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为促进油茶籽油的安全生产,针对目前部分油茶籽油产品中存在的苯并(a)芘、塑化剂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品质不稳定,功能性营养物质流失等问题,通过对油茶籽油加工技术的深入调研,分析了油茶籽油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的现状,提出了油茶籽油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包括油茶果前处理,油茶籽预处理、压榨,油脂浸出,油脂精炼,油脂包装、储存与运输等各生产加工过程的技术规范,以及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培训、设备与生产场所管理方面的技术规范。油茶籽油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的提出,可以实现产品的标准化,并通过及时更新技术将其应用于标准化建设中,实现对行业的升级改造和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2.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食用油料,赣州市是全国重要的油茶种植区,也是江西省最大的油茶主产区之一.为提高赣南特色油茶籽油的品质,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本文从赣州市油茶籽油行业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影响因素如酸价、苯并[a]芘、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bis(2-e... 相似文献
3.
4.
对6种制油工艺所得的普通油茶籽油进行了质量安全指标及活性成分的检测。结果表明,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的品质和活性成分有明显的影响:油茶籽剥壳后液压榨所得油茶籽油的品质最好,其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最低,分别为2 mgKOH/g和0.01 g/100 g,且油色较浅,色值R 3.0,Y 33.9,脂肪酸中油酸含量最高;从活性成分来看,油茶籽全籽液压所得的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含量和角鲨烯含量均为最高,为17.8mg/100 g,油茶籽剥壳后液压所得油茶籽油中β-谷甾醇含量最高;压榨方式所得的油茶籽油苯并(a)芘超标的风险很小,是一种较为安全的制油方式;与螺旋榨相比,液压榨温度较低,较好保持了油茶籽油中固有的成分,保留了原有的生物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5.
6.
7.
油茶多酚是油茶籽中最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之一,与油茶籽油的品质、色泽和氧化稳定性等紧密相关,但受提取条件、鉴定方法和加工工艺影响较大。为进一步了解油茶多酚的化学性质及潜在利用价值,本文对油茶籽油中多酚化合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明确了油茶多酚与油茶籽油抗氧化作用的关系,探讨了油茶多酚提取、鉴定的常规和新型方法,重点阐述了油茶多酚与品种、制油工艺、精炼步骤和预处理措施等的相关性,剖析了油茶多酚在适度加工条件下对改善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为油茶籽油适度加工过程中多酚的保留及调控、天然健康营养油茶籽油产品的增效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油茶籽油精炼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碱炼、脱色、脱臭、冬化4道加工工序对油茶籽油中的α-生育酚、甾醇、角鲨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道加工工序中,脱臭对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甾醇、角鲨烯的含量影响最大.分别损失了52.1%、34.5%、55.4%,而相应脱臭馏出物中3种活性物质含量最高,分别为750.90、2 463.58、8 887.47 mg/kg;脱色对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甾醇、角鲨烯的含量影响次之,分别损失了11.5%、9.5%、8.5%.脱色和脱臭是影响油茶籽油中活性物质含量的重要环节,碱炼和冬化对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11.
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选择在新鲜油茶籽中,按不同比例添加严重霉变的油茶籽,分别混合粉碎后,120℃干燥至水分含量为4%~7%,然后冷却到50℃,分别投入榨油机进行压榨,称取所得油茶籽油,计算出油率,并将油茶籽油过滤,检测其透明度、气味、滋味、酸价、过氧化值、黄曲霉毒素等指标。结果表明:霉变油茶籽对油茶籽出油率和油茶籽油气滋味、酸价影响较大,但没有检测出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_2。为了确保油脂品质,消除潜在风险,在榨油前应进行霉变油茶籽的筛选。 相似文献
12.
王龙祥罗凡郭少海姚小华钟海雁 《中国油脂》2020,45(3):58-61
以油茶籽为原料,研究微波和红外处理对压榨油茶籽油V_E中4种生育酚异构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籽毛油中α-生育酚含量较高(0.24~0.41 mg/g),β-、γ-、δ-生育酚含量低于检测限;油茶籽仁和油茶籽压榨毛油中α-生育酚初始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最佳处理条件为微波功率560 W,红外温度130℃;两种处理方式均加速了油茶籽中V_E的溶出和转化;微波处理比红外处理对α-生育酚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为尝试两种不同的适度加工工艺,以中试规模制备油茶籽油,跟踪测定各个加工工序中主要质量指标和营养指标的变化。其中加工工艺Ⅰ是将新鲜油茶籽在100~105℃下炒制后进行螺旋榨油机压榨,榨得油茶籽毛油经粗过滤、沉淀后打入脱胶罐,采用柠檬酸脱胶,氯化钠水溶液水洗,真空通压缩空气4 h脱水后打入冬化罐,冬化后经精过滤得到成品油茶籽油;加工工艺Ⅱ是将新鲜油茶籽在140~145℃下炒制,调整水分后进行螺旋榨油机压榨,榨得油茶籽毛油经100目滤布过滤后直接打入冬化罐,冬化后经精过滤得到成品油茶籽油。对油茶籽油的跟踪测定表明,两种加工工艺可以有效地保留油茶籽油中的营养成分,所生产的油茶籽油产品也符合相关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4.
15.
16.
以山茶油为原料,采用拟三元相图法优化微乳液配方并研究其稳定性。探讨助表面活性剂种类、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Km值)和制备温度对形成微乳液的影响,通过计算并比较拟三元相图微乳区面积确定各因素的最佳值,然后采用电导率法区分山茶油微乳液类型,最后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具有最大加水量的山茶油微乳液的最佳条件为:固定山茶油与肉豆蔻酸异丙酯(IPM)(质量比1∶2)作油相占比34%,加水量15%,Tween80与Span80质量比4∶1作表面活性剂,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Km值4∶1,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油相质量比6∶4,制备温度25℃。在最佳条件下,微乳液的类型为W/O型,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离心稳定性、储藏稳定性、耐盐性和耐碱性。 相似文献
17.
旨在为山茶油的加工和储藏提供参考,采用Schaal烘箱法对4种工艺山茶油加速氧化,测定山茶油在储藏过程中酸值、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脂肪酸、甘油酯以及脂质伴随物的变化情况,并对山茶油质量指标与脂质伴随物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工艺山茶油在储藏过程中的酸值略微升高,上升为初始值的1.09~2.60倍;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迅速上升,分别上升为初始值的10.31~16.49倍和3.06~4.43倍;α-生育酚含量大幅度下降,损失率为96.19%~100.00%,而角鲨烯、植物甾醇含量下降幅度不大,损失率分别为14.71%~51.79%和4.96%~19.49%,其中浸出-精炼山茶油的脂质伴随物含量最低,损失较多;由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山茶油的质量指标(酸值、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与其α-生育酚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综上,不同工艺山茶油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在储藏过程中均明显下降,浸出-精炼山茶油的储藏稳定性不如压榨山茶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