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以上海曹杨新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入户问卷调研了54个住区中的1012个家庭样本,对住区密度与居住满意度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居住面积对住宅空间满意度、住区环境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套型密度对住区环境满意度具有负向影响,对邻里交往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绿地率对住区环境满意度、邻里交往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容积率对居住满...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从住区形态模式与行为特征关系的视角,论证了住区模式特征是反映物质形态、社会结构分异,与居民行为特征的社会空间关系的总和.研究以上海曹杨新村为例,在梳理物质形态历史演化机制基础上,解析归纳8种典型住区空间模式类型.结合随机等距抽取的1020份居民调研问卷,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发现住区空间模式类型与居民家庭消费区隔化现象相对应.研究进一步从住区设施可达性及居民设施使用行为入手,对居民及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属性开展了低碳效应实证研究.论文采用SEM结构关系方程加以设施使用活动关联性分析与影响因子显著性检验,得出居民社会经济属性、设施使用行为以及公共交通出行频次的路径权重系数支持了本研究的结论.本研究认为,居民社会结构和设施使用行为是影响住区模式低碳效应的主要因子,住区服务内部设施可达性对于实现居民日常生活功能支持和减少交通出行碳排放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城市住区是现代人居发展最典型、最普通的聚居环境。城市住区生态面临诸多挑战。作为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曹杨新村经过近60年的发展,成为新中国城市住区发展的缩影,研究曹杨新村住区生态修复具有典型意义。从环境提升、建筑节能、能源优化和资源再用等四个方面分析并总结曹杨新村生态修复的各种策略,期望对城市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欣  颜文涛 《室内设计》2015,(1):100-105
基于山地环境下住区特征分析,采取部门走访、实地踏勘、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典型样本住区碳排放相关数据,构建山地住区碳排放测算模型,分析测算所得样本住区碳排放量与规划要素的相关关系,包括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建筑要素、路网格局和绿地碳汇等技术性要素,以及居民收入、文化程度、住区低碳宣传等社会性要素,结合住区碳排放结构分析结果,探寻山地住区低碳规划的关键控制要素及其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5.
住区空间形态及模式类型与密度相关,居民交通出行碳排放与密度、设施多样性、交通站点可达性有着逻辑关联性。以上海曹杨新村作为实证对象加以模式类型划分,结合调研问卷数据将模式类型与碳排放进行相关性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曹杨新村密度与人均交通碳排放间呈非线性波动变化,设施多样性与碳排放呈正相关性,交通站点可达性与碳排放基本呈负相关性。还发现多层围合式及小高层行列式的人均碳排异于其他模式类型,进一步对其居民职业构成、家庭年收入比较研究,碳排放差异性是由于社会结构的消费区隔化造成的。因此,判断住区模式是否"低碳",首先当明确密度的空间与社会双重含义,并结合本国国情、地区发展条件来引导未来住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住区建筑群能耗不仅受到建筑单体影响,亦与街区空间形态密切相关。为研究空间形态与建筑能耗之间影响机理与居住区节能低碳设计策略,以武汉市为例,选取多层板式住区、二类高层板式住区与一类高层板式住区各14个案例为研究对象,采用Rhino与Grasshopper软件平台进行住区三维模型建模与能耗模拟,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方法分析住区空间形态参数与建筑能耗之间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住区制冷与采暖分项能耗以及建筑总能耗与住区空间形态密切相关。体形系数与建筑高宽比对建筑群能耗影响显著,且体形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程度是建筑高宽比的2.32倍。研究结果可为低能耗住区规划与节能设计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其节能减碳对城市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九江市九个典型住区为例,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影响住区碳排放的核心要素,并分析其影响机制,进而提出住区减碳的规划策略.研究显示,家庭基本构成、日常行为意识、住宅室内状况、住宅建筑设计和住区空间特征五类住区要素对碳排放影响最大,这些要素主要...  相似文献   

8.
周伊利 《住宅科技》2011,31(11):8-14
住区环境改造设计是一项与住区居民活动和期望紧密关联的活动。以上海曹杨新村花溪路为例,通过观察、问卷等方式对居民的活动和期望进行了调研..针对调研结果,改造设计将关注点集中于老年人的活动特点、提高空间开敞度、塑造环浜特色景观、完善配套设施等方面,使住区环境更加符合使用者的活动和期望,提高住区环境的品位和居民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双修的大背景下,为弥补老旧社区的功能短板,实现人行优先,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以上海曹杨新村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空间舒适度、界面舒适度和设施舒适度3个维度,以宏观与微观2个视角,综合应用田野调查、Rhinoceros/Grasshopper软件测算、街景语义切分等多种数据收集和处理手段,对社区内20条道路所组成的步行网络的舒适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上海曹杨新村社区的整体步行舒适度处于中等水平,缺乏步行舒适的路段,设施舒适度较差,亟待优化和更新。  相似文献   

10.
城市形态对家庭建筑碳排放的影响——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化空间形态、减少碳排放已成为构建低碳城市的关键举措.国内外学者已经证实空间形态对交通碳排放的显著影响,但其对建筑碳排放影响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本文通过对北京1 188份家庭碳排放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人均住房面积每增加1%,建筑碳排放增加0.48%;家庭每增加1人,建筑碳排放量增加27.54%;家庭人均收入对于建筑碳排放有阶段性影响,呈曲线关系;人口密度与家庭建筑碳排放存在负向关系.因此,北京可通过构建紧凑型城市、加强房地产市场住房面积调控以及提升中高收入人群低碳意识等政策,降低家庭建筑碳排放,构建低碳城市.  相似文献   

