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2):157-158
<正>文斗村是贵州省锦屏县清水江畔一个"看得见历史",汇集美丽山水,融合林业历史文化为一体的传统苗族村落。全村326户,1500多人。坐落在海拔600米至800米的半山腰上,整个村落被参天古树环抱,清一色的木质吊脚楼掩映在翠竹和古木丛中,纵横交错的石板路串起一幢幢木楼,寨脚依山而造的层层梯田,山、水、田、林、路、宅融为一体,构成高山园林的独特景观。这里有山皆绿,无水不清。几百年来,文斗人以爱山、亲水、护树的情怀,崇尚自然,亲近自然,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环保佳话,文斗因而有"民族环保第一村"之称。  相似文献   

2.
<正>湖村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距离县城15公里。村落始建于南宋末年,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现为国家级传统村落。村子依石门河而建,"S"形的石门河把村子与自然田园划分为左右两块,形如太极,而村在河北岸依山而筑,占据了太极中的一个阴阳鱼,宛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得天地灵气,因此得名太极湖村。太极湖村的建造之始乃是胡氏为龙川村祖茔守墓形成。太极湖村背靠高山,一条小溪从西边山湾流出,注入石门河,西北有一如蛇似龙的长型山岗。  相似文献   

3.
正黄山市城市建筑勘察设计院黄山市休宁县里庄村1、村落概况里庄村村位于休宁陈霞乡,地处休(宁)婺(源)交界线的五龙山主峰的山腰上,海拔有800多米,是典型的竹海环抱的高山燕窝古村,是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行政村,辖4个自然村168户539人,全村土地面积16平方公里,村落形成于明末,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14年,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联合批准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相似文献   

4.
周仿颐  杨扬 《城市规划》2024,(1):117-118
<正>1.村落概况春口村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大藏乡,是川西北嘉绒藏区典型的传统高山农牧村。春口村的产生始于藏传佛教大师查柯·阿旺扎巴于公元1414年在嘉绒地区所建的最后一座寺庙——大藏寺。大藏寺是村民聚居的原点,聚落围绕大藏寺呈散点状分布。春口村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大藏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5.
<正>阳产村隶属于安徽歙县深渡镇,是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皖南地区鲜有的土楼特色的村落。村落处在千岛湖黄金旅游线上,距离深渡镇6公里,临近新安江,空气湿润,区域内物产丰富,盛产高山茶叶、板栗、蚕桑等。阳产村内村民以郑姓家族为主。郑姓于宋时由歙北上律村迁至定潭,明末清初,荥阳郡第百代祖孟留公又从定潭迁至阳产,村落由此逐渐发展形成。"阳产"在徽州古话中有"一个向阳且非常陡的山坡地"之含义。阳产  相似文献   

6.
《中州建设》2014,(20):F0003-F0003
所在地:洛阳市孟津县朝阳镇始建年代:清代人口:1600人村落坐落于北亡B朝阳坡上,村东北为北魏孝文帝陵区,周围林木蓊郁,村北有佛爷堂,村南有九龙圣母堂,年年有古庙会。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宅内建筑存有大量的雕花影背、木匾、望柱、砖雕、木雕,属豫西地区罕见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民俗村落。卫坡村古建筑群系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村名因名门望族卫氏家族常居此地而得名。初建于清顺治年间,兴于清乾隆年间,先后出过4位诰命夫人、26位七品以上官员。  相似文献   

7.
<正>唐樟宋柏碧树莽,文忠同源聚族乡;一脉五派肇基处,庄山渭溪月入塘。钓源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此处古称"庐陵",地处赣江中游。因丘陵山体间隔起伏,平原与水面连绵分布,先民便依山傍水建村聚居于此。庐陵地区自古重视教育,因而文化繁盛,长久不衰,素有"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的美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浓厚的耕读传统造就了人才辈出的历史。钓源村的村落环境钓源古村沿名为长安岭的山丘东西向  相似文献   

8.
茨沟营村于2012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传统村落.该村落历史悠久、格局完整、历史遗存丰富,保留了完整的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运用景观基因"胞-链-形"结构分析理论,从村落景观基因形特征、街巷景观基因链特征、景观基因胞特征3个方面对茨沟营村的景观基因进行识别与提取,建构景观基因图谱,提出发展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漫长的宗族制度以及相应的宗族结构体系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聚落构成及内部肌理。依据聚落的社会学分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姓独大的单姓村钓源古村和多姓主大的主姓村燕坊古村进行宗族结构对比,然后基于"社会—空间"视角,从村落整体肌理、组团肌理、院落肌理三方面对村落肌理进行研究,对比探讨两古村宗族结构与村落肌理的对应关系及其差异性,以期为村落保护研究提供最根本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各地动态     
《小城镇建设》2015,(2):7-10
<正>北京传统村落"人走屋空"600年古村民居空置率95%现存传统村落大多位于偏远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薄弱。一些传统村落中的人口不断"外流",造成常住人口减少,出现"人走屋空"的现象。建村于明朝初期的房山区水峪村,因为"空心化"严重,甚至当年主要由男子表演的古中幡,如今也由村中留守的妇女接替了。"如今在北京,不到水峪村也许很难看到这样原汁原味的明清古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