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严钧  许建和 《华中建筑》2006,24(11):168-171
该文对湘南地区的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进行了分析.结合实例调查提出了时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问题的一些对策.并指出我国欠发达地区的传统村落的保护应与提升村落的人居环境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结合现代技术对湘南地区的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进行了分析,结合实例调查与技术分析,提出了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问题的一些对策,并提出我国欠发达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应与提升村落的人居环境有机结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具有很高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艺术价值。随着社会发展、利益驱动及人为的破坏等,其文化价值正慢慢减弱。本文从人居环境学角度出发,以古丈县李家村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三方面挖掘与分析李家村的人居环境,总结和探讨古丈县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地域特色、现存问题及保护措施。得到如下结论:1)自然环境保护是其它文化特征传承的基础,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是传统村落生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2)人工环境保护是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最重要的保护内容,对老化、破败等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和改造保护其可持续发展;3)人文环境是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精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确的保护价值观、数字化录入保护和文化传承人是传统村落人文环境得到良性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传统聚落人居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上甘棠古村为例,在现场调研、测绘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科学分析,提出保护规划方案,总结提炼传统聚落人居环境保护对策,以探索对传统聚落进行科学保护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传统聚落保护的整体性和积极性原则,从宏观到微观3个层面上提出了对传统聚落人居环境进行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承载了宝贵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中,传统村落也面临人居环境无法满足现代人居要求、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全球化背景下,很多居民对传统文化失去自信,这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挑战。本文以可邑村为例,从点、线、面3个维度对文化传承下的村落物质空间环境建构进行分析,探讨乡村旅游与文化保护的相互作用。在乡村旅游受到扶持的同时,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传统村落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多的认同和接受,形成了改善环境—促进经济—保护文化的良性的正向循环,最后得到文化传承下传统村落的空间景区化构建策略,以期为同类型传统村落的更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作为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根基所在。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中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建设方式愈加普遍,传统村落的乡土风貌受到严重破坏,村落数量也急剧减少,历史文脉被切断。此外,落后的生活条件难以满足村民现代社会的生活需求,大量的人口外迁使传统村落失去了活力。文章针对当前保护困境,立足于在地文化经济、空间、情感及社会四种属性的现状解读,从文旅融合发展、人居环境改善、文化认知提升及传承主体培育四方面入手,提出基于在地文化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方法,以此实现经济振兴、人居环境改善与乡土文化复兴,从而助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再结合鄣吴村规划实践探析保护方法的实施路径与效应,以期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思路与案例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前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对传统村落选址营建的文化内涵关注较少。从传统风水学说中关于理想人居模式的讨论出发,从传统村落选址格局的基本空间要素方面,对中国传统村落井陉县河应村选址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自然空间格局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由于所含要素更加丰富,并有着特定而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往往具有整体性功能和多样化利用价值。以世界文化遗产——河坑村土楼群为例,通过对村落历史沿革、选址布局及生态山水环境等方面的梳理分析,重点剖析自然景观构成要素与现状风貌,并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景观与稻田景观类型。最后在整体风貌保护、人居环境改善、适度旅游开发等方面提出河坑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制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框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承载了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多维度物质空间形态和非物质文化形态的内涵,表现出极大的适用功能、自然生态及精神象征相协同的内涵特征。本文的研究区域以根受徽州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安徽省黄山市为例,通过文献分析、资料整理及实地调研等方法进行徽派传统村落整体性特征的研究,阐释了徽派传统村落的内涵与演化过程,揭示了徽派传统村落具有显山露水、自由生长、有机整体、淡雅简约、人性空间及开放兼收六大整体性特征,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探讨了整体性特征的形成与历史积淀、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地域文化及传统制度五种影响因素相关,以促进徽派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环境适应性是人居空间的属性之一,在传统村落中亦有体现。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空间和社会特征,从形成伊始到演化发展,村落本体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要素息息相关。通过北洸村的案例分析,评析村落价值、解读现状问题,旨在提出契合实际的适应性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乡村社会在当代的更新提供支持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孔惟洁  何依 《城市规划》2018,(1):101-106,111
"非典型名村"指那些没有列入"历史文化名村"或"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历史村落。在这类村落中,历史源头清晰,传统生活尚存,却没有成片的传统风貌民居和完整的历史空间结构,历史信息通常以零散化的形式隐含在现代机体中。这类村落的数量庞大、涉及面广,是延续传统文化生活的载体。作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之外的"边缘性"群体,由于缺少相关的政策约束、资金投入和建设引导,随着快速城镇化带来乡村剧变,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残存在现代化的夹缝中,乡愁无处寄托。本文以宁波市东钱湖下水村为例,通过农耕环境的整体保护、历史节点的集成串联、院落单元的重点修复等选择性保护措施,针对乡村社会记忆和文化复兴,来探讨"非典型名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2.
