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世纪之交的中国城市等级规模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人根据1998年城市统计资料,通过与1978年的比较和地区差异分析,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城市等级规模体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基于规模分布的观点,对1990-2006年市辖区GDP排序前200位的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分析,以此来判断中国城市等级变化的趋势,并对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第一,中国城市体系的等级性仍处于逐年加强的趋势中,这不同于当代发达国家的城市等级扁平化的趋势,但这种加强的趋势有减弱的势头;第二,二次模型相对于一次模型可以更好地拟合城市GDP规模的分布情况;第三,近年来中国城市体系等级性的加强趋势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以下因素正方向的作用力:第三产业产值、货物周转量、研究生毕业生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利用外资金额;而受到以下因素负方向的作用力: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第一产业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旅客周转量、第二产业产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等级体系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等级结构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研究中通常用人口规模作为研究的基本材料,因而得出的结论不大符合实情。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度计算公式略作修正,先找出不同的专业职能等级序列,再在专业职能等级序列的基础上加权求和,得出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在全国范围内的综合中心度,进而分析中国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  相似文献   

4.
1985年以来黑龙江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等级规模结构是城市体系的三大结构之一,其特征可以反映出城市在不同规模层次中的分布状况及城市人口集中或分散的程度,有助于认识城市体系发展所处的阶段。分析了1985年至2004年近20年间黑龙江省城市等级规模体系的变动特征.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大都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县级行政单元为基本的研究单元,以非农业人口为基本的研究指标,利用首位度指数模型与位序-规模法则分析了1993~2006年哈尔滨大都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结果表明:哈尔滨大都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属于首位度分布,而不符合位序-规模分布。从发展变化看,总体而言哈尔滨大都市圈的首位度变大。依据等级规模结构的分析,探讨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6.
付彦 《山西建筑》2008,34(18):215-216
通过对我国人口规模结构变化的分析,找出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城市人口增长方式的内涵规律,提出了不同城市人口规模结构所面临的问题,反思我国过去推行的城市人口规模发展战略的得失,为当今我国城市化人口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对于目前中国的建筑形势一字可概括——“旺”。国内连续几年的良好经济形势为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坚实后盾。中国建筑多年的低级实用主义造就了目前现存建筑中占主流的温饱型建筑,这与富裕起来的人们的需求是大相径庭的。从穷到富,从形式上的禁欲主义到现在的泛滥成灾,除了与业主,还与建筑师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常常是国内的学国外的,小城市学大城市的。因缺少对城市“土壤”现状的分析,对具体经济状况或意识形态把握不够,结果不是不及就是过之,导致很多缺少生命力的建筑方案出现。  相似文献   

8.
9.
一、江苏省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的现状分析 (一)行政规模等级结构 到2001年江苏省城镇总数为1194个,建制镇为1123个(包括县级市政府、县政府所在镇58个)。按行政等级划分城镇体系形成了副省级城市(1个)、省辖市(12个)、县级市和县城(58个)、建制镇(1123个)、乡集镇(144个)的五级等级体系,如表1所示。全省城镇非农业人口为2390.59万人,其中省辖市非农人口为1098.94万人,平均为84.53万人,县城镇人口为624.58万人,平均为8.94万人;建制镇、乡集镇人口为306.88万人,平均为0.6238万人。 (二)人口规模等级结构 按常住人口规模划分,全…  相似文献   

10.
刘永亮 《城市规划》2011,(5):76-81,96
梳理并评析了相关研究成果,然后利用1990-2008年数据对我国是否存在最优城市规模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对于多数指标和年份,中国不存在统一的最优城市规模;对于部分存在最优城市规模的年份和指标,最优规模是一个变量;整体上看,中国目前不存在过度规模城市,限制大城市规模的观点依据不足。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我国基础设施互动作用研究现状,提出农村基础设施系统化的基本方向。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建立评价模型,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系统化以后的综合效益,有利于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进程。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跃发展,世界范围内不同大学机构,可以即时通讯、协同研发。原本大学校园中需要时间传递、受到空间距离限制的设计条件,正在通过"互联网+"技术逐渐完全消解。本文旨在通过对一系列创新式的校园案例研究与理论分析,归纳去时空界限的"互联网+大学校园",为大学校园设计探索"互联网+"理念下的校园原型。  相似文献   

13.
毛其智  龙瀛  吴康 《城市规划》2015,39(2):38-43
中国人口密度的时空演变是折射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最直接表征。本文利用乡镇和街道尺度的"五普"和"六普"人口资料,对2000-2010年中国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初步考察,并基于人口密度视角提出城镇化格局的识别指标,进而分析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格局的演变特征。研究旨在廓清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再分布的变化规律,深化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14.
4M1E 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应用模糊综合评定法对工程质量做出评定,确定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权重)是其中的关键,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了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向量。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层建筑施工时垂直运输机械的配置方案,采用了层次分析法,运用数据处理软件matlab计算出了各层次影响因素的权重排序以及各配置方案的综合评价系数,计算结果与所选择的工程实例吻合,验证所建立的层次结构模型是有效的,为高层建筑垂直运输机械配置方案的优选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南京传统回族聚居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貌在江南城市中独树一帜,然而在近年的城市化过程中,这些区域面临全面衰退的危机。为了有效保护这一城市中独特的亚文化区域,本文对南京传统回族聚居区演变的历史进行梳理,并对其现代发展的挑战和机遇进行研究,寻找适于其生存与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苏州工业发展脉络的梳理,关注不同时期的工业特点及城市特征,解构了苏州工业遗产与城市特色的关联,提出工业遗产的认定应结合城市特色,从而确定了苏州工业遗产的独特定义,构建了包含工业遗产对城市特色贡献度指标的定量评价模型,建立了"定性+定量"的认定标准体系。最后通过对苏州古城区域工业遗存的大范围普查,在按上述认定标准体系进行详细筛选、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苏州工业遗产建议认定名录。  相似文献   

18.
李强 《世界建筑》2006,(7):92-94
本文系统论述美国社区规划模式从邻里单位向新城市主义社区转变的历史过程,并揭示了二者在规划理念、布局模式上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9.
昆明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句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空间句法轴线地图模型的整体集成度、局部集成度、可理解度三个关键参数,分别对昆明不同年代现状图和总体规划图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空间句法能够动态地体现空间结构演化过程、敏感地把握空间结构转变时刻、准确地预测城市发展方向及完整地呈现城市内部结构变迁的结论。通过与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重点和空间结构对比,句法分析能够找出1982年昆明空间规划存在违背发展趋势、1996年空间规划丧失昆明结构调整时机的问题,体现了空间句法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显著的应用价值。根据空间句法对昆明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分析,对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提出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行多中心建设、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和完善慢行交通体系的规划策略,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