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伴随着大规模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既大幅度提升了城镇化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城镇体系结构.在这一背景下,对我国的城镇化研究不能因循西方的既有理论和经验.文章以实证数据为基础,从城镇体系和区域发展两个方面,考察人口流动对于我国城镇化的作用.研究发现:①流动人口在各类城镇中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也不仅是指向大城市,而是大致向“首末两端”集聚;②在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作用下,主要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城镇体系发展并没有进入相同的发展阶段,而是进一步展现出显著的“对偶性差异”;③迄今的人口流动未能将我国的城镇体系推向一个合理分工的城镇职能结构体系,而是形成了一个各个规模等级的城市的就业结构趋同的格局.这些特征的背后是我国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动力机制,这隐含着对人口流动的新古典主义理论分析的修正;在应用层面,可引申至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路径的认识及城镇发展的分类治理策略探讨.  相似文献   

2.
金刚 《室内设计》2018,(3):42-46
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语境 下,传统城镇化分析框架与沿海经验并不能 有效适用于山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问题。有 必要从“人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其城镇 化的特征与机制。本文以重庆渝东南地区为 例,通过实地调研与问卷访谈,以“人的城镇 化”为主线,对其人口城镇化特征与机制进 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在山地民族地区 特殊的经济社会、人口流动背景下,其人口 流动具有“乡村老龄人口广泛兼业、非制造 业带动城镇就业、公共服务集聚非就业性人 群”等重要特征,进而形成了面向不同人口来 源的、不同于沿海经验的复合型人口城镇化 模式。在此基础上,研究对渝东南未来城镇 化趋势进行判断,并对未来城镇化进程中的 人口转移路线进行了模拟,继而提出了相应 的人口城镇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人口流动”视角的城镇化及政策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打工经济”为基础的大规模“乡村-城镇”人口异地流动,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有现象.相当部分“流动人口”长期工作和居住在城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提升了我国城镇化率的指标.但这样的城镇化不但有“水分”,其背后还隐含着诸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现以“人口流动”为视角,结合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分析我国东部和中部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特征,推论未来的趋势,探讨健康城镇化的政策议题.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示出,其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显著滞后,人口城镇化与生产要素的城镇集聚背离,形成新的城乡发展二元结构的格局。本文以四川藏区为例,全面揭示藏区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差异与人口城镇化的空间转移特征,分析藏区建制镇发展面临的五大约束,提出促进藏区城镇体系建设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城镇空间结构是一个省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地域空间表现,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成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安徽城镇化一个重要任务。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四次转型,梳理了不同时期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战略思路,以及在城镇化发展战略导向下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表现。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指出安徽城镇空间结构存在的城镇化发展差距拉大、城镇人口向大城市集聚分布、中心城市辐射力较弱、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提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下优化安徽城镇空间结构的战略,要从广域、局域和县域3个层次空间上提升城镇群空间内部整合力、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和增强县城与大镇的人口承载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317个地级市(不含港澳台)的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据,从历史进程演化视角分析了我国人口总数和人口密度的时空格局,以及市级人口的空间分布范围、市级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形态、市级人口空间分布方向和市级人口密度在空间上的重心迁移轨迹,并通过全局自相关、空间热点和时空规律分析,基于现实时空格局研究我国市级人口的时空集聚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人口发展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空间引导策略,以期发挥新型城镇化对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作用,为完善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治理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以产业、人口、文化与空间为其内涵。本文通过统计数据说明近十五年我国空间城镇化已经超过人口发展,出现忽略产业的趋势,并对有工业基础和以农业为主的两个地区进行比较研究,论证:无论有无工业基础,地方城镇都呈现出空间构造的特征。它们首先通过新农村建设获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随后,有工业基础的地区进行房地产开发,甚至侵占工业用地和耕地;而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则在规划工业区的同时,为换取开发资金,将大量用地指标转让给中心城市开发,进行城乡捆绑式的发展。笔者认为,过度的空间构造源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并带来经济泡沫、资源矛盾与社会冲突。因此,本文认为城镇化应该回归到"人口、文化、空间与产业的协调综合发展"之上来。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我国西部城镇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全球化、资源、环境、人口等诸多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中西部城镇与沿海城镇的差距仍然很大,需要不断调整空间规划促进城镇间协调.本文以西部城市中的昆明城镇体系研究为例,分析昆明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通过城镇网络的构建和空间管制,探索促进昆明城镇体系结构调整、城乡统筹以及空间资源整合的空间规划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面临着不容回避 的人口老龄化挑战,老龄化人口流动问题已 成为关系我国城镇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本 文聚焦老龄化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协调不 足的问题,紧扣当前老龄化人口流动的现实 需求,基于城镇化过程中人口流动健康路径 的分析和老龄化人口流动失序的判断,明确 了由其引发的城镇化发展困境。以问题为导 向,创新性地提出了以“理想养老居住地”营 建为核心,涵盖“生活空间、经济保障、情感 交流、养老服务、交通联系”五大方面的老龄 化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协调机制。围绕理想 养老居住地“在哪建”和“如何建”两大核心 问题,最终尝试提出了“城乡结合部建设大 型老龄人口社区”的具体应对策略和实现途 径,以期为实现城镇化与老龄化的协调发展 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王垚 《城市规划》2024,(3):13-23+64
面对我国大城市所提供各类设施规模难以同时满足3亿农民落户的现实困境,广大县域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出路。本文希望通过引导区域资源要素流动带动县域城镇发展,提升县域城镇化的空间承载能力,最终实现以“要素流”促进“人口留”的新型城镇化目标。通过架构“以流促留”的理论框架,使用世界500强企业数据与手机信令数据识别资本、人员等要素流动,结合“大数据+问卷调查”分析方法,采用“宏观约束+个体决策”解析机制,分析了长三角县域城镇的空间类型、作用机制与空间模式。研究发现,第一,长三角县域城镇存在“网络化”与“中心流”两种典型模式,其中“网络化模式”更接近实现以“流”促“留”的本地城镇化目标;第二,两种典型模式的作用机制不同,“网络化模式”是产业分工驱动下的县镇内外要素均衡流动,“中心流模式”是住房与社会保障综合作用下县城主导要素流动。第三,从城镇化路径、空间载体、规模借用、空间治理等方面提出实现以“流”促“留”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1.
人口问题是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敏感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城市兴衰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我国县城人口数量普遍偏少,影响了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限制和阻碍了县城经济的发展。本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县城人口规模,认为以万人为下限,三万至五万人为最佳.  相似文献   

