏期继承性地貌背景下发育的一套沉积层系,是盆地继侏罗系和三叠系后又一油气勘探热点层位,但前期有关清水河组沉积体系及油气藏类型研究均未充分考虑古隆起埋藏期地貌演化,制约了油气的有效勘探开发。研究利用岩心、测井—录井、三维地震、野外露头和分析化验资料等,在对清水河组层序地层格架厘定基础上恢复沉积期古地貌,明确储层沉积相类型及沉积体系展布,同时结合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建立大型古隆起埋藏期地貌—沉积体系演化模式,并分析其对油气藏类型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清水河组为一套完整的三级层序,清一段(清水河组一段)可划分为低位及湖侵体系域,而清二段(清水河组二段)则为高位体系域。受控于研究区特有的沟谷—残丘地貌特征,低位域主体为局限于沟谷内部的砾质辫状河相沉积,而环残丘边部(沟谷边缘)可发育滑塌泥石流沉积;湖侵早期研究区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而湖侵晚期全区被滨浅湖相—半深湖相所覆盖。区域上,持续性差异风化剥蚀及河流侵蚀使得古隆起在晚侏罗世可作为盆地内物源而存在并逐渐演化为不同规模的沟谷—残丘,但自白垩纪开始古隆起内物源作用消失且古隆起区逐渐被覆盖,地貌也逐渐准平原化并最终演变为盆地沉积沉降中心。而受控于埋藏期沟谷—残丘地貌,古隆起区油气藏类型可划分为侏罗系古残丘型油气藏、清水河组地层超覆油气藏及构造油气藏。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车排子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部,在不同层位发现众多稠油及油气显示,并发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轻质油,因此,研究该区的油气成藏期次,对车排子地区的勘探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该区原油按地化特征的差异可分为3类,油源分析表明它们分别来自中下侏罗统混合型烃源岩、中二叠统烃源岩以及中二叠统和中下侏罗统腐泥型烃源岩的混源。在油源分析和烃源岩生烃史模拟的基础上,结合准噶尔盆地及车排子地区构造发育史,将车排子地区油气充注分为4期,即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来自中二叠统烃源岩的油气充注成藏、中晚白垩世以来早期形成的稠油发生再次运移形成次生稠油油藏、新近纪早期来自中下侏罗统烃源岩早期生成的少量油气在中生界、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层充注成藏以及新近纪中晚期至第四纪来自中下侏罗统烃源岩中晚期生成的油气在新近系地层充注成藏。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油气成藏期次划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系统采集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61块样品,检测所捕获的各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水包裹体的盐度,并观察了烃类流体包裹体荧光颜色。经过系统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发生过4次油充注,均一温度分别为:29.8~57.8℃,74.6~90.7℃,107.4~117.3℃,135.3~145.8℃,对应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分别为:65~80℃,80~100℃,100~120℃,135~150℃。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南缘三个油气成藏组合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按照勘探目的层位和构造特征,将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中、新生界划分为上、中、下油气成藏组合,在研究每个成藏组合的地质特点、控油因素、成因机理的基础上,认为中、下部成藏组合能接受盆地南缘侏罗系主力烃源岩(资源量最大)的油气,油源通道发育,构造形成时期与油气大规模形成时期相配套,油气成藏条件优于上部成藏组合,具备形成大油气田的条件。分析卡因迪克背斜和呼图壁背斜钻探成功的经验,建议准噶尔盆地南缘下步勘探方向应为:主攻中部成藏组合,侦察下部成藏组合,兼探上部成藏组合。图2表3参2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腹部、南缘温压场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准噶尔盆地腹部和南缘普遍发育异常高压,但由于沉积及构造背景的差异,其成因也不尽相同,其中腹部以及岩作用和烃类生成作用为主控因素,南缘则以欠压作用和构造抬升作用为主,区域地质构造控制了盆地的地温,而岩石物性,火山活动,断裂作用等仅对局部地温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分析盆地温压场特征,认为异常温压抑制了有机质的热演化,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油气成藏与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