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发酵液中脂肪酸及乳酸的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四甲基氢氧化铵中和羧酸,生成的羧酸盐在非质子偶极溶剂一二甲基乙酰胺中,室温下与碘甲烷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各酸对应的甲酯。甲酯衍生物在15%的邻苯二甲酸二壬酯与5%的吐温-80混合固定相上获得满意分离。用本法测定发酵液中一元脂肪酸及乳酸含量,平均回收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2.
利用GC-MS技术分析用水中蒸馏和水上蒸馏提取的薰衣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共鉴定出20种化合物,其中主要的相同的化合物有6种,分别占相对百分含量的63.03%和75.57%,这可能是导致不同方法提取的薰衣草挥发油抗氧化能力不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生姜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测定来自山东、云南、安徽3个不同区域种植产出的生姜中挥发油化学成分并进行比较。结果表示,不同产地生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含量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山东生姜挥发油中萜烯类物质含量较高,云南生姜挥发油中α-姜烯含量少,安徽生姜挥发油中醛类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为降低上部烟叶中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提高燃吸品质,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对上部烟叶粉末进行液态发酵,获得产淀粉酶和蛋白酶较高的菌株及发酵条件为黑曲霉h5,接种量5%(V/V),培养基烟叶添加量3%,初始pH值6.0,培养温度30℃,发酵时间6d。 将所得发酵液与生物酶配制成新型复合改良剂用于上部烟叶的处理,得到最佳作用条件为含水量20%(发酵液添加量50%),复合酶添加量1 U/g,反应温度40 ℃,反应时间2 h。处理后上部烟叶中淀粉和蛋白降解率分别为24.84%和21.22%,烟叶燃吸品质明显 提升。 进一步研究发现,以湖南B1F烟叶为培养基底物的发酵液对上部烟叶燃吸品质的改善具有更好的效果,且在其他产地和类型 的上部烟叶中具有很好的扩展性。  相似文献   

