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3种液体荧光消除剂——英国L、德国L1和德国L2,探讨其用量、混合温度和时间对荧光消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消除剂种类、消除剂用量、混合温度及混合时间对荧光消除效果有较大影响;3种液体荧光消除剂中以英国产荧光消除剂荧光消除效果最佳,在纸浆温度30℃、混合时间10 min、用量仅0.5%(对绝干浆)的条件下,荧光度F便降低6.2%,同时R457白度只损失4.7%ISO;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荧光消除效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英国产液体荧光消除剂可以有效地消除浆料中的荧光。  相似文献   

2.
李海明  胡惠仁 《中华纸业》2003,24(12):45-48
通过一系列的复配试验,配制了一种高效的脱墨剂HL-1,并对该脱墨剂的最佳应用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碎浆浓度10%,碎浆温度60℃,碎浆时间20min,脱墨剂HL-1用量0.1%(70%添加在碎浆机中,30%添加在浮选槽中),过氧化氢用量2%,硅酸钠用量3%,氢氧化钠用量1%,EDTA用量0.2%,保温时间15min,浮选浓度0.8%,浮选时间8min.浮选温度40℃,成浆白度能够满足进一步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采用纤维素酶处理旧彩色画报纸脱墨,就影响脱墨效果的脱墨浆浓、酶用量、酶作用时间、浮选剂用量,脱墨温度及pH进行了试验。初步确定在反应温度50℃,pH5.0时选用浆浓10%,酶用量50μ/g干纸浆,反应30rain,浮选剂用量0.20%,可以使脱墨浆白度达到69.3%IS0,残余油墨含量下降至11.17mm……2/g,脱墨率达到71.3%。  相似文献   

4.
荧光消除剂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粉末状荧光消除剂的应用特性,并对影响荧光消除剂使用效果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浆料温度及荧光消除剂与浆料的混合作用时间对荧光消除效果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曹楠  龙柱 《江苏造纸》2010,(2):41-45
先进合理的调色工艺不仅可以使纸页的颜色均一,而且有利于提高印刷图案的艺术表现力。为保证高白度高级印刷纸的印刷质量,必须采用合适的调色工艺进行调色。以针叶木化学桨混合少量杨木化学机械浆为原料,添加荧光增白剂和直接染料来调节纸张色相,抄造高白度胶版印刷纸。通过研究打浆度、温度、pH值、接触时间、染料配比及用量等对纸张白度、Lab值的影响,得出适宜调色工艺条件:荧光增白剂VBL用量2.0%,直接蓝BN和紫罗兰调色染料用量110mg、打浆度500SR、35℃、pH值8.5、接触时间55min、染料配比为0.8/1(紫罗兰/直接蓝)。在该工艺下制得的纸张白度(CIE)为98%。  相似文献   

6.
分别研究了二磺液体荧光增白剂BA-L和六磺液体荧光增白剂HST在造纸应用中的添加工艺。研究表明,二磺液体荧光增白剂BA—L用于浆内增白时,其最佳浓度为0.6%质量分数(相对于纸浆干质量),最佳搅拌时间约为10min;以1%质量分数(相对于胶液总质量)的醚化淀粉配制成表面施胶液,加入10%(相对于醚化淀粉固含量)六磺液体荧光增白剂HST后,与原纸相比,白度增幅达到55%以上;涂料固含量30%,六磺液体荧光增白剂HST添加量为0.8%(相对于纸浆干质量),涂布后纸页CIE白度较空白样提高55.57%.且经UV照射进行白度耐久性测试.该用量下白度损失最小,仅为4.65%。  相似文献   

7.
交联酯化淀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淀粉化学修饰技术是目前淀粉工业发展的方向,本文研究了甘薯淀粉经环氧氯丙烷交联和醋酸酐酯化修饰处理后粘度特性的变化,指出了六个反应因素(交联剂用量、交联pH、交联时间、酯化剂用量、酯化pH和反应温度)对结果的影响,并得出获得高粘度淀粉的最佳实验条件为交联剂用量0.27%,交联时间3.3h,交联pH10,反应温度25℃,酯化剂用量6%,酯化pH8.9。  相似文献   