12.
余方达  郝国芳 《山西建筑》2007,33(30):23-24
阐述了研究农村人口规模的重要性,对综合平衡法、城镇化水平法以及人口容量法三种新农村人口规模预测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该预测法对新农村的人口规模预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人与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人口数量与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建立全方位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人口结构老化带来各种严重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市域总人口规模的预测结果常偏差过大,主要由于现有预测方法存在一些缺陷。本文在总结国内现有预测方法的现状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城市吸引力的预测方法,以补充现有方法。通过解读城市吸引力的内涵,选取相关指标,再结合国内统计资料情况确定相关变量。为验证预测方法的可行性,本研究以国内三大城市群中的城市为案例,确定各指标与市域总人口规模的相关性,并提出该预测方法的适用性及尚待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认为应吸取城市化的历史教训,重视城市化的质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应保持适宜的城市化速度、城市化的有序性,衡量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水平不仅要有经济指标,还要有社会指标,要保护和发展城市──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  相似文献   

16.
谢婷婷 《城市建筑》2014,(24):12-12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老龄化现象愈加严重,老年人在社会服务、住房以及医疗等几个方面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并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城市规划中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够更好地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老龄化现象愈加严重,老年人在社会服务、住房以及医疗等几个方面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并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城市规划中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够更好地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国内外老年大学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我国老年大学具有非正规性、非功利性、非强制性的特点,探讨了日前我国老年大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发展目标、建设资金、设计规范方面提出了我国老年大学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9.
高飞  李肇星 《山西建筑》2006,32(9):24-25
通过分析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公共服务设施、户外活动空间、步行交通系统、户型与建筑内部几方面提出了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中的要点。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罗云 《山西建筑》2004,30(22):126-127
介绍了((The Need For Concentration》一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对文章中关于住宅集聚密度与住宅拥挤之间关系的内容进行了阐述,结合我国目前规划的现实,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