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针对总体城市设计中面临的郊野地区地域景观特征认知和设计导控问题,提出一种以“水系肌理”为切入点的基础分区方法。依托水系资源所具有的单要素、跨区域和整体覆盖的特点,形成一种以水系指标的数据分析来识别水系形态特征的分区方法。以上海市域为研究对象,选取7项形态相关指标。通过单因子栅格测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不同维度的3项关键性指标,即反映规模特征的水面率指标、反映分布密度特征的岸线密度指标和反映水系复杂程度的分维指数。通过对关键性指标的栅格化测评、聚类和归并,提出上海市域范围内总体城市设计基础分区的初步建议,探讨平原河网地区水系肌理总体城市设计分区方法的可行性和局限性,并提出后续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
总体城市设计中的高度形态控制方法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高度形态作为城市空间在三维层面的关键维度,体现了城市经济活动聚集的容量和能力,也影响着城市的整体风貌和景观形象,因此对城市高度形态的控制是总体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针对总体城市设计工作中高度形态控制的特征与难点,提出了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编制思路和技术路线,包括城市高度形态的空间解析方法,建立基于刚性格局、评价模型、多元情景、美学修正等流程的高度形态整体布局方法,并通过"空间高度-控制强度"双重维度的管控矩阵对总体城市设计中高度形态的实施进行调控与管理.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城市规划调控的转型背景之下,增长主义的终结意味着中国城市分区开始由密度分区的经济价值单维度的控制,逐步走向形态分区的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双维度的控制.通过剖析城市密度分区的产生、发展与变革,总结出密度分区在城市规划及管控中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形态分区双维度控制的城市分区体系,归纳其既包含密度、基准高度、基准高度等内控指标,同时也包含轴线、天际线、视廊等外显特征,并进而提出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目标、工作内容和方法.城市空间形态分区共包含四个主要的步骤,分别是:基于公益性的城市空间形态保障底线划定;基于经济性的城市空间形态基准模型分区;基于美学性的城市空间形态设计修正;基于可操作性的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管控.结论认为城市空间形态分区是新时期精细化城市管控的内在要求,也是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必然路径,应加强其在控规及城市设计工作中的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5.
城市密度分区研究--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城市的超常规发展对于规划决策的理性化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讨论了城市密度分区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国内外的城市密度分区实践,并以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案例,提出城市密度分区的方法体系,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策略.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密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密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密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坊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密度细分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针对总体城市设计中面临的郊野地区地域景观特征认知和设计导控问题,提出一种以“水系肌理”为切入点的基础分区方法。把握河流水系特有的单一要素、跨区域流动和整体覆盖的特点,借鉴水资源研究中形态的相关指标,构建一种以水系为指标的数据分析来识别水系形态特征的分区方法。本文以上海市域为研究对象,选取三项不同维度的关键指标,即水面率、岸线密度和分维指数,对全域的水域规模、分布密度及复杂程度展开单因子栅格化数据分析。通过进一步聚类和归并后,提出上海市域范围内郊野地区总体城市设计的基础分区建议。通过对下一层次的浦东新区范围内河流水系在不同范围边界、不同栅格尺度和不同因子测评验证和反馈,探讨“水系肌理”作为总体城市设计空间分区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并提出后续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后期出现的空间品质诉求促使空间发展管制工具出现转型趋势,总体城市设计将是回应这种诉求的空间管制工具。在研究国内总体城市设计理论与编制实践的基础上,以西雅图总体城市设计经验为参照,比较和概括了国内外总体城市设计实践中的概念与内容的相似性,以及工作框架及成果形式的差异性。在与现行规划体系相协调的原则下,提出由空间尺度划分的城市设计体系向公共空间要素划分的城市设计体系转变的编制思想,并进而构建出新的总体城市设计工作框架:总体格调与分区、绿色开敞空间、公共中心与广场、道路与街道、制高点与视线通廊、历史性与纪念性、街道家具和小品。并将这个工具框架运用于汕尾品清湖的总体城市设计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8.
9.
总体规划课程是建筑学科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体系核心组成。在新的城市建设背景下,总体城市规划的理论与教学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本文阐述了城市规划转型期总体规划理论方法的三大转变,提出在重视城市整体发展、重视三维空间形态、重视城市文化特色的规划新形势下总体规划教学体系的调整与创新,并分析在引入总体城市设计理念的条件下,加强城市空间特色研究、城市空间格局研究和城市文化环境研究三方面,归纳了总规教学体系探索的经验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借鉴国内外关于城市色彩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分析了大连城市色彩现状存在的问题,就总体城市设计中的色彩规划提出色彩控制的要素及控制导引,从而完善城市环境,塑造生动、协调的城市色彩形象。 相似文献
11.
专题型城市设计的高度分区属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个子课题,其具有研究范围的覆盖性,研究价值的引导性、研究方法的借鉴性和研究过程的衔接性特征,遵循"两极求取,因素叠加"的思路.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城市设计高度分区研究专题在分析意象区域与总体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划分"两极"--高层建筑优先发展区及严格控制区,形成南京市高度分区... 相似文献
12.
论基于行政法制的国土及城乡空间区划管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国土及城乡空间区划管理的多部门分治的背景下,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空间管制区划等多种区划方式积极创新,但在体系化和法制化两方面存在关键问题,突出表现在政出多门、法源依据不充分、缺乏整体的逻辑框架,导致了具体依法行政的悖论.基于建设法治化社会和政府主导管理的背景,通过对依法行政和区划管理的内涵解析,试图提出多部门协作、结构有机的依法区划行政管理体系,使多部门的分治能够在统一的逻辑框架下协作,并建议进行专门性的"国土及城乡空间区划法"的立法,为多部门的协作搭建统一的法源框架. 相似文献
13.
为了应对我国大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建设强度管控难题,部分城市在近十年来开展了建设强度分区规划实践,在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了一定的问题.研究基于公共管理学的决策理论对强度分区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与常规的公共政策问题有所不同,其“价值”、“环境”、“目标”、“手段”、“结果”五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需要借助决策支持工具来提升规划的效率与准确性.因此,研究提出了包含“明确问题、目标体系、方案设计、结果模拟、目标评估、综合评价、群体选择、实施反馈”八个阶段的强度分区决策支持框架,并在杭州市主城区建设强度分区规划中进行了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14.
15.
为了有效地减少地震灾害,结构控制理论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得到应用。本文提出,包括控制结构在内的各种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可分为三类,对于不同的抗震设防目标,结构的抗震设计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另外本文介绍了计算结构地震反应的多反应谱方法,还进一步提出了结构设计的一些要点。 相似文献
16.
17.
介绍了空间细化人防工程的特点,就该类人防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排烟量及排烟口的设置进行了探讨,并对排烟时的补风问题提出了强制性补风的要求。防烟分区的合理划分及排烟口的正确设置,不仅可以节省工程投资,而且也可以更好的实现消防排烟的要求,完善该类工程的消防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