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中国城市规划调控的转型背景之下,增长主义的终结意味着中国城市分区开始由密度分区的经济价值单维度的控制,逐步走向形态分区的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双维度的控制.通过剖析城市密度分区的产生、发展与变革,总结出密度分区在城市规划及管控中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形态分区双维度控制的城市分区体系,归纳其既包含密度、基准高度、基准高度等内控指标,同时也包含轴线、天际线、视廊等外显特征,并进而提出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目标、工作内容和方法.城市空间形态分区共包含四个主要的步骤,分别是:基于公益性的城市空间形态保障底线划定;基于经济性的城市空间形态基准模型分区;基于美学性的城市空间形态设计修正;基于可操作性的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管控.结论认为城市空间形态分区是新时期精细化城市管控的内在要求,也是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必然路径,应加强其在控规及城市设计工作中的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总体城市设计中的高度形态控制方法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高度形态作为城市空间在三维层面的关键维度,体现了城市经济活动聚集的容量和能力,也影响着城市的整体风貌和景观形象,因此对城市高度形态的控制是总体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针对总体城市设计工作中高度形态控制的特征与难点,提出了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编制思路和技术路线,包括城市高度形态的空间解析方法,建立基于刚性格局、评价模型、多元情景、美学修正等流程的高度形态整体布局方法,并通过"空间高度-控制强度"双重维度的管控矩阵对总体城市设计中高度形态的实施进行调控与管理.  相似文献   

3.
城市空间形态应当归因于特定时空范畴内的复杂社会人类活动,既是社会能动者基于不同目的和相互关系并通过社会行动和互动有意无意的作用结果,同时也是社会行动和互动的一种重要参与因素并直接影响着社会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空间形态成因机制解释的概念框架包括内生限制性因素层面和社会能动者层面。前者包括制序性、经济性、文化性、技术性和环境性五大相对稳定的构成因素;后者需要根据特定时空范畴内的城市予以深入剖析,对于国内大多城市而言,后者大致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城市居民"的典型二元结构到目前的"上层政府——地方政府——市场资本——城市居民"的显著变迁。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控规已覆盖的城市片区,城市设计如何体现城市特色与提升城市品质,有效引导地块开发建设是重点与难点。研究建立"片区—地块"的复合型空间管控框架,提出针对性强的管控措施是本文的目的。通过对系统规划的梳理,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明确了片区建设的方向及总体要求;构建"总体—分区—节点"的空间控制体系,实现逐层落实空间意向与开敞空间控制要求;突出空间形象塑造的图则制定,增强管理实施的操作性,有利于实现城市建设的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城市空间形态的生成如何更能反映城市作为复杂巨系统的本质,从理论上初步探讨复杂系统的可持续建构、多专业优化协同、多尺度网络建构等理念,探索城市空间形态生成的内在逻辑,提出自我优化迭代的城市空间形态生成的算法演进模式。借鉴复杂系统和网络科学的理论成果,提出基于图网络的空间形态生成、运筹优化下的实体形态生成和参数化的系统生成的方法体系,建构包含空间与行为形态网络分析、用地功能与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分析、三维形态生成、专业协同评估、人机互动调整等基本功能的系统。最后介绍该系统在深圳前海妈湾片区规划设计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深圳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工作营活动中的实践尝试,对未来城市发展的价值动力的探索给予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刘滨谊  贺炜  刘颂 《中国园林》2012,28(5):42-46
首先对绿地与城市空间耦合理论进行了诠释,认为该理论是对绿地空间存在于城市中的基本方式这种普遍现象的解释,是对城市空间和绿地空间矛盾运动规律的总结,该理论由耦合模式、耦合过程、耦合功能这3个重要概念构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绿地与城市空间耦合的概念框架.其次,构建了基于该理论的城市绿地空间评价体系,它是耦合模式、过程和功能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由耦合的空间形态模式指标、耦合的空间内容模式指标、耦合的空间关系模式指标三方面构成.第三,提出了基于该理论的城市绿地空间的规划方法,它主要通过结构性空间要素的耦合、骨架性空间要素的耦合、功能性空间要素的耦合3个方面来实现.最后通过对石家庄滹沱河滨水新区规划案例的分析,说明了该评价体系和规划方法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7.
谭莹 《室内设计》2011,(5):7-11
日常生活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功能之一,以日常生活空间为核心的城市设计能够在保障城市空间开放性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具地域人文特色的城市整体形态。本文以重庆为例,针对当前城市日常生活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优化城市生活格局、完善生活空间体系、创造生活性空间等城市设计策略,并对相应的城市设计控制机制提出了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8.
城市街区是城市肌理、空间形态、功能管理与城市健康环境建设的基本单元,应对以PM_(10)、PM_(2.5)为主要污染物的大气颗粒物污染,具有较高的实操性。基于城市街区影响大气颗粒物浓度与分布的要素、作用路径,以及国外城市应对大气污染的空间规划策略的经验总结,从控源、引流、集汇三方面提出基于大气颗粒物污染改善的街区空间环境优化设计方法与规划指引内容。旨在为我国普遍的城市街区提出空间形态优化策略,塑造生态健康的城市基本单元。  相似文献   

