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曾在3月30日《科技日报》上发表,受到了各界特别是水利系统领导、专家的广泛关注。本刊发表时,作者根据不少领导、专家的意见作了修改补充。  相似文献   

2.
在一定可供水量、生活水平、用水效率等约束条件下,构建了水资源支撑规模的量化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方法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基于两种模型,以山西省11个市为单元,研究山西省水资源可以支撑的最大人口数量与经济规模,分析大水网建设对山西省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为山西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潍坊水利工作按照潍坊市委、市政府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要求,在新时期治水新思路的指导下,以防洪除涝和进一步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为主线,遵循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在水资源的治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4.
针对宁津县缺水严重、引水困难、生态脆弱等问题,在进行必要性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四横五纵,三库两源,一环一湖,供补两畅"的现代水网系统建设布局,建成后将在多种功能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加快全域水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基础和保障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水北调东线建成后,长江水成为第二大客水水源,如何高效、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使水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立足于济南市水情和水系现状,统筹地表水、地下水、长江水、黄河水、非常规水“五水”,实施田山灌区与济平干渠连通、玉清湖引水等六大连通工程.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湖南省洞庭湖澧县平原地区水网现状存在的危机,引入先进水系连通规划理念,通过河湖连通、生态完善、文化挖掘、开放空间营造及水岸经济打造,实现水系的“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同时把澧县环澹水滨水新城塑造成为“城水和谐,连通典范”的水系连通规划的示范之作,为建立可持续利用的区域水资源供水系统及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结合自治区实际,提出为自治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资源保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杨增文  薛强 《山东水利》2003,(2):20-20,2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宏伟目标。要更好地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离不开水利的保障,离不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从事水利工作的同志,要不负历史和时代赋予水利人的庄严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9.
建设吉林西部河湖连通工程 增强地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是农业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从水资源形势分析,亟需研究雨洪资源利用问题,提高供水保证程度。依据现有水利保障能力,城市及农村供水安全基本得到保证,农业生产需要加紧灌区等配套工程建设,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迫切需要改善生态环境。针对吉林西部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的实际,依托西部自然河湖水系和已建河湖水系骨干连通工程,近期只有利用过境雨洪资源,建设西部河湖连通工程,使江河与湖泡连通,能够构建引得进、蓄得住、可调控的河湖水网体系,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修复。  相似文献   

10.
王建新 《河北水利》2004,(3):30-30,39
自2001年7月甘肃省张掖市作为全国第一个试点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来,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日益加快,水资源统一管理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今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节水型社会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要推进流域和区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河湖水系连通发展沿革与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国内部分地区水资源问题严重的形势,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河湖水系连通作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结合当前我国新时期治水方略和水资源管理形势需要,通过大量收集国内外河湖水系连通案例,探讨国内外河湖水系连通在不同时期的建设特点,汇总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对经济、社会、生态的效益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理解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和水利发展趋势下,结合国内外河湖水系连通的成功案例,分析其对我国河湖水系连通的启示,以期为我国河湖水系连通战略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河湖水系连通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湖水系连通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我国新时期两大治水思想,两者相互补充共同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均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广泛实践,并被提升为国家战略。现简要介绍两大战略,从指导思想、实施方法、功能控制、战略目标四大内容,分析河湖水系连通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两大战略在治水方面的联系与差异,进而从两大战略实践角度,探讨如何协调把握两大战略的关系,认为:①两者相互补充,共同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②落实最严格水资源制度是实施河湖水系连通的前提,必要时构建河湖水系连通网络;③"三条红线"的确立促进河湖水系连通功能的发挥。本研究工作为两大战略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气候变化、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水资源形势日趋严峻。通过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改变自然水系连通情况,建立起大范围、跨流域的水资源统筹调配格局,进行水资源时间和空间上的重新分配,实现多源互补、丰枯调剂,成为解决我国水资源配置问题的新途径。相比传统水资源配置,基于河湖水系连通的水资源配置更多考虑跨流域(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涉及更广泛的区域范围和利益群体。基于河湖水系连通的水资源配置的基本特征和原则,本次研究提出新型水资源配置模式——权益保障与均衡发展模式,在考虑不同区域、行业、部门利益的前提下,突出权益保障与均衡发展。同时,探讨了对河湖水系连通后水资源配置中的主要技术与方法,包括跨流域水循环过程模拟技术、调水区与受水区丰枯遭遇分析方法、受水区可供水量计算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河湖水系连通是国家治水、用水的重要战略手段,复杂的河湖连通工程往往伴随着系列风险,其中如何量化评估湖泊水力调控对河湖连通风险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利用Vine Copula函数与水动力模型模拟技术,以沂沭泗水系下游河湖连通工程为例,研究了不同洪水重现期下,骆马湖水力调控对河湖连通伴生洪水风险的定量影响.结果表明,发...  相似文献   

15.
将水资源4次供需平衡分析运用在太子河流域中。1次平衡分析从生活、工业、农业、和压盐的角度研究需水,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度研究供水;2次平衡分析考虑环境需水。通过流域开源节流和治污挖潜抑制需水增长,增加供水量;3次平衡分析中本着优先向供水效率高的地区(或行业)供水并调整产业结构的原则,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供水模型,能有效减小太子河流域供需缺口;4次定性分析外流域调水可进一步促进水资源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6.
关于生态环境需水量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5,自引:2,他引:65  
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的需水量,对其计算,国内外已有一些方法,但水土保持需水量不必作为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单独的计算,河道水沙平衡需水量也不宜钠入生态环境需水量。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国务院批复《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是国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是水资源保护管理中里程碑式的大事,标志着水功能区管理跃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启了水功能区划及其管理工作新阶段的序幕.在简要介绍区划体系特点与区划成果基础上,从《区划》对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管理、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实施、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监督等4个方面分析了《区划》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太原市城西水系综合治理规划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原市城西水系现已成为市领导和广大市民关心的一项民心工程。本文介绍了城西水系的现状、近远期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海口市重点河流、湖泊、水库及主要的水系连通工程出发,概化海口市水资源系统,对比重点水系连通工程前后水资源系统概化结果差异。基于考虑水资源量质效三位一体的配置目标,构建并优化求解海口市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讨论现状和未来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关系。结果表明:现阶段海口市各区域存在着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问题,通过建设水系连通工程,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相似文献   

20.
贾德岩 《人民黄河》2012,(1):51-52,55
上水磨沟是湟水中游较大支流之一,水量丰沛、水质好,已成为湟水谷地的重要水源地。根据上水磨沟流域地表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果,流域年内来水总量能够满足需水总量的要求,但在3—5月出现缺水状态,总缺水量为126.7万m3。湟水谷地水源地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已成为水资源利用的最大问题。建设蓄水工程是提高供水保证率最有效的途径,对水源地实施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