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储层的发育程度和品质是制约缓坡带勘探的核心问题。文中以辽中凹陷LD-A构造为例,从钻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入手,对目的层沙二层序及体系域开展研究,确定了物源体系、沟谷体系以及沉积区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明确了层序控制源-汇体系发育特征,断裂-坡折体系控制砂体平面展布,源-沟体系控制砂体发育的规模,母岩性质控制沉积砂体的储层物性;建立了砂体富集模式,预测优质储层发育在以变质岩和火山岩为物源区的断阶坡折带断根位置和沉积坡折带之下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内,高效指导了该岩性油气藏的发现和评价。文中研究成果对陆相缓坡带岩性油气勘探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岩心及岩屑薄片观察,结合粒度、物性、薄片等分析化验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西部侏罗系储层差异化控制因素。侏罗系以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岩为储层,储层物性受控于沉积因素和成岩作用。沉积因素主要通过沉积微相及粒度影响储层物性,由龙门山中段物源控制的粒度较粗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长石类砂体物性最佳;成岩作用则控制孔隙演化,沙溪庙组破坏性成岩作用强于蓬莱镇组;沙溪庙组河口坝砂体与蓬莱镇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破坏性成岩作用较弱,溶蚀作用较强,保留了较多的储集空间,为有利的勘探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3.
潜江凹陷新农地区沉积微相特征与岩性油气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岩芯、录井、测井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地震信息系统研究了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新农地区下第三系潜江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特征和纵向演化规律。研究认为:研究区内存在2个主要物源体系和1个次要物源体系,来自北东向的主要物源形成扇三角洲砂体;来自北北西向的主要物源形成三角洲砂体;来自南南西方向的次要物源形成小型三角洲砂体。这些三角洲砂体主要由水下分支河道、滩砂、河口坝等沉积微相组成,它们依附于鼻隆、斜坡等构造背景,形成良好的岩性圈闭。结合该区已有油气勘探成果等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具有良好的岩性油气藏勘探前景。 \r\n  相似文献   

4.
根据最新的三维地震数据,结合钻井、岩心、壁心等资料,梳理了黄河口东洼渤南低凸起和莱北低凸起物源区沙一段沉积时期的古地貌,探讨了物源和古地貌(坡折、沟谷)等对沉积砂体富集差异性的控制作用,明确了古地貌控制作用下的沉积相类型和展布规模。研究表明:渤南低凸起为陡坡型物源,母岩岩性以前寒武系花岗岩为主,易于风化剥蚀,沟谷发育,砂体富集程度高,物源规模大,砂体范围广;莱北低凸起为缓坡型物源,主要发育前寒武系花岗岩、中生界安山岩和中生界凝灰岩,有效物源区面积小,供源能力弱,沟谷不发育,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规模较小。母岩类型是寻找优质富砂储层的关键,水流携带富砂沉积物通过古沟谷通道富集于地貌低势的洼陷区,富砂的辫状河三角洲是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5.
渤海海域古近系广泛发育低凸起、凸起倾末端等小型正向构造单元,勘探实践证明这些局部物源区周缘是重要的优质储层发育区。在渤海海域,本文通过对构造活动、湖平面变化、沉积母质来源等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断陷湖盆盆内局部物源体系的概念。研究表明,局部物源具有隐伏发育特征,包括层序时间、构造空间和物质构成等3类隐伏模式;母岩类型、断裂活动性、构造样式等是盆内局部物源体系砂体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局部物源体系的精细分析拓展了勘探领域,使远离大型物源区、传统认识缺乏有效储层的盆内局部物源周边区得到重新认识,指导了多个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局部物源体系具备良好的构造背景、优越的供烃条件和合理的储盖组合,依托局部物源形成的近源扇三角洲沉积体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现实领域。