9.
通过理论研究深入解析城市韧性、空间环境与暴雨内涝之间的关联机理,基于暴雨-内涝的全周期发展过程,分解城市建成环境的韧性提升目标。从生态环境和空间形态两方面解读和提取能够发挥韧性提升作用的空间环境要素,总结形成应对暴雨内涝的城市建成环境韧性因子集并提出韧性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0.
朱超萍 《华中建筑》2022,40(1):146-148
为了避免以功能为导向的海绵城市建设造成各个城市景观单一化和特色流逝,该文从水的"有形物质空间、无形文化意境"角度,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如何应用三大理水方法处理"园内与城外水系空间关系、园内水系形态"和表达"水文化"的优势与特点.提出现代海绵城市水系空间建设应从"城乡空间统筹三大'廊道'体系、城市水系形态构建"方面进行形态、美学、功能、文化构建的策略,并阐述"地域水文化传承和特色创造"的重要性,为今后海绵城市实践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城市中心体系规划是以城市不同主导职能、不同等级规模、不同服务范围的公共中心集合构成的整体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的规划。本文以广州为案例城市,探索城市中心体系规划的技术框架和研究范围,提出城市中心体系的基础问题剖析、用地结构分解、重大问题研究、规划调控途径,据此可明确未来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发展与整合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生态系统不健康等问题,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城市物理环境,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议题。风环境、热环境、声环境的数据综合分析及城市物理环境与空间形态的耦合优化研究,为城市空间品质提升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撑。从城市物理环境量化模拟入手,结合多尺度城市设计整体性实践,构建物理环境现状模拟-耦合优化-设计提升的方法框架,并通过钱塘江滨水区的实证研究,探索了城市设计过程中基于城市物理环境模拟优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布局及多尺度优化策略,以期将精细化的城市设计思维融入空间规划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王纪武  穆吟 《城市规划》2013,37(5):54-60
结合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中的FLUENT软件的应用,讨论促进城市街道峡谷汽车尾气污染物扩散的空间优化对策。以杭州市庆春路为实证,模拟并分析街谷中汽车尾气污染物分布特征与街谷空间形态的相关性,并进行空间优化设计试验。结果显示:以CFD数字模拟为基础的空间规划与设计策略可以积极的促进街谷内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在公共安全与环境卫生问题日益显著的背景下,相关方法对城市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构成了积极的补充,并具有显著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4.
冯君明  李玥  吕硕  李翅 《风景园林》2022,29(8):120-126
通过大数据分析城市公共服务空间对公众出行的影响是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廊道选线规划的重要步骤。已有研究主要聚焦空间分布规律展开分析,对公共设施服务能力内在差异性考虑较少。引入网络口碑大数据,通过口碑分值表征城市公共服务空间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网络口碑大数据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廊道选线规划思路,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展开实证分析。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网络分析法等方法,最终构建由商业综合、休闲娱乐、生活服务3类廊道组成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廊道网络。网络口碑大数据兼具空间分布和口碑质量的双重属性,能够帮助规划者和决策者立足区域视角识别与量化部分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在差异性,其支撑下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廊道规划更加强调公众使用满意度对选线过程的影响,在未来城市交通规划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公共安全的城市设计——安全城市设计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当今城镇建筑环境建设所面临的公共安全问题,文章从现代城市设计的视角,阐明开展基于公共安全的城市设计研究的必要性,提出安全城市设计的概念,并尝试探讨其基本内涵和内容构成,初步建立安全城市设计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6.
杨俊宴 《城市规划》2019,43(4):63-69,92
空间问题是城乡规划学科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在规划实践快速增加和学科外延快速拓展的同时,对空间本体的研究,尤其是对空间设计方法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本文基于国际典型城市街坊的空间形态比较研究,从空间的特征属性入手,阐述影响城市街坊空间形态的内在机制,依托自上而下的空间逻辑提出空间削切设计法,兼顾了土地经济性和空间功能美学需求,进而建构城市街坊空间设计的具体步骤:守边、退角、掏中、划场、定高、分裙,将其推进到可操作的层面。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案例详细解析空间削切法在城市设计中的理性特征和应变方式。  相似文献   

17.
“巧于因借”是《园冶》一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也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与手段。文章在分析城市整体风貌优化、城市公共性景观与城市发展新互动关系的基础上,阐述“巧于因借”思想在现代城市公共性景观创作中的传承与拓展,最后分别从“因势利导”与“借景生情”两方面提出城市公共性景观决策的新机制以及景观创作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8.
刘常文 《山西建筑》2011,37(5):28-30
通过对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就山西省孝义市的城镇体系规划进行了探索,对促进山西省孝义市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城市规划》2020,(5):54-61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组织密切相关。重庆主城区作为典型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在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就近组织、公共服务需求的均衡化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本文梳理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的演进历程以及与公共服务需求变化的互动关系,辨识随着城市功能由生产向消费转型,空间面临的结构问题及其内在动因,借鉴马斯洛理论,提出顺应当前及未来公共服务需求层次的分异,城市空间结构应从"多中心、组团式"进一步向"分层多中心、组团式"优化,引导形成相对集中、功能综合的基层"小、微中心"体系,以有序组织公共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非必要交通出行,降低居民出行的时耗,提升城市效率,并借鉴恩格尔系数构建衡量城市效率的评价框架,为破解山地城市空间结构问题,推动城市空间转型提供新的思考视角。  相似文献   

20.
针对总体规划对城市(镇)空间形态调控乏力的问题,探讨总体规划编制中宜采用城市形态学、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相整合的城市(镇)空间形态研究方法,提出小城镇总体规划阶段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的构成与内容,并从城镇空间形态基础性研究和空间形态优化设计两方面具体分析了诸佛庵镇总体规划编制中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