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塑造更富魅力的人文之城是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提出的目标愿景之一,也是上海这座超大城市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内生诉求。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城市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城市的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上海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资源紧约束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应倡导文化引领,促进城市转型。聚焦总体城市设计,重点从传承历史文脉、提升空间品质和创新城市治理三个维度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2.
对"转型"和"城市转型"进行了概念界定,探讨了"转型"的若干特征、"城市转型"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力,提出了"科学转型"、"文明转型"和"生态转型"的三大城市转型主题,并对"科学转型"、"文明转型"、"生态转型"的内涵和若干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上海城市规划》2012,(1):139-139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实现"四个率先"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此背景下,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开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背景下上海大都市城乡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目的是准确把握转型时期上海城市发展的特征,积极探索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导向。  相似文献   

4.
城市发展方式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成为共识,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发展方式的演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当下进行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历史坐标。基于经济发展战略的视角,笔者认为中国城市发展方式在时间维度上大致经历了"被动紧缩—外延扩张—内涵提升"的历史过程。其演变的根本动力在于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城市发展方式内生并服从于经济发展战略,是中国政府执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及其空间映射。  相似文献   

5.
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首个获批启动的超大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规划的范式、理论、程序、形式上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所提出的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城市新愿景,不仅在公示期间获得了公众的广泛认同,而且首次以国际社会通行的概念昭示城市新抱负。更为可贵的是,上海在全球城市的内涵认识上进行了重大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等创新策源能力回归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体现在城市发展方面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当然,作为城市发展的中国实践,对照《新城市议程》等世界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还必然存在有待破解的问题,为此在归纳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创新的同时,也分别从整体目标、创新、生态、人文和空间5个维度提出了10项期待。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7,(Z1)
上海已进入以存量开发为主的内涵增长、创新发展的转型阶段,城市更新构成了资源紧约束条件下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方式。文章结合静安区鸿临二期这一典型的城市街区存量更新案例,从公共面向和实施导向的双重维度,结合具体的实践管理运作,探讨当前上海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规划调整策略与实施运作思路,为城市更新发展与实施管理对接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经过改革开放后城市快速扩张时期,上海已逐步进入存量更新的城市建设阶段。在全球城市竞争深化、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如何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切实改善人民日常生活体验等本质问题。聚焦公共性与日常性的公共空间建设也成为上海城市空间转型的路径之一。近几年上海以“全球卓越城市”为愿景,在城市发展思维、空间转型、治理模式等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一批典型项目体现了上海城市在公共性、日常性公共空间建设方面思考与实践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8.
上海在近年的规划管理实践中提出"附加图则"的概念,使设计语言转化成为管理语言,成为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为控规阶段城市设计的有效实施构建了新的平台。探索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上海老城厢地区功能与空间转型的需求与路径变化,以董家渡地区为例,探讨转变突出商务功能为主的中央商务区(CBD)为内涵更为多元复合的中央活力区(CAZ)引导功能转型、重塑公共空间、引导空间转型的规划路径。最后,通过董家渡地区附加图则的规划实践,总结城市设计附加图则的转译核心和难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回顾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理念的缘起以及近来的趋势和政策文件要求,对住建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三亚试点的工作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继而从城市视角到国家视野、从现实问题到理想目标以及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等方面论述了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认识。并进一步结合三亚工作的实践,在空间提升与治理的层面,从价值、审美、方法、绩效、时序、治理等六个维度全面、立体地提出对当前该项工作开展的一些思考。最后,对当前发展阶段中国城市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内涵意义进行了进一步总结。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深度全球化的背景下,上海面临的城市风险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传统的综合防灾规划在规划思路上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在研究韧性城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从综合防灾到韧性城市建设的转型要求,并从工程技术、空间防御和社会治理3个维度构建新常态下上海建设韧性城市的战略构想与策略。同时,提出上海应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风险监测,提高工程设计标准;加强"生活圈—城镇圈—市域"全空间尺度的韧性建设;创新和完善城市安全的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跟踪研究了2015年至今我国新基建政策以及各国智慧城市新基建的实践。通过文献综述以及对城市技术七波发展浪潮的总结,明确指出"新基建"是由新一代城市技术驱动的基础设施实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全过程,并总结出三个基本特征。而后,按照"技术迭代—城市应用—空间节点—网络体系—影响作用"的逻辑,分析七波城市技术对应的基础设施在城市中的应用和空间类型。以上海为例,梳理城市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的迭代历程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最后指出基础设施的迭代发展也为新型智慧城市提供了重构现代治理体系的契机,并提出新基建创新生态环境构建的三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上海中心城区的职住空间匹配及其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并制定了《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要求提供就近就业空间和机会,促进居住和就业适度平衡.针对上海中心城区,以街道为空间单元,提出职住空间匹配的动态测度方法,基于人口和经济普查数据,对于2000-2004年和2010-2013年两个时段的职住空间匹配及其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常住人口和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相互分离的演化过程,由此导致职住空间匹配程度有所下降.研究指出,住房开发和产业转型分别影响上海中心城区的常住人口和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城市规划应当引导住房发展和产业发展之间的时空协调,不断提升社区生活圈的职住空间匹配水平.  相似文献   

