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Planning》2014,(1)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红利"将逐渐弱化并最终消失。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人才红利"。发展高等教育,是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的必然选择。我国高等教育在滞胀发展时期要本着以发展普通高等教育为主,以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辅的思路,实现规模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8)
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与"人口红利"效应是密不可分的。现阶段我国人口红利主要体现在丰富的人力资本存量和高比例的劳动人口比重,我国丰富的劳动力产生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人口红利"效应是不可持续的。为此,笔者在本文中将进一步阐述"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以期给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7):209-210
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已成为当今中国不得不去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不足、劳动成本增高、经济增长放缓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果不能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势必会对国家发展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对人口红利的相关背景、概念以及人口红利消失产生的影响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政府应通过制定新的人口政策、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树立"教育立国"思想以及发掘"第二次人口红利"等来应对人口红利消失的诸多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为政府应对人口红利消失问题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8):33-35
打破行政界线和市场分割,优化空间格局是我国中部地区"十三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之一。本文借助人口加权变异系数、ESDA技术、空间截面模型和空间Durbin模型探讨了中国中部经济地理格局及相应的演变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中部地区经济核心区域的增长是以牺牲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率或发展水平为代价;第二,设定的三种空间权重矩阵揭示出要素的不同作用轨迹。其中,地理距离弱化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正溢出效应,而经济距离则强化了这种正溢出效应。财政支出仍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对本地拉动作用较强,而对周围区域较弱甚至产生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在距离上会拉动范围内区域发展,而在经济上对周围的产业发展影响不显著或会造成周围区域产业衰退现象。投资水平对周围区域的带动作用更为显著。第三,人口密度、FDI水平对区域经济产生波动的效力是微弱的或不显著的。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各种负面效应,其中作为区域发展基础的人口容量及其空间引导是关键因素。本文以环境容量的"木桶原理"为出发点,采用多基准的匡算方法,从建设空间供给、水资源承载力和粮食供给能力三个角度,以苍南县为例进行了县域环境人口容量的探讨,并在苍南县域环境特质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人口分布引导策略,以期为区域发展和相关规划提供依据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围绕中国城镇发展空间格局区域不平衡的"胡焕庸线之困",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高度,深入剖析了新时代中国城镇化空间格局重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要抓住中国城镇化后半程的历史机遇,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通过规划改革创新和空间规划体系重塑,助力构建"区域均衡、城乡融合、多元开放、合作共赢"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并推动完善"突破行政区划、实施全域管控、有利精准施策"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探索跳出就"规划改革论规划改革"的专业思维定势,从新时代大国空间治理的角度提出要针对中国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关键问题推进规划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规划行将收官之际,国家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应对经济新常态提升到下一个五年规划的重要位置。"双新"背景下,我国的城市群除了要继续担负好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的责任外,以城市群引领和优化重组区域经济格局也将成为其重要职责。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在空间发展阶段梳理、现状及趋势研判的基础上,提出"双新"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协同格局的总体思路与变革方向,以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加快释放改革红利的城市群空间载体,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城市群建设的发展导向做出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居环境的中国城市群——空间格局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群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同时也是主要的人居环境。从人居的角度来看,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将受制于在相对狭小的宜居空间内集聚大规模人口的特殊国情,同时受到区域快速交通网络发展的影响。将城市群视为不同尺度空间之叠合,一是在国家/区域尺度上以快速交通网络为骨架的城市节点网络空间;二是在区域/地方尺度上以不同等级城市组成的中心地体系。基于"网络"与"中心地体系"的空间特征,提出了模拟城市群空间格局的"递归近邻搜索法",模拟了快速铁路网络条件下由3个世界级城市群、5个国家重点城市群、以及若干个区域性城市群组成的中国城市群新格局。对城市群的未来格局进行展望,并提出优化我国城市群的人居环境的建议,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群规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分析我国人口红利转变和消失对建筑业的影响,提出通过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以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通过提升劳务人员素质以实现"人力资本红利",从而有效应对人口红利消失对建筑业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建筑业规模和效率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阶段,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协调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红利将成为今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绿色动力源。本文简要概括了发展红利的内涵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我国获取发展红利的条件与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我国最大程度地获取发展红利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促使城乡规划学科中区域规划课程教育面临挑战,目前,区域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综合性国土空间规划的创新发展,迫切需要借助基础研究及其创新成果的推进。从理论、技术和实践三个层面,简要分析了相关基础研究发展对区域规划的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出,在我国新时代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区域规划必须主动与相关基础研究的创新与重大突破相结合,从而有力推动我国区域规划的转型和升级;另一方面区域规划必须主动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融合,根据不同层次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对区域规划及其课程教学的新需求,从基础研究创新视角,提出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实践创新的理念和路径,从而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不断深化创新的人才准备和理论准备,促进国土空间规划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新时代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规划领域的重大变革,乡村规划是其中的基础和关键,而传统村落是乡村规划中传承自然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需从生态文明和地方性的视角进行科学规划。以浙江省传统村落为例,运用ArcGIS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及与山、水、林、田、海等自然要素的关联特征,从聚落与自然的格局关系视角,发现了浙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数量与自然要素丰度双聚集、山形水势结构清晰、自然要素叠加关系明显等地方性空间特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传统村落全域全要素的保护理念和以地方性为依据的“重点连片、次类带状、单一点状”的分类规划路径,探索集中连片保护理念下进一步提升传统村落自然风貌特色的规划方法,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在规划体系建立、政府体制改革、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在“两规融合”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结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的编制,上海启动了新一轮空间规划体系的探索研究.在对空间规划体系再认识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上海空间规划体系的发展历程、成效和不足,确定了新时期上海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并对全国空间规划体系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陈志敏  黄鎔  黄莹  陈筝  叶宇 《中国园林》2022,38(1):70-75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入"下半场",日益提升的空间品质需求对街道空间宜步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传统的城市更新与设计手法已难以满足人本尺度的精准设计与导控需求,亟须立足于公众感知的精准更新与介入.以广州新、旧城区2类典型街道为案例,立足新技术开展具身循证型的精准分析.一方面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和可视化陈述性偏好法,从主观视角计...  相似文献   

15.
