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佳颖 《居业》2023,(5):88-91
田园城市作为影响英国以及世界城市政策和城市规划的研究和实践,既传承了追求理想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环境的英国思想传统,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得以全面实施的“乌托邦式”城市规划方案。本文主要讨论英国和德国的田园城市运动并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并分析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相关启示。在中国当下的城市规划进程中,提出“新田园城市”理论,其是在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所总结出的更适合中国城市发展的“田园城市”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2.
成都自提出构建“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后,通过分析其现有的特色条件,明确了规划途径,主要包括宏观上稳固全域格局、中观上突出城乡特色和微观上控制开发强度三个层级的具体策略.成都“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规划实践,积累了当代田园城市的规划经验,有效促进了成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懿慧 《城市住宅》2021,28(4):127-129
生态田园城市是"田园城市"理念在当代中国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种城市模式.结合芒市规划实践,通过分析其特色条件和建设目标,提出优化空间格局、统筹城乡关系、导入绿色产业、植入本土特色等发展策略,为更多生态田园城市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思想后迅即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田园城市运动。这场运动不但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也诞生了城市规划专业和学科,现代规划史上的很多重要人物和事件均与之密切相关。本文首先辨析田园城市思想、田园城市运动及其影响等概念,从而建立田园城市的研究体系。其次,考察田园城市运动在英国的起源与发展,论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在转为实践过程中所经历的调整和变化,以及相关理论的发展与演替,分析英国田园城市运动重心从建设田园城市到城郊田园住区转移、从住宅区设计到区域规划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城市规划提出了人性化、田园化的新课题,以职业教育城为例,运用了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思想,在规划设计中着重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设计实践上发展和探索了田园规划理论。  相似文献   

6.
张天洁  张玉琦 《风景园林》2019,26(1):101-105
聚焦关注较少的西南地区,以昆明为案例,通过档案文献研究及实地考察,梳理昆明近代公园建设发展历程,分析其混杂传统与现代性的营建特点,并追溯理论来源。昆明近代公园在城市由边缘到枢纽的近代化过程中兴起,并在抗战时期构建起初步的公园绿地系统。昆明近代公园的建设传承了传统的寺观园林,充分利用天然山水,保留田园真趣,具体表现在公园选址、营建布局和重视园艺方面。同时,公园建设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借鉴了日本对于"田园城市"理念的理解、劝业博览会的做法及德国分区规划等思想,其中先进人物和市政刊物起到了重要的引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1.中国的田园城市热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地产业的繁荣,使各地大城市急速发展,城市的规模在十年之内的扩张,超出了前几十年的总和。这种城市尺度上的变化,带来了诸如城市环境污染、城市交通、产业布局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在西方发展中也曾面临的问题,每个城市也开始从西方城市理论和发展历程中寻找可以借鉴的解决之道。在这种背景下,卫星城和新城等理论都已经被一些地区和城市采用,进行城市规划实践。而‘田园城市’作为近代城市规划的重要理念,在近一两年来,也被若干重要的省会城市所关注和采用。2009年12月成都市政府确定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2010年《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概念规划图》正式出  相似文献   

8.
何柳 《时代建筑》2011,(5):54-55
文章介绍了2011成都双年展国际建筑展实践板块的总体情况和部分参展作品。作为建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一板块汇集国内外18个知名事务所和建筑师,意在聚焦世界各地近年来具有参考性的规划与建筑项目,从不同角度解读"田园城市"命题,反思"田园/城市/建筑"之间复杂而有机的关系,同时为成都建设"世界田园城市"提供借鉴思考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演绎》,张捷,赵民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由同济大学张捷博士和赵民教授编著的新书《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演绎》,已于2005年4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基于作者多年的理论学习、规划实践及对国外的专题考察而撰写。书中详细阐述了自“田园城市”到“新城”的理念演变与实践发展,总结了国内外新城建设的经验,介绍了若干国内的新城规划案例,对我国21世纪的大都市空间发展及新城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性意义。全书分为三篇,约49万字。上篇主要介绍乌托邦、理想城  相似文献   

10.
昆明是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是沟通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门户,具有“边疆”与“枢纽”的双重角色.立足昆明,试图结合东南亚区域视角阐明昆明近代对外通路的建设,并探究其对近代昆明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详细考察了昆明与东南亚国家和国内的通路建设,如滇越铁路、滇缅公路、中印公路、驼峰航线等.这些对外通路成为西南经济运输的动脉,形成以昆明为核心的滇越、滇缅印经济通廊,促使昆明从边疆军事重镇发展成为区域的交通枢纽、综合中心,尤其在抗战时期,对外交通是昆明发展的巨大动力.探究对外通路对昆明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包括城市空间沿交通线路的拓展,城市重心向工商业发达的车站区域的转移,城市工业区的分散布局,城市内部道路系统考虑与对外交通的衔接等.还梳理了昆明近代历次规划实践,并追溯了其思想来源和本土化的考虑.  相似文献   