13.
臧亭  李晓策  张浪 《园林》2021,(2):25-30
从城市绿地系统到城市生态系统是当代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规划建设领域最重要的演进。伴随着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探索、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演进,上海生态空间建设立足当下,克服土地资源极缺等主要困难,艰难起步、跨越发展、转型升级,从城市绿地系统到城市生态系统,探索出一种高效集约、统筹兼顾的韧性城市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展望中国两个百年目标及上海2035卓越全球城市目标,上海生态空间建设将以建设韧性生态之城为目标,努力营造更加"人民"、更加"生态"、更加"上海"的城市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4.
知识创新区:科教兴国与"大学城"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通过对上海高新产业园区实际业态的分析,提出了在科教兴国战略下,大学城建设的实际意义与实践误区;并通过对上海市创建杨浦大学城的规划研究,探讨了大学城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5.
汤峰 《华中建筑》2012,(8):96-99
大都市郊区的城市功能转型与交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该文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以大量翔实的数据为支撑,实证研究了从1988年到2011年交通发展与城市功能转型的互动演化过程,从城市功能转变、交通系统作用、政府政策行动和应对举措入手,深入分析了宝山区从港口工业城市向“宜居城市”转型的动力机制.为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广泛展开的大都市近郊区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英国新城发展与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英国的新城运动起源于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新城项目的实施是将一个简单的想法转变成一个巨大的社会程序 ,英国的新城开发虽然被划分为三代 ,但实际上主要集中在第一代和第三代的新城建设上。第二代只有一个新城。第一代新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新城忧郁症”。新城的开发建设 ,最佳机制是设置一个新的、专门的机构来建设新城。地方政府的机制不适合承担新城这样规模的建设。新城发展公司的资金来源完全来自中央政府 ,通过中央统一基金提供预付款项。这些预付款实际上是贷款 ,需要偿还。尽管英国目前已不再有政府资助的新城开发建设运动 ,但私营机构仍然计划进行所谓的“花园郊区”或者新居住区的开发。然而至今为止 ,这些新城开发建设的建议未得到地方或中央政府的批准  相似文献   

17.
回顾上海解放以后的新城(卫星城)建设,分析不同新城发展目标设定与现实建设的差异性特征及原因,结合十二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城市战略,探讨区域空间变量对上海新城定位及空间布局的影响,从整体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的角度提出上海未来新城建设的定位调整及空间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18.
论文聚焦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目标,对上海文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研究,提出面向2040的“文化+”战略,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通过对文化及全球城市内涵的解读,认为文化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确立全球城市地位与形象的关键战略.回顾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基于文化发展的现状与转型需求,提出以“文化+”战略统筹各方资源,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文化+”战略强调文化发展的全局性、开放性、宽视野和预见性,统筹城市发展各要素、各系统,为文化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和平台,并以文化来引领和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从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功能、塑造城市风貌、优化人居环境、推进治理创新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9.
国土空间规划的维度和温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网红城市”现象分析入手,指出传统工业化规划运行体系存在的局限,着重探讨生态文明新时代如何把握时空新趋势、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新体系、发挥行业新作用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过程中,需把握时空演变的六个驱动维度;在数字化新时空生态中,应加快构建现代空间治理体系,建立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规划;规划者应强化有机思维、用户思维、设计思维,在实践中丰富规划专业生态的维度,传导美好生活的温度。  相似文献   

20.
王飞  石晓冬  郑皓  伍毅敏 《城市规划》2017,(11):9-16,32
分析了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面临的转型发展时代背景,介绍了新版总规的编制重点是系统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核心问题.结合新版总规编制实践,分析了北京在优化提升"都"与"城"关系、"舍"与"得"关系、"一核"与"两翼"关系、城市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等10个方面的规划转型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