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盆地莱北低凸起明化镇组下段(明下段)下部发育特征明显、类型丰富的河道沉积,综合三维地震资料、岩心、测井、古生物、黏土矿物分析等地质资料,对河道特征进行定量研究,讨论了河道类型的演变规律、控制因素及其油气成藏意义。基于平面形态、发育规模、水动力条件、沉积环境分析,将明下段河道划分为5种类型:大型高弯度曲流河道、小型低弯度曲流河道、微型曲流河道、网状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构造沉降速率和古气候变化是河道类型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随着构造沉降加速,河道由大型曲流河依次转化为小型曲流河、网状河。距今约8.5 Ma的东亚季风增强事件导致降雨量增加、物源供给增强,随着快速湖侵,研究区由网状河沉积环境转化为浅水三角洲,发育以水下分流河道为骨架、河道间席状砂为主体的大型连片砂体。在该认识指导下,渤海油田首次在新近系发现大型连片砂体岩性圈闭,并成功发现垦利6-1亿吨级油田,开创了"大砂体岩性勘探"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侏罗系沙溪庙组是致密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但其沉积体系和砂体发育特征研究薄弱,制约了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为进一步弄清沙溪庙组沉积体系演化和砂体发育特征,以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中地区)沙溪庙组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测录井和地震资料,系统研究沙溪庙组沉积相微相和砂体成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1)受东北部大巴山和米仓山逐渐隆升影响,四川盆地沙溪庙组沉积时期为北东—南西向的前陆盆地,盆地内地势宽缓,古水系主要呈北东—南西向,北部的大巴山和南部物源联合控制川中地区沙溪庙组沉积格局;(2)川中地区砂岩多见海绿石矿物,表明沙溪庙组沉积中心位于盆地中部,沙溪庙组气候干湿交替频繁,湖盆水体较浅且动荡,地形较为宽缓,具备形成浅水三角洲的沉积背景;(3)沙一段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浅水三角洲多呈朵叶状,沉积相带展布宽广,平面表现为多个朵叶体叠合而成的复合体,砂体叠置连片发育,单期河道砂体宽度大,常见河口砂坝;(4)沙二段干旱气候条件下主要发育枝状分流河道型浅水三角洲,多呈鸟足状或树枝状,砂体顺河道呈条带状分布,河道较窄且相互切割,河口砂坝仅仅分布于河道的末端,单个规模较小。结论认为,系统...  相似文献   

8.
车排子凸起东翼沙湾组1段不同物源体系在岩性、沉积组构、测井及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均存在典型差异:南物源体系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岩性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为长距离搬运的牵引流沉积,电性曲线具有典型的砂岩响应特征,地震波呈强反射特征;北物源体系主要发育近物源沉积的扇三角洲,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为典型的重力流沉积,电性曲线的砂岩响应特征不明显,地震波呈弱–空白反射特征。进而对南、北物源体系开展了有效识别,落实了不同物源体系在沉积结合部的波及范围;对双物源体系沉积结合部的岩性类圈闭开展了精细刻画,实现了对该区的精细挖潜,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部温宿凸起周缘-英买力隆起地区库姆格列木群底砂岩段是近年来岩性油气藏勘探的热点层位,且玉东1井区已获得了规模的油气产量,但底砂岩段高精度层序地层特征、沉积微相类型及其时空演化规律有待落实。综合利用岩心、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识别可以等时追踪对比的标志层、层序界面和湖泛面,构建底砂岩段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各高频层序单元的沉积微相类型和特征,并揭示沉积相的时空演化规律。库姆格列木群底砂岩段为三级层序ESQ1的上升半旋回,可分为4个准层序组,从下到上依次为4砂组、3砂组、2砂组和1砂组。库姆格列木群底砂岩段沉积时期为湖水不断变深、湖盆逐渐扩大的“水进砂退”的沉积背景,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3种沉积相类型,其中4砂组至3砂组沉积时期,为低可容纳空间的低位域体系,物源供给充足,且湖平面上升缓慢,温宿凸起物源区和英买力隆起物源区均发育较大规模的三角洲,英买力隆起物源区还发育规模较大的滨浅湖砂坝。2砂组至1砂组沉积时期,为高可容纳空间的湖侵域体系,湖水迅速变深,温宿凸起物源区沉积物供给迅速减少,扇三角洲迅速向盆地边缘退积迁移,湖水将早期砂体淘洗再沉积形成小型砂坝。英买力隆起物源区三角洲逐渐萎缩,滨浅湖砂坝规模显著变小。  相似文献   

10.