Drawing upon a panel dataset on China's state-owned construction land supply at the prefecture level, this paper adopts the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existence of spatial dependence in the mechanisms behind China's urban land expansion from 2004 to 2014.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urban land expansion has been mainly influenced by a quadrupl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The strong existence of spatial dependence in China's urban land expansion can be reflected by the significant coefficient estimates of the spatial lags of both the dependent variable and independent variables.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土空间的自然价值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的 整体性。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探析国土区域文化遗 产时空格局及其自然环境的关联特征,对于文化遗产的系统 性、整体性保护及传承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理空间 分析法,将浙江省重点文保单位与区域地形、水文数据相结 合,归纳其整体与各时期的文化遗产结构特征。研究表明, 浙江省文化遗产由杭嘉湖平原的点状核心逐渐向浙西、浙南 丘陵线性发散,其时空格局受到自然山水环境的高度制约, 但限制程度随着农业水利技术的发展而逐步降低,并在空间 上呈现出包括8个核心与4条廊道在内的井字形聚集结构。研 究对未来浙江省文化遗产及其自然环境的统筹发展与系统活 化提供针对性参考。  相似文献   

17.
德国鲁尔区的后工业转型是被广泛学习与研究的典范,作为重要驱动力的埃姆舍国际建筑展在其转型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区域性的发展理念与实施策略影响尤为深远。在"工业文化"认知与统一标识体系引导关联性感知的指导原则下,埃姆舍国际建筑展在组织运营、资金管理、利益相关者3个方面具有区域统筹的实施方式,在空间策略方面具有"个体-区域并进"的整体性特征。通过梳理并分析这些区域性的策略,为中国当前的棕地再生行动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降速-提质"转型对于空间形态的品质和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空间形态分区以街坊三维形态作为基本控制单元,为城市总体层面的空间形态优化提供理性化支撑,促进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在调控城市建设中发挥更重要更有效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理论实践的基础上,厘清了空间形态的逻辑体系,从空间内在机理入手,阐述其公益性、经济性和美学性的价值导向和城市空间表征,并剖析空间形态分区的控制要素,揭示了空间形态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析了空间形态分区的控制目标、工作内容和方法以及可能产生的作用,初步建构了空间形态分区的框架,进而提出了城市空间形态分区控制的方法体系,建立空间形态的结构骨架与外在意向的整体控制框架,从基于公益性的空间底线划定、基于经济性的基础模型和基于美学性的设计修正、基于操作性的控制管理等方面,探索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城市空间增长出现高速低效、整体结构失衡、整体容量控制失效的问题,城市增长边界作为城市增长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并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本文立足于城市增长边界在我国的规划实践,结合典型发达国家对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的分析,试追溯城市增长边界基本内涵,对城市增长边界与我国现有空间管制工具——"三区四线"、"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边界"、"城市开发边界"的关系进行辨析。提出我国城市增长边界应具有双重内涵——基于区域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原则,体现"底线"思维和城市最终远景规模特征的"永久性"城市增长边界,和基于"分期规划"的理念,体现城市阶段性发展特征的、保证过程紧凑的"阶段性"城市增长边界。最终通过对国外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城市增长边界的实施需要结合切实有效的控制技术和管理政策,从而实现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平衡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地的主体,在国土尺度下保护具有代表性景观风貌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公园的空间布局成为体制建设的核心问题。合理规划中国国家公园整体空间布局,有助于在国土尺度下进行景观风貌管控。景观风貌是一定范围内景观特征的反映。通过引入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制定了用于遴选国家公园的综合区划方案,分析了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国国家公园的面积、离散度等指标,对中国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关键指标进行限定,以期对中国国家公园的整体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景观特征综合区划方案包括7个一级景观特征区域、115个二级景观特征区;2)国土面积的25.12%可以作为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3)建议国家公园设立的数量为65~133个,国家公园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3%~10.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