8.
李文俊 《西南造纸》2004,33(2):32-33,38
在浆浓为10%、温度为80℃的条件下,研究了脱墨浆H2O2漂白的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脱墨浆采用H2O2漂白时,其最佳工艺条件为H202用量2%,NaOH用量1.2%,H2O2用量与NaOH用量之比为1:0.6,Na2SiO,用量4.0%,漂白时间1h,助漂剂用量0.5%,在此工艺条件下所得漂白浆白度完全能够满足配抄较高白度新闻纸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棉短绒的化学成分。通过正交及单因素实验,初步探讨了棉浆过醋酸蒸漂一体化的制浆工艺以及在此过程中棉浆中荧光的脱除,并分析了原料预处理及助剂对制浆工艺的影响。得到的优化工艺条件是:蒸漂最高温度为70℃,初始pH为8,过醋酸用量为5%,保温时间为60min。在此条件下,可以得到高得率(91%)、高白度(87.76%1SO)的纸浆,棉浆中荧光的脱除率达到了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荧光增白剂对提高纸浆白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稻草AS-AQ浆加入荧光增白剂白度的提高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在同等条件下,随着增白剂用量的增加,纸页白度提高,一般认为增白剂用量在0.12 ̄0.16%为宜。增白剂在pH7.1时施用,增白效果最显著。增白剂的使用随浆料浓度的提高,对白度的提高明显。浆料的起始白度越高,加入增白剂后的增白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11.
运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红曲菌两种荧光代谢产物与BSA的相互作用,并探讨了其结合类型、结合常数及结合过程中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红曲菌两种荧光代谢产物(monasfluore A,MFA和monasfluore B,MFB)结合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是由于红曲菌荧光代谢产物与BSA之间形成复合物,符合动态猝灭机理。298、308、318K下,MFA与BSA和MFB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3.47×1012、6.35×1012、7.94×1012L·mol-1和6.90×1012、1.19×1013、1.75×1013L·mol-1。热力学数据表明红曲菌两种荧光代谢产物与BSA之间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且MFB与BSA作用明显强于MFA与BSA之间作用,可能由于MFB含有辛基侧链,疏水性明显强于含己基侧链的MFA,故MFB通过疏水作用与BSA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维生素C荧光光谱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VC标品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别采集了280350 nm激发波长下的荧光发射光谱,结果表明:VC溶液的最大荧光峰位于EX310 nm/EM400 nm,VC光谱的二阶导数有4个极值点和3个拐点,分别为:328、345、355、372、395、425、525 nm。通过理论分析,证实395 nm是-OH发生的n→σ*电子跃迁,二烯醇结构π→π*电子跃迁产生的荧光峰由于共轭体系的作用发生红移而位于425、525 nm。分子中的各个荧光团相互叠加且彼此制约,在分子团簇作用和水分子的H键的共同作用下,最终使得VC溶液在400 nm有最大荧光峰。   相似文献   

13.
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研究了4种100%苹果汁的荧光特性,结果表明4种市售100%苹果汁都具有荧光特性.对4种苹果汁进行了3D扫描,由图谱分析后可得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激发波长为379 nm,发射波长为463 nm,此波长下测定苹果汁的荧光特性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14.
影响荧光消除剂荧光消除效果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春 《造纸化学品》2004,16(2):18-21
介绍了荧光的产生及消除机理,荧光消除效果的评价方法,并研究了几种影响荧光消除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纸浆中残留荧光剂含量、增白剂类型、阴离子松香胶对荧光消除效果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硫酸奎宁稀溶液为参比,计算了7种醇类物的荧光量子效率。结果发现这几种醇类物的荧光量子效率较低,属于弱荧光物质;作者对不同体积比的甲醇-乙醇混合溶液的荧光量子效率进行了计算,发现存在着最佳体积比使荧光量子效率达到最大;同时,通过Forster公式对这7种醇类物的荧光寿命进行了计算,其数值均处在荧光寿命允许的范围内,进一步证明了紫外激励下这几种醇类物质发射的光是荧光,为醇类物质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辣椒素的荧光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俞蔚  雍克岚 《食品科学》2003,24(11):105-108
本文应用三维荧光光谱指纹技术,研究了不同品种辣椒的三维荧光指纹特征,首次建立了辣椒及辣椒素对照品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研究表明,不同品种辣椒具有各自特征的指纹图类型和特征指纹,并确立了辣椒素所对应的荧光峰位置,因此该方法可用来作为鉴别辣椒品种和评价辣椒素含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健康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无荧光和食品级纸质包装材料越来越受到青睐。当造纸车间需要严格控制荧光物时,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对整个流程彻底串洗,此时可以使用荧光消除剂来消除各罐体、管道表面的荧光物来减少洗车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激光诱导荧光(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LIF)技术检测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可行性,定性和定量分析花生中的AFB1。方法 制备不同浓度梯度的污染花生,经LIF系统采集荧光光谱,平滑后分析光谱数据结构。基于全波长光谱使用5种不同建模方法对污染花生定性判别,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和BP神经网络(BP neural networks,BPNN)进行定量预测。通过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提取特征波长,研究其对定性和定量预测的影响。结果 对于全波长光谱数据,线性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with linear kernel function,SVM(Linear) )建立的判别模型效果最优,预测正确率100%。PLSR和BPNN均获得较好的定量预测效果,剩余预测偏差(residual predictive deviation,RPD)>3.0,检出限(limit of detection,LOD)<20 μg/kg;对于特征光谱数据,SVM(Linear)定性判别预测正确率93.94%,F1值为0.94,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89。建立的PLSR模型性能优于未提取特征波长的两种定量模型,RPD为3.36,LOD为14.76 μg/kg。结论 LIF技术检测花生中的AFB1简单快速,定性定量预测模型准确性好,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上转换发光纳米技术构建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快速检测食品中四环素类药物。通过将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作为能量供体,金纳米粒子作为能量受体,建立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四环素类药物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通过荧光量的恢复量来定量游离抗原,得到体系中荧光的恢复量与四环素类抗原浓度(范围在1 ng/mL~100 ng/m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可以检测到四环素类药物的最低检出限为0.1 ng/mL。同时,该方法可用于牛奶中四环素药物的检测。通过建立能够检测四环素类药物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技术,为四环素类药物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灵敏、稳定的方法,也为上转换发光纳米技术运用于检测食品中更多的有害物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