明下段V油组是渤海湾盆地莱北低凸起的重要含油层位,V油组顶部发育低弯度曲流河沉积。应用地震、岩心和钻测井资料,对V油组L砂体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进行精细刻画,L砂体沉积主体为低弯度曲流河,低弯度曲流河可进一步细分为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和泛滥平原等多种沉积环境,主河道正韵律特征明显,发育稳定,次级河道发育局限,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中-细砂岩,胶结疏松,孔喉发育,粒度统计结果表明,主要发育P-Q-R段;L砂体河道长度约为10.15 km,河谷长度为8.37 km,弯曲指数为1.21,整体表现为低弯度曲流河,河道宽深比为52.64~67.70。L砂体沉积时期构造相对平缓,基准面进一步降低,沉积物供给速率较低,是低弯度曲流河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该认识为莱北低凸起的岩性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湖泊浅水三角洲为中国陆相盆地岩性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为明确其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运用岩性、电性、地震资料,对歧口凹陷南大港断层上升盘沙河街组沙二段小型细粒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建立了沉积模式。通过分析沙二段剥蚀范围、重矿物分布特征,认为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东北侧;根据岩性、电性、地震特征识别出水上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等沉积微相;最后结合砂地比确定了平面沉积相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湖盆小型细粒浅水三角洲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构造条件、气候、物源供给、水深、湖平面变化和地形坡度;在构造条件稳定、气候相对干旱、物源供给较小、水深较浅、湖平面下降、地形平缓的背景下,局部隆起提供沉积物来源,发育以三角洲前缘为主、河口坝较发育的小型细粒浅水三角洲。研究成果为全面地认识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油气勘探前景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在咸化湖相滩坝砂中发现了多个“小而肥”的岩性油气藏。为了拓展岩性油气勘探规模、发现新的目标及区带,支撑油田规模增储上产,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开展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综合分析。通过解剖已发现岩性油气藏特征,明确控制因素,指出了岩性油气藏勘探接替领域。结果表明,柴西南区具备形成岩性油气藏的四大有利条件:一是发育继承性的七个泉—红柳泉、砂西—跃进、扎哈泉—乌南三大稳定的古斜坡,利于油气聚集成藏;二是临近红狮和扎哈泉两个生烃中心,油源条件优越;三是咸化湖盆发育大型辫状河三角洲、广覆式分布的滨浅湖滩坝砂及藻席—灰云坪沉积,形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种互补型的储集体;四是发育多种疏导体系,纵向上可以形成多套含油层系。受古构造、沉积、成岩等多因素控制,柴西南区发育砂岩上倾尖灭型、砂岩透镜体型、物性封堵型和白云石化成岩圈闭四种类型岩性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受古构造、优质源岩和有效储层三因素控制。古构造决定岩性圈闭的类型和油气运移方向;优质烃源岩控制岩性油气藏的分布及规模;有效储层控制岩性油气藏的富集。综合评价指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是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岩性勘探的有利区,主要分布在砂西...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是该区新一轮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新领域。为了支撑该区的天然气勘探部署,开展了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技术攻关,在河道砂体波动方程正演模拟的基础上,利用多属性融合识别河道砂体边界,结合地震强振幅“亮点”刻画出河道砂体;通过计算出河道砂体振幅能量并与河道砂体储层物性进行相关性分析,预测优质储层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地区沙溪庙组8号砂组的地震响应特征为“砂体顶界表现为强波谷、底界表现为强波峰”的“亮点”反射特征,地震剖面表现为沿河道走向砂体连续、稳定分布;②预测该区沙溪庙组8号砂组河道宽度介于600~1 400 m,面积为67.22 km2;③在河道砂岩地震调谐厚度范围内,砂体地震振幅能量与砂体物性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物性越好振幅能量越强,并且随着砂体厚度和孔隙度增加,砂体的地震“亮点”模式更容易识别。结论认为,河道砂体振幅能量与砂体物性相关度超过80%,地震振幅能量能反映河道砂体物性,该认识可以为后续井位部署及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中部中侏罗统沙溪庙组砂体具有"期次多、分布广、宽度窄、厚度薄"的地质特征,砂岩储层致密,非均质性较强,砂岩地震识别及精细刻画、储层预测及含气性预测配套技术不成熟,制约了该区致密气勘探开发进程和效果。为此,通过地震处理、解释联合攻关,研究形成了适用于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气藏的地震一体化描述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面向沙溪庙组目的层的保真、保幅、宽频、高分辨率地震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河道砂体地震资料纵横向分辨率及地震成像,砂体特征更突出,断层成像更清晰,道集质量明显提高,为后续叠前地震储层及含气性检测提供了可靠数据;(2)在明确砂体地震反射特征的前提下,通过河道砂组地震层序划分及砂体精细雕刻技术,可以确定沙溪庙组河道砂体空间期次、重点砂体及单河道横向展布,岩性预测吻合率100%;(3)形成针对重点河道致密砂岩储层及含气性预测的有效技术手段及高产井部署地震模式,定量预测储层厚度、孔隙度及含气性的误差均小于10%,高产井模式有效地指导了水平井部署。