目前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还处于由专家学者呼吁并提供技术支持,政府主导而民众参与有限的被动保护阶段,切实有效的公共政策成为实现村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目标的关键环节。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政策、经济政策、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传统优秀文化保护和产业引导政策等。  相似文献   

13.
孙亮  何依 《城市规划》2019,43(2):74-83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经过15年来的抢救性工作,逐步从标准化生产的规范时代,走向"量身定制"的精准时代。基于特色的精准保护,要求从人地关系、社会关系、区域关系三方面出发,把握名村的文化内涵及空间表征,从而制定精细、准确的保护内容和保护措施。文章以宁波市为例,根据殷湾村依山傍水的有机发展形态,提出地缘环境特色的"整体式"精准保护;走马塘村"社会—空间"的耦合关系,提出宗族结构特色的"院落式"精准保护;栖霞坑村于古道中的线性空间序列,提出外部职能特色的"线路式"精准保护。其中,精准保护不存在一概而论的通用方法,必须深入分析名村的演化逻辑及空间特色,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受到自然扰动和人为干扰的双重作用, 需要从区域景观系统整体研究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适应性 机制。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定量分析了黄河流域2000— 2019年传统村落的潜力(单元属性)、连通度(空间结构)、韧 性(动态趋势)3个适应性基本维度的时空格局及演化过程, 并探索了适应性循环个体分布阶段与区域聚类模式。最后, 采取双重差分法评估传统村落名录政策对区域景观系统适应 性变化的影响。发现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存在“循环阶段”和 “病态状态”的双向转变,同时名录政策对连通适应性有显 著且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传统村落的边界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边界空间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意义和形成类型,说明边界空间在加强传统村落有机性和抵御外界破坏时的显著作用,体现边界空间对于传统村落整体系统保护的重要价值,并从实施环节探索边界空间的保护策略,从而加强对边界空间保护工作的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16.
从形象、表象和抽象三个方面剖析了古村落的传统特色,构建了古村落特色要素体系。探讨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保护面临的困境。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了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新模式——三位一体模式,并详细地阐述了模式的框架和内容,该模式由保护、经营和监管三个子系统构成,其中,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点;经营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监管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正式提出后,作为该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村镇的保护利用受到中国学界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尽管目前已有许多中国传统村镇完成了改造实践,但学界对其使用后的绩效评价的研究却相对匮乏。通过引入城市形态分析领域前沿的空间句法理论技术,结合AHP-模糊综合法等分析方法从定量化的角度构建传统村镇使用后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的反馈信息对传统村镇的改造提出相应的策略。研究发现:(1)以广州市沙湾古镇这一典型的传统村镇作为研究案例,提出的传统村镇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体系具有适用性和可推广性;(2)2010~2020年间沙湾古镇的高整合度网络形成“十字”格局,路网可达性和交通承载力在改造后均有一定程度提升;(3)沙湾古镇公共空间在文化性建设方面位于“良好”层级,功能性评价与经济社会效应位于“中等”层级。最后,从优化古镇空间布局、提升使用者满意度,以及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三个方面,构造传统村镇公共空间保护更新框架,以期为重塑乡村形象、延续地域文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赵宏宇  李雁冰  车越 《中国园林》2022,38(12):76-81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服务,是传统村落能够历经百年仍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核心关键,但其社会价值属性一直由于无形性常在村落保护建设中被忽视,造成大量传统村落价值流失,亟须对其进行量化分析。以国家第二批传统村落锦江木屋村为研究对象,基于SolVES模型和偏好调查数据对其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进行量化评估,绘制社会价值地图,揭示其社会价值的空间聚类关系,以及周边自然环境变量对其社会价值的影响,探讨传统村落社会价值提升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作为传统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载体的典型代表,面临着如何平衡其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对传统村落进行价值评价,寻找其核心价值所在,可以为针对性地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路径奠定基础。但是当前并无通用的传统村落评价标准,因此文章以义乌市传统村落为重点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地域性特征的前提下,突出特色评价因子,加强了逻辑合理性的论证,以期构建较为完善的传统村落价值标准,为义乌市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旧交织的现状环境下,古村镇空间的区域特色模糊化、碎片化,挖掘其物质空间及历史信息的双层价值显得更加重要。本文从区域社会环境出发,通过外部机制介入的影响,剖析古村镇空间特色形成的历史语境,探讨一种"事件式"的研究方法,发掘古村镇空间特色的时代烙印,使古村镇成为特定的社会记忆载体。并以晋东南地区古村镇为对象,从政策机制、设施机制和案件机制来分析古村镇演化过程,总结出外部机制影响下的古村镇区域特色,为古村镇空间特色研究和保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