5.
茼蒿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茼蒿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经毛细管色变分离出了38种组分,并确认了32种成分,检出率达84.21%,并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种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主要成分为4-甲基-2-戊烯、4-甲基-2,3-二氢呋喃、β-蒎烯、苯甲醛等。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xj发酵液中5-羟甲基糠醛(5-HMF)含量的检测方法。样品经乙醚提取,采用Spheriorb C18柱(4.6 mm×150 mm,5 μm)为色谱柱,以乙睛∶0.1%乙酸水(冰乙酸调)=10∶90(V/V)为流动相,柱温30 ℃;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为l=277 nm。在该色谱条件下,5-HMF呈现较好的分离效果和重现性,其含量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线性关系(R为0.999),保留时间2.436 min,回收率87.12%~90.78%,精密度实验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0.71%。测得发酵液样品中5-HMF含量为0.125 7 mg/g。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对黑曲霉发酵液中5-HMF的含量测定作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白胡椒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炯  陈静霞  余静  阚建全 《食品科学》2010,31(2):110-112
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同时蒸馏- 萃取法提取白胡椒中的挥发油,得率分别为2.15% 和2.86%;再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法从两种方法提取的白胡椒挥发油中共鉴定出32 种化学成分,其中,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白胡椒挥发油中鉴定出28 种化学成分,从同时蒸馏- 萃取法提取的白胡椒挥发油中鉴定出30 种化学成分。白胡椒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有3- 蒈烯、柠檬烯、β- 蒎烯、石竹烯、α- 蒎烯、1- 甲氧基-4-(1- 丙烯基)苯、α- 水芹烯等萜烯类物质。将这两种提取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加全面地检测出白胡椒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8.
采用GC-MS-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夜间采集的夜来香嫩枝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从夜间嫩枝的挥发油中鉴定出49种化合物,占总量的80.98%,主要含甲酸二十一酯(11.28%)、沉香烷(9.70%)、2-亚油酸甘油酯(7.89%)及驱蚊叮、二十一烯、1,3-二甲苯、1,2,3-三甲苯、4-乙基-1,2-二甲苯、二十四烷、2,4-二叔丁基苯酚、3-乙基甲苯等。对照夜间花朵挥发油成分,夜间嫩枝挥发油成分有近三分之一成分相同;相同成分含量约占挥发油含量的45%;且嫩枝含油量也较高,约2.22%;可为夜来香的全面开发利用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星彩 《食品科技》2013,(1):271-275
目的:厚朴叶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提取厚朴叶中的挥发油,分析其挥发油组分,并对其进行抗菌实验研究,为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厚朴叶中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厚朴叶挥发油的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并利用正构烷烃系列物质对各组分进行定性确定,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对厚朴叶挥发油选取4个细菌和1个酵母菌采用微量二倍连续梯度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平板转种法测定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从厚朴叶挥发油中检出50种组分,鉴定出49种化合物,占全油的96.20%,厚朴叶挥发油对实验菌株均有明显地抗菌活性。结论:厚朴叶挥发油中倍半萜类物质居多,含量较高的组分为β-氧化石竹烯(32.03%),4-丙烯基苯酚(23.12%),棕榈酸(7.07%),α-亚麻酸(5.08%),桉叶油醇(4.53%)等,其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和灭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对秦巴山区五月份柿叶用石油醚提取、水蒸气蒸馏提取其中脂溶性挥发性物质,并用GC/MS/DS联用技术测定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分离出26种组分,鉴定出26种化合物,其中有21种含氧化合物,其在挥发性成分中的质量分数为84.237%。以4-甲基-2.6-二特丁基苯酚(39.967%)、植烯醇(6.831%)、2-甲氧基-3-丙烯基-苯酚(4.578%)为主。同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柿叶中的挥发油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旨在为柿叶中挥发油的研究及利用提供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黑曲霉xj菌株发酵液的抗菌谱及抗菌活性的稳定性;方法:以常见的病原细菌作为测试菌株,滤纸片法测定xj菌株发酵液的抑菌谱,通过温度、光照以及pH值的变化测定发酵液中抗菌成分的稳定性;结果:xj菌株发酵液对5种病原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根癌农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分别达到42.14 mm和38.76mm,发酵液中的抗菌成分对光照稳定,但对温度及pH值不稳定;结论:xj菌株发酵液的抗菌范围较广,提取发酵液的抑菌成分时应尽量在低于80℃以下,pH中性环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12.
絮凝法处理苯乳酸发酵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璐  杨青  缪铭  张涛  江波  沐万孟 《食品工业科技》2011,(3):256-258,261
对絮凝法处理苯乳酸发酵液进行了研究。以絮凝率和苯乳酸回收率为指标,研究了7种絮凝剂对苯乳酸发酵液絮凝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絮凝条件进行优化。Al2(SO4)3作为适宜的絮凝剂,其最佳絮凝条件为:pH为3.0,温度为30℃,絮凝剂用量为8g/L,以100r/min振荡35min。在此条件下发酵液脱色率达到60.88%,苯乳酸回收率达到88.13%。  相似文献   

13.
以丁酸发酵液为原料,采用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对发酵液中高浓度的丁酸进行了萃取-反萃研究。考察了发酵液初始pH、丁酸初始浓度、发酵液流速、有机相流速及反萃剂流速对丁酸分离效果的影响,通过响应曲面法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发酵液初始pH对丁酸分离效果影响最大,发酵液流速及丁酸初始浓度次之,萃取相及反萃剂流速对分离效果影响不大。在萃取相与反萃剂流速均为90mL/min,发酵液流速为129mL/min,发酵液中丁酸含量为74.5mg/mL,发酵液初始pH为2.2时,丁酸最高回收率为85.22%。   相似文献   