11.
秦波  邵然 《城市规划》2012,(6):33-38
基于北京1400份居民的建筑和出行能源消费行为问卷数据,利用空间统计工具LISA确定高(低)直接碳排放居民的聚集社区,进而通过五个社区的案例研究,探讨居民直接碳排放和城市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建筑密度、土地利用形态、就业可达性和公交可达性均对居民的直接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这说明合理规划空间形态是构建低碳城市的重要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对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住居领域内所产生的能源消费与CO2排放的地区间差异性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产生这一差异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人均碳排放量为因变量,分别从人口、社会和经济特征及区域环境特征两大方面出发选取了10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构建了从2002—2011年10年间以全国28个省份为对象的4个均衡面板数据模型并进行了估计分析。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个人属性以及家庭结构等都对住居领域的碳排放有着显著性的影响;城镇居民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越大其碳排放量就越高。基于此,研究认为在制定有关节能减排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到个人属性、家庭结构等人口和社会经济性因素以及住宅类型、城市形态等区域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节能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13.
夏热冬冷地区基础住宅围护结构能耗比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闫成文  姚健  林云 《建筑技术》2006,37(10):773-774
夏热冬冷地区的热工设计“必须满足夏季防热要求,适当兼顾冬季保温”,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气候地区,应该采取不同的节能措施;但由于对该地区建筑能耗的各项影响因素研究的不多,目前采取的节能措施大部分都是沿袭北方寒冷地区的作法,节能的重点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本文通过对杭州、上海、南京、成都、重庆五个夏热冬冷地区代表性城市基础住宅能耗的模拟计算及分析,给出夏热冬冷地区基础住宅围护结构各部分的能耗比例,分析了围护结构各部分的节能潜力,为夏热冬冷地区采取正确的建筑节能措施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适合公共交通服务的居住区布局形态——实例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陈燕萍 《城市规划》2002,26(8):90-96
通过分析香港及其它国家的实例 ,归纳了适合公共交通服务的居住区的组织模式及其空间形态、规模和尺度特征 ,以及与公共交通的关系。指出在小汽车加速进入居民家庭的背景下 ,推行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土地利用及功能组织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志刚 《城市规划》2011,35(12):75-82
采用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实地调研所获得问卷数据,运用计量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新移民"的居住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北上广"新移民聚居区的居住满意度属一般水平;新移民聚居区的居住满意度不仅受其社会经济条件或设施配置水平影响,其决定因素包括:社区归属感、所在城市管治强度、居民收入和设施条件(如空调);社会归属感是影响当代中国城市"新移民"聚居区居住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指出地方融合与归属感的构建对新移民及其社区发展极为重要,应以营造社会融合、建立地方归属感为目标,建设新型社会空间,实现新移民聚居区的满意和谐。  相似文献   

16.
王德  黄万枢 《城市规划》2007,31(9):34-41,46
应用Hedonic住宅价格法对上海市210个住宅实际成交价格作定量分析,建立有效的上海市住宅价格Hedonic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上海市轨道交通以及公园绿地对住宅价格的影响作出定量估测,结果表明,有黄浦江视线的住宅总价高33.96%,约38万元人民币;有公园视线的住宅总价高17.86%,约20万元人民币;到地铁站点地面距离100~600m的圆环内,距离每增加1%,住宅总价下降0.058%,平均每个站点的经济收益为2.76亿元,等。  相似文献   

17.
王慧  吴晓  强欢欢 《城市规划》2015,39(5):52-61
进城农民是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研究的特殊群体和典型样本之一。进城农民在城市中大规模的集聚,形成了特定的聚居区,也给其所在城市的空间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本文以南京主城区为例,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分别探究进城农民居住空间的集聚特征和所在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并通过拟合、对比手段深层的把握和发掘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8.
邵甬  王丽丽 《城市规划》2016,(12):73-80
"居住类遗产"具有遗产和居住的双重属性,然而由于中国特有的产权制度,"公有居住类遗产"往往面临着遗产保护与居住改善的双重困境。论文以上海为例,首先剖析了中国的公有产权制度对公有居住类遗产产生的影响以及"所有权人虚空"和"产权关系模糊"等问题;其次,在现有产权制度背景下,围绕公有居住类遗产的两大属性,分别剖析了目前自下而上的"个人与市场行为"、自上而下的"遗产管理"和"公有住房管理"并行的管理体系及存在的问题。最后,论文提出了实现公有居住类遗产保护与居住改善共赢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9.
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格局互动影响研究--以广州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毛蒋兴  闫小培 《城市规划》2005,29(5):45-49,54
在评述国内外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格局互动影响关系研究的基础上,以广州为案例,利用有关政府部门资料、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格局互动影响机制:(1)对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格局互动影响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论证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2)以广州为实例探讨了城市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作用,指出交通方式的改进和道路网络的建设共同引导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3)以广州为例论述了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对交通系统的反作用,指出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客观上影响着城市交通线网格局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不论是一个国家、区域,还是一个城市,如果仅仅立足于本行政范围内从表面上来制定应对政策,很可能会导致全局碳排放的不减反增。为了评估一个区域或城市生产消费活动对碳排放的全局影响,就需要引入碳足迹的概念。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尝试构建了一种计算城市活动碳足迹的宏观方法,并以北京市为例,计算了北京市2007年主要城市活动对本地和外地的碳足迹,进而对其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