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文化·空间·生态·载体—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四大要素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陈德雄 《规划师》2002,18(8):40-43
结合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梅东片景观设计和厦门东南海岸城市设计的实践,强调滨水地区城市设计要注重从水的文化要素、空间要素、生态要素和载体要素4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  相似文献   

2.
城市广场被誉为城市的客厅,它与街道一起构成了城市空间的秩序。城市文化游憩广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城市空间艺术的精华和城市空间的节点。东风广场周围环境建筑缺乏规划控制,空间较为平淡,缺乏主题空间,没有高潮;建筑物的空间层次感较差,建筑立面风格各异,色调、材质、造型都不统一。本文从城市设计和环境行为举角度对东风广场讲行了多维唐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基于存量型数据增强设计,提出了数据自适应城市设计的理念,倡导将后置式空间测度反馈与规划设计过程进行结合,将长周期的规划设计评估转换为短周期的空间反馈与空间干预,并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落实数据测度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精细化的“订制大数据”的反馈来实现设计方案和空间使用的可持续良性互动.对数据自适应城市设计的方法与实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首先,基于对城市设计方法沿革的剖析和大数据在城市设计中的各个层级和各个阶段的运用场景,提出了大数据在城市设计中的机会与挑战;其次,提出了数据自适应城市设计的四个核心内涵、三个阶段的基本流程、两类数据工具;最后以上海衡复历史街区慢行系统设计为例,从实践的角度详细介绍了数据自适应城市设计方案在存量更新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兰祥文  曹珠朵  陈涛 《规划师》2007,23(3):26-30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规划模式、总体规划修编、城市远景轮廓规划指导性程序、城市(镇)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风貌保护、城市风貌景观规划、城市土地使用控制规划、移民迁建规划、城市用地多因素综合分析、"空间管制与协调"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风景名胜规划和小城镇规划共12个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总结,为规划业界的共同提高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单德启  黄颂华 《规划师》2003,19(4):17-20
以威海市文化路及其沿线地段的城市设计为例,对如何在城市空间环境的营造中,保持和发展城市的地域特色进行探讨和研究,指出融入地域主义的城市设计为我国许多城市中以经济性和功能性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提供了一个反省的角度,恢复城市空间环境的地域特色应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城市规划调控的转型背景之下,增长主义的终结意味着中国城市分区开始由密度分区的经济价值单维度的控制,逐步走向形态分区的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双维度的控制.通过剖析城市密度分区的产生、发展与变革,总结出密度分区在城市规划及管控中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形态分区双维度控制的城市分区体系,归纳其既包含密度、基准高度、基准高度等内控指标,同时也包含轴线、天际线、视廊等外显特征,并进而提出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目标、工作内容和方法.城市空间形态分区共包含四个主要的步骤,分别是:基于公益性的城市空间形态保障底线划定;基于经济性的城市空间形态基准模型分区;基于美学性的城市空间形态设计修正;基于可操作性的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管控.结论认为城市空间形态分区是新时期精细化城市管控的内在要求,也是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必然路径,应加强其在控规及城市设计工作中的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发展加速,各高校间国际交流与教学合作日益频繁。在以建筑学科为背景的院校之间,以城市设计作为多元和开放课题开展联合设计教学已十分普遍,成为探索城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途径。东工大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历史悠久,其中以东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所高校为核心成员,每年再另外邀请一所高校(一般是设计基地所在城市的高校)参与,基于真实城市场域问题,从城市设计和建筑更新视角切入,开展三个阶段、为期三周的团队协作式城市设计训练,强调不同观念的碰撞和博弈、设计思维的拓展和创新,以及设计表达能力的提升。基于亲身经历和成果梳理,探求东京工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学术交流渊源和发展路径,总结和比较各高校城市设计教学培养目标、方式、特色,提出教学改革和创新构想,为城市设计教育发展提供多样化视角。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城市设计为城市规划学科提供了令人振奋的机遇,也向城市设计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提出了新的命题。信息时代的城市设计,各类空间相关的基础信息都存在于异构的各种数据系统中,且具有多时态、多坐标、多量纲和多格式等特征,不利于进行数据协同和深度设计挖掘,迫切需要将多源大数据整合于统一规范的空间平台,协同分析城市发展规律。本文在多源大数据的基础上,阐述了全数字化城市设计的概念。通过构建全数字化城市设计框架,研究全数字化城市设计的工作方法——基础性工作包含采集、调研、集成;核心性工作包含分析、设计与表达;实施性工作包含报建、管理与监测。据此可建立基于全数字化流程的城市设计理想范式,以适应不同城市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对村镇聚落个体空间形态进行量化研究.通过对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四个样本村庄的调研得到现状影像图,在此基础上进行平面绘制、处理,分别计算四个村庄的聚落边界形态指数、聚落密度及公共空间维度,评述数据,得到村镇聚落个体空间形态的量化特征,并结合不同地文区特征,对上述指标及方法进行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6年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衡复项目专业组一等奖获奖方案,从设计理念、技术路线、规划策略等方面说明大数据支持城市设计的途径.首先,分析衡复地区现状特征,提出庭院街区的概念.使用大数据分析居民活动的时空特征,为五个庭院街区划分提供了直接依据.然后,依据共享的规划理念,在大数据和传统定量分析方法结合下进行了慢行系统规划,包括日常步行线路规划、特色旅游步行线路规划及自行车骑行线路规划.最后,将慢行系统与地区内公共资源进行叠加,将公共空间与人的活动紧密结合,完成公共活动空间网络规划.方案探索了以规划设计理念先行、大数据分析验证;大数据与传统定量分析方法支持方案生成和复核的两种大数据支持城市设计实践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分析以其客观性、动态性、全面性等优势,为城市设计的转型发展助力,大数据赋能城市设计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以往反馈意见显示,大数据运用介入现有建筑类研究生城市设计课程后,存在着因学生对大数据认识不足造成教学开展困难、城市设计授课内容被迫压缩、学生刻意逃避大数据运用操作、教师仍选择传统授课方式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对此,从教学目标、课前前期准备、阶段操作内容与教学设定、课程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进行调整,以作为大数据运用介入课程的实现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将大数据赋能城市与设计课程从前期准备、调研、分析、方案、成果等阶段进行整合,从而奠定学生的大数据基础能力,培养学生数据收集与挖掘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创新设计能力、方案的可视化表达能力,强化学生城市设计的大数据运用能力。最后指出,大数据运用的介入已促使学生学习城市设计的方式产生转变,同时也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城市设计创作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阶段"重量"而"轻质"的建设过程中,城市建成区尤其是老城区的景观环境产生了诸如景观视廊受阻、风貌破败等大量问题。对此,自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来,各地相继开展了城市修补专项规划,以修复及更新城市建成环境,促进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然而,由于缺乏对城市环境整体效应的统筹考虑,故在城市实际修补过程中,城市局部地块的品质提升反而对城市整体品质构成负面影响。因此,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深度介入城市规划和设计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研究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FCN)和城市场景要素深度学习数据集,对城市景观环境中的各要素进行了大规模且高颗粒度的精确识别,同时与空间数据叠加,对复杂建成环境中的景观问题进行精确分析,并基于分析成果辅助后续城市规划设计实践,逐层递进地对城市复杂建成环境进行精细化修补。选择位于嵩山脚下的登封市作为案例,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辅助城市修补等规划领域的前瞻性应用。  相似文献   

13.