14.
纤维二糖酶(cellobiase)是纤维素酶系中的重要组分之一,目前由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生产的纤维素酶制剂中纤维二糖酶的活力明显偏低,限制了纤维素的糖化效率。本文采用一个黑曲霉菌株(Aspergillus niger ZU-04),在液态发酵条件下生产纤维二糖酶,对主要的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1.0%的麸皮对纤维二糖酶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葡萄糖、玉米浆粉的适宜浓度分别为2.0%、0.3%;变温培养缩短了产酶周期,培养4d,酶活力达到最高,为6.23IU/mL。采用黑曲霉纤维二糖酶与里氏木霉纤维素酶协同水解酸预处理后的玉米芯,当纤维素酶用量为20IU/g底物时,纤维二糖酶活力和滤纸酶活力比例为0.43,2d酶解得率达到91.1%。  相似文献   

15.
徐艳 《中国酿造》2017,36(4):127
对黑曲霉利用红薯粉生产柠檬酸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发酵时间、培养基红薯粉含量、摇床转速、初始pH对柠檬酸产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确定黑曲霉利用红薯粉生产柠檬酸的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60 h、培养基红薯粉含量40 g/L,摇床转速200 r/min,初始pH值6.0。在此条件下,柠檬酸产量达4.81 g/L。  相似文献   

16.
用响应面试验对一株单宁酶产生菌黑曲霉的固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为:在250mL三角瓶中装入5g麸皮和5mL由(蔗糖12g/L,KNO325b/L、玉米浆22.4g/L、五倍子65.1g/L、MgSO4 13.6g/L,CoCl2 0.2g/L、柠檬酸钠3g/L、NaCl2.5g/L)组成的盐溶液,在此条件下,发酵单宁酶酶活为13.54U/g,比优化前提高了1.82倍.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普鲁兰多糖发酵液色素和蛋白脱除过程中多糖易降解、有机试剂用量大、重复次数多等问题,本论文采用D4020树脂、硅藻土、凹凸棒土等三种吸附剂,同时脱除发酵液中的色素和蛋白。通过考察时间、温度、p H、用量等因素对色素脱除率、蛋白脱除率和多糖保留率的影响,比较三种吸附剂的吸附条件和吸附效果,得出三种吸附剂对色素和蛋白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中硅藻土的去除效果最好。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对硅藻土进行了正交实验,得到硅藻土的最优吸附条件为:时间60min,温度35℃,发酵液p H3.2,吸附剂用量1.6%,在该条件下脱色率为80.17%,脱蛋白率为76.28%,多糖保留率为89.82%。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绿色木霉与黑曲霉混合发酵产纤维素酶的能力,进行了黑曲霉接种时间和混合发酵时间的优化。研究了绿色木霉与黑曲霉4株菌单独发酵及混合发酵产纤维素酶酶活的特点,调整黑曲霉NH11-1的接种时间与绿色木霉NM01进行混合发酵来寻找产酶能力最高的时间点。结果表明,黑曲霉NH11-1推迟48 h接种的混合发酵组产酶效果最佳。最佳混合发酵条件为30 ℃、200 r/min恒温振荡培养5 d,滤纸酶活力(FPA)达到242.80 U/mL,是出发菌黑曲霉NH11-1的2.66倍;β-葡萄糖苷酶活力(β-GA)达到297.35 U/mL,是出发菌绿色木霉NM01的1.94倍;β-GA与FPA的比值为1.22,符合纤维素酶水解天然纤维素的最佳比值范围(0.12~1.50)。  相似文献   

19.
从产果糖转移酶的 11株菌株中筛选出一株黑曲霉VVTP84菌 .该菌株在含蔗糖的培养基中 ,最佳摇瓶发酵时间为 30h ,pH值为 7.0 ;当蔗糖质量浓度在 2 5 0g/L以内时 ,产酶与蔗糖质量浓度呈正相关 ;MgSO4 ·7H2 O和KH2 PO4 的添加量分别以控制在 1.5 g/L和 1.0 g/L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