结论认为,形成的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气藏地震一体化描述技术经实际应用证明较为成熟,获气井成功率大幅提升,单井产气量不断获得新突破,该技术有效地...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是该区新一轮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新领域。为了支撑该区的天然气勘探部署,开展了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技术攻关,在河道砂体波动方程正演模拟的基础上,利用多属性融合识别河道砂体边界,结合地震强振幅"亮点"刻画出河道砂体;通过计算出河道砂体振幅能量并与河道砂体储层物性进行相关性分析,预测优质储层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地区沙溪庙组8号砂组的地震响应特征为"砂体顶界表现为强波谷、底界表现为强波峰"的"亮点"反射特征,地震剖面表现为沿河道走向砂体连续、稳定分布;②预测该区沙溪庙组8号砂组河道宽度介于600~1 400 m,面积为67.22 km2;③在河道砂岩地震调谐厚度范围内,砂体地震振幅能量与砂体物性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物性越好振幅能量越强,并且随着砂体厚度和孔隙度增加,砂体的地震"亮点"模式更容易识别。结论认为,河道砂体振幅能量与砂体物性相关度超过80%,地震振幅能量能反映河道砂体物性,该认识可以为后续井位部署及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石盒子组致密砂岩气藏为典型的岩性气藏,砂体主要为辫状河分流河道砂体,砂体变化快、非均质性强,厚度薄,受制于地震分辨率的影响,传统的地震反演技术难以准确刻画薄层砂体展布特征,制约了勘探开发进程。地震沉积学技术提供了打开薄层砂体刻画研究的钥匙,通过90度相移及等时地层切片两大关键技术,结合地震属性分析,能够有效表征非常规薄储层砂体的平面展布及纵向演化规律,清晰刻画出陆相辫状分流河道的发育特征,为后续"甜点"预测提供支撑,有效推动了非常规致密砂岩薄储层的勘探开发进程。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古近系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单井相分析入手,结合地震、测井、古生物、分析化验资料和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古近系沉积相类型及特征,阐明了沉积相带的平面展布特征及沉积演化的控制因素,并进行了有利区带的预测.结果表明,白垩纪后受构造运动的影响,车排子地区发生沉降,在西北高东南低的古地形背景下,差异沉积明显.受湖平面变化、古地貌、物源供给和古气候的控制,古近纪紫泥泉子组沉积时期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物源来自西北方向;安集海河组沉积时期湖盆范围增大,物源主要来自北方,冲积扇和扇三角洲沉积向北缩进,研究区南部广泛发育滨浅湖沉积.地层发育受沉积特征的控制,有利储集砂体主要为扇三角洲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构造-岩性圈闭是研究区下步的勘探重点.  相似文献   

18.
鄯南地区SQ7砂体厚度薄、横向变化快,沉积砂体展布认识不明确,常规沉积分析方法和储层预测技术不能满足精细油气勘探的要求。基于地震沉积学分析原理和研究方法,利用90°相位化对地震剖面进行了岩性归位,采用地层等时切片等技术对该区SQ7砂体展布开展了地震沉积学研究。通过对等时格架下的地震属性切片和岩性体等时切片的分析,揭示了该区SQ7时期南部物源体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的时空演化规律和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规律,精细刻画了砂体分布范围,为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了地震沉积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地层层序研究、古地貌恢复、锆石测年和地震资料分析等,从物源体系、古地貌、坡折体系和湖平面变化等方面探讨了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营组三段(东三段)湖底扇的发育模式,并对油气藏的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辽中凹陷西斜坡东三段湖底扇砂体表现为“物源-坡折带-湖平面”控制的富砂模式;物源主要来自燕山褶皱带,其次为辽西凸起,大规模的物源供给和变质岩的母岩区为湖底扇的形成提供了碎屑物质和优质的储集砂体;沉积坡折带控制湖底扇重力流卸载位置,断裂坡折带形成的微古地貌变化控制局部砂体搬运方向和差异富集程度;湖平面变化与物源体系变化耦合形成的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沉积在空间上反复叠置发育,为岩性圈闭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2)旅大10-6油田湖底扇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颗粒粒度较小,以重力流沉积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和溶蚀粒间孔,见少量粒内溶孔,孔隙发育一般,连通性较差;湖底扇发育具有垂向上多期叠置、平面上连片的特征,位于斜坡中部的中扇亚相具有明显的滑塌变形构造,是最有利的勘探相带。(3)旅大10-6油田湖底扇油藏是辽中凹陷西斜坡从构造圈闭勘探转为岩性圈闭勘探...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扶余油层中央坳陷区发育大面积岩性油藏,储层主要为薄层河道砂,岩性圈闭的有效识别是勘探部署的瓶颈。为了解决扶余油层薄砂岩储层岩性圈闭识别难题,应用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形成了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细分层沉积微相划分、地震资料保幅处理、精细地震解释、大比例尺沉积微相制图、岩性圈闭识别与评价等6项关键技术。通过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划分沉积微相,井震结合砂体预测,研究大比例尺沉积微相,认清了扶余油层沉积演化与砂体展布特征,有效地识别了岩性圈闭,大幅提升了钻探成功率,新发现石油储量1亿吨。应用实践证明,地震沉积学是薄砂岩储层岩性油藏勘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