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2.
柴油的加氢脱硫与生物脱硫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越来越严格的国际柴油标准 ,讨论了目前最有前景的加氢技术和生物脱硫技术的发展现状 ,为国内从事柴油脱硫工作者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脱硫技术在天然气净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涂彦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3,32(2):97-99
生物技术以其对环境污染小、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受到各国重视,并已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生物技术用于天然气净化领域的研究、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与现有脱硫方法的经济对比情况。提出了今后该技术在此领域的应用前景、发展趋势、研究目标和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及难点。 相似文献
4.
5.
6.
机动车燃油的脱硫技术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世界燃油质量标准,简要报道了机动车用汽、柴油中硫化物的种类和含量,详细报道了燃油的加氢、生物、氧化和吸附脱硫机理及技术。噻吩类化合物占汽油总含硫量的83%,柴油中的硫主要以苯并噻吩及二苯并噻吩形式存在。吸附脱硫将会成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燃油脱硫技术。插图6幅,数据表4张,参考文献37篇。 相似文献
7.
柴油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满足炼油企业生产符合欧Ⅳ及欧Ⅴ排放标准清洁柴油的需要,针对炼油企业柴油组分构成中的直馏柴油、催化柴油及焦化柴油等不同原料油的性质及其反应途径的不同,通过改性氧化铝载体的成功开发及活性组分与载体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开发了分别适合直馏柴油、二次加工柴油及直馏柴油与二次加工柴油混合油超深度脱硫的FHUDS系列催化剂。该系列催化剂已在国内20多套柴油加氢装置成功应用,满足了炼油企业生产欧Ⅲ及欧Ⅳ标准清洁柴油的需要,并为上海等地区柴油质量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通过催化柴油氧化与萃取脱硫实验和液液相平衡数学模拟,考察了不同溶剂的脱硫性能。研究表明,1-甲基-2-吡咯烷酮的脱硫能力最强,随着溶剂水含量的提高,其脱硫能力下降的幅度最大;二甲基亚砜的脱硫能力最差,溶剂水含量的影响最小;N,N-二甲基甲酰胺介于中间。二甲基亚砜的柴油收率最高,溶剂水含量对柴油收率的影响最小;N,N-二甲基甲酰胺的柴油收率最低,溶剂水含量的影响最大;1-甲基-2-吡咯烷酮溶剂介于中间。模型预测指出,随着溶剂水含量降低和剂油体积比增大,柴油脱硫率逐渐提高,柴油收率逐渐降低;溶剂水含量超过15%(φ)时,柴油脱硫率和收率均较高;二甲亚砜的脱硫选择性最高,并且随着水量增多而连续提高。 相似文献
9.
柴油生物脱硫菌种诱变改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波长260nm、功率20W的紫外光照射对生物脱硫活性菌种CYU-1进行诱变改良,考察不同条件下的细菌致死率。结果表明,在照射距离30cm、照射时间10s时对菌种的诱变效果最好。经三轮诱变、初筛及复筛得到的诱变改良菌种的脱硫活性和环境适应能力显著提高。在温度32.0℃下,在柴油培养基中培养的诱变改良菌种对硫质量浓度为382.2mg/L柴油的脱硫率达到31%,显著高于原始菌种的脱硫率。 相似文献
10.
11.
针对传统加氢脱硫方法难以脱除柴油中含有的大量以噻吩、二苯并噻吩(DBT)等形式存在的含硫化合物,以DBT为模型化合物,筛选出以DBT为唯一硫源且降解DBT较好的菌株HT1,正交实验确定菌株发酵最佳条件为:温度30 ℃,硫源DBT质量浓度102.0 mg/L,氮源NH4NO3质量浓度2.0 g/L,碳源甘油质量浓度5 g/L,培养时间4 d,pH值7.0。硫源对菌株HT1的生长及脱硫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硫源对菌株HT1的生长影响不大,但菌株HT1对以DBT为硫源的脱硫效果最佳。菌株HT1对其它含硫化合物的脱硫效果与含硫化合物的结构有关。菌株HT1对催化裂化柴油的脱硫率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乳化剂种类、乳化剂含量、乳化剂之间配比及乙醇含量对乙醇-柴油混合燃料性能的影响,优化出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的乳化剂,将其添加于乙醇-柴油中,采用物理共混法制备出最优乙醇-柴油混合燃料。实验得出,阳离子乳化剂31381与非离子乳化剂1202在m(31381) :m(1202)=3:7下复配,制得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的最优乳化剂。在乙醇—柴油(乙醇质量分数为16%)中添加质量分数为3.3%的最优乳化剂,制备出的最优混合燃料在室温下能稳定存放6个月以上;透射电镜测定该混合燃料的粒径分布均匀;燃烧速率与0#柴油相当,而烟度较0#柴油降低60%;腐蚀性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3.
14.
以生物柴油和甘油为原料,通过酯交换反应制备脂肪酸单甘油酯,将产物作为柴油抗磨剂产品。分别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下制备的脂肪酸单甘油酯的抗磨性能,并探讨了将生物柴油原料冷冻精制、反应产物分子蒸馏提纯后的产物对抗磨性能的影响,进一步考察了经提纯的脂肪酸甘油酯的抗磨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优化的反应条件为:生物柴油与甘油的物质的量比1∶1,反应时间8 h,反应温度160~180 ℃。另外,将原料和产物进行精制处理得到的脂肪酸单甘油酯抗磨剂产品,与未经精制处理得到的脂肪酸单甘油酯抗磨剂产品相比,抗磨性能显著提升,且具有良好的抗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16.
17.
3.0 Mt/a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设计及标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中国石化高桥分公司3.0 Mt/a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工程设计及工业标定进行了总结,简要介绍了工艺及工程技术特点,并对装置的工业运转标定结果作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器内汽液分配均匀,新型催化剂FH-UDS脱硫效果良好,精制柴油产品质量可以满足欧III/欧IV的指标要求,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模板剂、以硝酸镍为镍源,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Ni-MCM-41杂原子分子筛,并对其进行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及N2吸附-脱附表征。IR和XRD结果表明样品具有MCM-41分子筛的介孔结构,镍离子已进入分子筛骨架,N2吸附-脱附结果得出Ni-MCM-41杂原子分子筛的比表面积为523 m2/g,平均孔径为2.82 nm,孔体积为0.625 8 cm3/g。研究了Ni/SiO2摩尔比对分子筛吸附脱除含吡啶模拟柴油碱性氮化物的影响,确定Ni/SiO2摩尔比为0.01的Ni-MCM-41分子筛吸附脱氮效果最佳。考察了分子筛用量、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对Ni-MCM-41(0.01)分子筛吸附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吸附脱氮条件为:分子筛用量为0.02 g/mL(相对于模拟柴油),吸附温度为40 ℃,吸附时间为20 min。 相似文献
19.
柴油机油性能升级及评定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保和节能目标的提高推动柴油机设计上的不断改进,要求高性能柴油机油与之配套,文章阐述了8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柴油机油从CD到PC-9的升级历程及相关评定技术的进展,以期以发展我国高性能柴油机油技术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