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焦红波  赵继伟  刘耀宗 《人民黄河》2012,34(4):121-122,125
土桩和灰土桩挤密法处理地基是用桩间挤密土和回填夯实的桩体组成"复合地基",共同承受荷载。介绍了土挤密桩的工作原理、方案设计、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注意事项和质量控制措施等。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禹州长葛段工程实践表明: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既能保证工程质量,又能提高施工效率,是一种处理深层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有效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灰土挤密桩对控制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涵洞地基沉降变形的效果,以青海省东部湿陷性黄土区新建民小一级公路的两道涵洞为工程实例,分别采用2.5倍桩径和3.0倍桩径为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进行地基处理,结合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计算,从地基处理前后土体湿陷系数、压缩模量、沉降变形等方面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经灰土挤密桩处理后,公路涵洞基底8 m深度范围内的土体湿陷系数从地基处理前的0.030~0.065减小至0.015内,公路涵洞基底6 m深度范围内的土体压缩模量从处理前的均值10 MPa提高到15.0~21.5 MPa;相对于3.0倍桩径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2.5倍桩径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的桩间土体湿陷系数的减小值(0.003~0.005)略大,且桩间土压缩模量的增加值(1.5~4.5 MPa)也略大;1.5年后,采用2.5倍和3.0倍桩径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处理后涵洞沉降量分别为43.9 mm和52.4 mm,说明灰土挤密桩能够有效控制湿陷性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涵洞地基湿陷变形,桩间距越小、对消除或减弱土体湿陷性的效果越明显,对控制涵洞沉降变形越有利。采用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涵洞地基,可以充分控制涵洞工后沉降变形,确保涵洞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3.
灰土挤密桩施工具有设备简单、施工方便、施工周期短、施工成本低等优点,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效果良好。以南水北调荥阳段工程为例,介绍了利用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4.
素土挤密桩地基由桩间挤密土和回填素土夯实的桩体组成,它是一种人工“复合地基”。其作用是通过素土挤密桩法提高地基的密实度,从而达到对湿陷性黄土消除部分或全部湿陷性的作用,以改善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基变形。本文以南水北调总干渠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为例,论证了素土挤密桩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工程建设时湿陷性黄土会产生地基湿陷变形问题,为避免发生突发性事故,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必须对黄土地基进行处理。文章以甘肃省定西市内官调蓄水池地基处理为例进行分析,对原土翻夯、素土挤密桩和与灰土挤密桩法3种地基处理方案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内官调蓄水池地基处理中采用灰土挤密桩法消除湿陷性和提高地基承载力,在3种方案中最优。  相似文献   

6.
黄土的特殊工程性质,导致其所在地区公路涵洞病害时有发生。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不良地基导致的涵洞工后沉降过大的问题,以青海民和—小峡一级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2座涵洞为例,分别采用灰土换填法和灰土挤密桩法对这2座涵洞地基进行处理,地基处理后对这2座涵洞进行为期1 a的沉降监测。结果表明采用灰土换填法和灰土挤密桩法1 a累计沉降量分别为25.0 mm和18.2 mm,灰土换填法和灰土挤密桩法都能有效消除涵洞地基因浸水而引起的湿陷变形,较大幅度地提高地基承载力。地基处理1 a后沉降趋于稳定,与灰土换填法相比,灰土挤密桩法对降低压缩变形、提高地基承载力更加有效。研究成果可为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涵洞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兰州阶地其地基土多为湿陷性黄土,建筑物地基处理采用灰土挤密桩法,既经济又能缩短工期。从灰土桩的设计,施工和质量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8.
西旺庄调蓄池地基持力层为低液限粉土,结构比较松散。介绍了灰土挤密桩地基处理的施工工艺、注意事项及质量检验等。处理后的地基,挤密的桩间土与夯填密实的灰土桩形成复合地基后,消除了地基处理深度范围内湿陷性的同时,提高了地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9.
根据陕西府谷引水工程地基施工,针对地基含水率低,且湿陷性黄土在施工现场成孔困难的情况,从湿陷性黄土的特性、施工、质量等方面探讨了灰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应用。通过处理,消除了湿陷黄土的湿陷性,大大提高了地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10.
西旺庄调蓄水池地基是典型的湿陷性黄土,地基持力层为低液限粉土,结构较松散,为弱~中等透水层;湿陷系数为0.019~0.142,湿陷起始压力为4~64 kPa,为轻微~强烈湿陷性土。考虑到处理土体厚度,土的饱和度以及经济适用性等因素,调蓄水池基础处理采用灰土挤密桩施工。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灰土桩的作用机理及施工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坪上应急引水工程季庄加压泵站地基属于湿陷性黄土软基,基础承载力较差,该基础按设计要求采用了3∶7灰土挤密桩进行了复合地基处理,文中通过对荷载及土工试验的分析讨论,认为软基经挤密桩复合处理后满足设计承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土挤密桩法是利用沉管、冲击或爆扩等方法在地基中挤土成孔,然后向孔内夯填素土(一般为粘性土)成桩,通过成孔过程中的侧向挤压作用,桩孔内的土被挤向周围,使得桩间土得以挤密,消除黄土的湿陷性。用理论计算的方法分析土挤密桩的主要设计参数(孔间距),通过试验施工进行验证,选择合理的设计参数。研究结果对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经纬  建碧碧 《人民长江》2014,45(10):36-37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禹长段第一施工标段存在湿陷性黄土地基,综合各方面因素,决定采用土挤密桩地基处理技术进行地基加固。介绍了土挤密桩的技术要求、施工步骤、质量控制要点及质量检验方法。实践证明,该技术具有施工效率高、效果好,不易干扰等特点,较好地解决了南水北调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施工难题。  相似文献   

14.
苏波 《四川水力发电》2010,29(6):217-219,229
灰土挤密桩加固地基是一种人工复合地基,对于提高地基承载力、消除土的湿陷性和减小渗透性方面效果较为明显,具有就地取材、以土治土、原位处理、深层加密和费用较低的特点,推广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5.
灰土挤密桩常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基础处理,施工速度快,造价低。某工程对灰土挤密桩进行了试验分析,全面保证了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邯邢段渠道地质情况复杂,存在膨胀土(岩)、湿陷性土及饱和砂土等特殊地质渠段,需要采取特定的地基处理措施保证渠道安全。按照不同地基的特性,膨胀土(岩)地基采取换填黏性土方案进行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采取强夯、土挤密桩及翻压方案进行处理,饱和砂土地基采取等能量夯扩挤密碎石桩技术进行处理。根据埋设的长期观测仪器监测通水数据显示,总干渠渠道运行正常。  相似文献   

17.
常用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包括:垫层法、预先浸水法、重锤夯实法、强力夯实法及挤密桩法。针对北掌水库左坝肩湿陷性问题,文中根据本工程的湿陷性黄土特性,通过对上述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最终选定了素土挤密桩法处理方式,并阐述了素土挤密桩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18.
以辛安泉供水改扩建工程黎城支线上庄调蓄池地基基础处理为实例,通过挤密桩试验研究与结果分析,验证了灰土挤密桩法在湿陷性黄土处理中的重要作用。可为其他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试验研究 ,探讨了影响湿陷性黄土地基挤密效果的若干因素 ,得到了挤密影响范围、最佳桩间距及挤密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幅度等成果  相似文献   

20.
结合甘肃省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小桩径水泥土挤密桩处理暗渠地基工程实际,分析了小桩径水泥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区水工建筑物地基的效果和规律,为小桩径水泥土挤密桩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