11.
山水城市、公园城市是当前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领域的热词,在中国几千年的园林与城市发展历史上,却并不是个全新事物,山、水、城、园的融合始终是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理想目标。山水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没有完形的动态过程。在近现代历史上,无锡曾经在城市山水资源开发和园林建设方面,有过2次系统的创新实践,这些探索上承历史、下启当代,与今天的山水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具有很高耦合度。对此开展梳理和分析,既还原了无锡山水城市建设的历史过程和真相,也为推进当代山水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文化线路以其整体性、连续性、动态性对于遗产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已成为共识,多维度、多尺度发展文化线路视野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从城市尺度出发,将传统区域尺度的文化线路内涵活化引入老城空间,强化历史遗产保护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总结凝练出整体价值、连接廊道、动态视角三大关联特征,为老城更新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围绕"要素识别调查-适宜评价分析-空间规划布局-分类营建策略"的基本框架展开文化线路视野下的老城复兴路径探讨。并以陵川老城为研究案例,提出以空间线路为载体,遗产保护为核心,兼顾生态修复、社区营建及城市公共空间整治的老城整体性复兴策略,形成了一套综合且翔实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3.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昆明以其对外交通枢纽的地位成为了抗战大后方重镇。随着抗战西迁来的人口、工业、金融业与建筑业在短时间内涌入昆明,这些要素加快了昆明城市的近代化进程,推动了新城市规划的产生。1939年民国《都市计划法》颁布后,昆明市工务局局长丁基实提出了“大昆明”设想,同年年底该局技士沈长泰根据设想绘制了“大昆明市设计草图”。至此,昆明市的规划及营建开始以建设大昆明市为指导,昆明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及定位就此确立。1940年,《昆明市政府中心工作计划书》颁布,其工务部分指出了建设大昆明市的几项系统性任务;1941年,在时任昆明市工务局局长唐英的主持下制定了《昆明市三年建设计划纲要》并在其中列出了城建的具体事项,同年云南省政府颁布《昆明市建筑规则》,对昆明市建筑设计及营建活动进行规范要求。至此,“大昆明计划”的理论演变成熟,并于1942年起开始实施。本文主要通过爬梳史料对“大昆明计划”的时代背景、演变过程、演变特征及其关联性进行考察,以求在复现历史的基础上探求“大昆明计划”的历史意义及影响。最后,笔者认为“大昆明计划”对近现代昆明市的城市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应被视为近代昆明城市规划与城市空间转型的标志,而其规划思想在当下昆明的城市规划中仍有体现。  相似文献   

14.
上海总体城市设计作为总体规划的重大专题专项之一,其研究目的在于对上海整体空间高密度环境下的特征认知,从整体层面重识上海城市空间的历史形成过程,梳理空间内在秩序,构筑城市发展愿景.技术上,以中心城范围664平方公里为研究对象,建立全覆盖、单要素的空间方案体系,对空间尺度及关键性要素进行设计梳理.管理上,结合上海2040总体规划,提出总体城市设计的管理引导的实施建议,并最终纳入1+3管理体系,建立城市设计引导框架和管控规则,自上而下的指导建设落实.  相似文献   

15.
对国内外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和规划建设实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碳排放现状和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而从实现低碳城市的规划途径方面,就低碳城市的目标和模式、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和交通模式等提出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6.
周昕 《规划师》2005,21(5):43-45
新城建设并非单纯的物质性建设或房地产开发活动,新城的健康成长是在好的发展政策指导、准确的产业定位、完善的总体规划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开发策略的指导与控制下完成的。现代新昆明的建设应从新城空间发展体系、空间模式及人口与就业的平衡等方面有所考虑。  相似文献   

17.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内 容,目前存在重经济轻保护、重遗产轻环境等问题,促进生态 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能够有效推动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相得益 彰的高品质空间建设。佛山是一座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丰富文化 遗产的城市,平衡好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 重点之一。以佛山市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在 摸清文化遗产资源类型、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搭建生态与 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联动发展的分析框架,构建文化遗产空间 保护体系。首先,全面挖掘和梳理佛山市多层次多元化的生 态-文化资源,划定不同等级的资源集聚区;其次,提出“文 化遗产+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空间保护体系构建策略;最 后,构建“生态基底+遗产空间+遗产廊道”的分级分类空间保 护利用模式。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体系的构建是从文化遗 产单体保护到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系统性整体保护的转 变,对于城乡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于海漪 《华中建筑》2004,22(5):142-145
张謇领导下的南通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吴良镛认为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本系列文章是对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研究的继续,主要介绍了对于南通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历史研究中,关于编年史、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以及张謇城市规划思想的部分。指出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的道路。研究主要运用立足于的综合方法。包括历史的方法、城市规划的方法、比较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19.
长沙天心公园是湖南首个城市公园,也是中国近代早期儿童公园的诞生地之一。在长沙近现代城市发展脉络中,它经历了“初创”、“扩充”、“转型”、“停滞”、“重生”等历史阶段,其变迁深受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其特性——历史园林的遗产价值最终得以突显。天心公园的历史变迁是长沙城市发展的一个注脚,而长沙的城市发展又是近现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缩影。梳理这一变迁过程让我们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我们的城市建设实践:我们坚持了什么而又丢失了什么。钩沉这段历史,突显了历史园林的价值特性所在,其建设、维护不能囿固于“就事论事”,推而广之,当今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更需要系统性的思维。  相似文献   

20.
Tbilisi, a city of over a million, is the national capital of Georgia. Although little explored in urban studies, the city epitomizes a fascinating assemblage of processes that can illuminate the interplay of geopolitics, political choices, globalization discourses, histories, and urban contestations in shaping urban transformations. Tbilisi's strategic location in the South Caucasus, at the juncture of major historical empires and religions in Eurasia, has ensured its turbulent history and a polyphony of cultural influences. Following Georgia's independence in 1991, Tbilisi found itself as the pivot of Georgian nation-building.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also exposed the city to economic hardship, ethnical homogenization, and the informalization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The economic recovery since the early 2000s has activated urban regeneration. Georgia's government has recently promoted flagship urban development projects in pursuit of making Tbilisi as a modern globalizing metropolis. This has brought contradictions, such as undermining the city's heritage, contributing to socio-spatial polarization, and deteriorating the city's public spaces. The elitist processes of decision-making and a lack of a consistent urban policy and planning regimes are argued to be among major impediments for a mo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is 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