学科交叉融合下的城市设计培养体系架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亮  吴越  刘晨阳  赵斌 《城市规划》2019,43(5):113-120
学科交融对于架构城市设计培养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学位点招生目录和城市设计研究主题的期刊文献数据统计,对学科交叉下的城市设计方向进行解析。提炼总结城市设计在本科叔学阶段的教育目标定位,并结合空间思维主线,总结城市设计技能的培养应该体现在空间识别与解析、空间组合与限定、空间营造与落实、空间整合与协调、空间技术与应用5个方面。并以一体化的教学体系、特色化的教学单元、数字化的叔学技法、适应性的最学实践为重点培养内容,突出城市设计体系的学科交叉培养、地域特色培养、技术应用培养和职业实践培养,对学科交叉下飾城市设计培养体系架构提出相应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鲍方  邱建 《南方建筑》2021,(3):91-97
为解决缺乏系统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城市设计实践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设计思路、原则与目标体系,辨识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设计关键要素,建立目标和空间尺度相匹配的城市设计要素矩阵组织及表达方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设计关键要素在不同背景和规模条件下可进行比较、协调或权衡。该架构为设计师和研究者提供涵盖有形要素的城市设计指南,同时以波密线为案例进行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15.
刘伦  王辉 《城市规划》2019,43(1):117-124
城市图像一直是记录城市发展变迁的重要信息载体,在当前的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随着图片分享网站、社交媒体、街景地图等线上平台的蓬勃发展,可获取的图像数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同时,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计算机视觉技术经过4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大量进展,使对海量城市图像的大规模、自动化判别与解析成为可能。近年来,计算机视觉与城市研究的交叉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形成一个具有重大潜力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对这一领域前沿成果的梳理指出,当前计算机视觉在城市研究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城市环境认知评价、城市与建筑文化识别、建成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分析、城市风貌与城市设计评估四个方面。同时,计算机视觉在视觉认知研究拓展、城市文化计算模拟、城市设计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展现出了较大的发展前景,但也存在着技术方法、研究对象、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局限与挑战。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数据收集、研究方法及规划设计等发生了深刻变革,城乡规划也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推动了城市问题分析、城市空间管理的科学化与精准化,并在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与设计等多个层面进行方法革新,从而决定了规划结果的合理性。文章以安徽师范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例,在分析大数据对城乡规划专业影响的基础上,从专业基础、技术手段、学科融合等方面分析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学科交叉、数据挖掘、区域特色、专业评估等方面提出高校城乡规划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通过课程调整,增设大数据相关课程,提出专业课程改革举措,以期为其他高校城乡规划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针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联合部署的北京、上海等14个城市开发边界划定试点成果,从城市开发边界的内涵认知、模式设计、划界做法、实施管理等角度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存在内涵认知多样化、模式设计差别化、应用途径模糊化等问题.建议要为“用”而“划”,从实施应用的角度出发,进一步统一城市开发边界内涵和模式,推进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协同划定,强化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已有实施管控手段的衔接.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是当前最热的话题之一,在城市规划及相关领域,一批城市规划、地理、计算机等学科的研究者开展了一系列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研究,形成了当下的一股热潮,并迅速对城市规划产生了冲击,引起了规划行业的重视。本文分析了大数据之所以能够迅速对城市规划产生影响力的两个重要因素:开放数据运动和互联网——尤其是新浪微博上的规划圈,并通过一系列事件描述了大数据对城市规划产生影响的历程。尽管基于大数据的各类城市研究初具规模,但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应用却很有限,本文分析了制约大数据在城市规划应用的几个主要原因,以及城市研究与城市规划的不同。最后本文从战略层、基础层、研究层、应用层四个方面介绍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对大数据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之后所做的战略规划和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为风景园林规划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城市公园游憩使用和规划应对带来了新的机遇.首先,对城市公园游憩使用研究中有关大数据的应用类型进行梳理和分类;其次,从公园游憩使用、可达性、服务范围和规划应对4个方面分析城市公园游憩使用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城市公园游憩使用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在游憩使用方面,大数据可通过游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