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主要内容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城市居民对生态休闲的追求,城市非建设用地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如何编制科学合理的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以保护城市非建设用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一些快速城市化地区展开了积极的探索。文章认为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理念应为”生态优先”和“精明增长”,主要内容为确定“图底关系”.用途管制、容量控制.确定各种增长边界、建立指标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2.
非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规划的思考 --以厦门市为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分析厦门市非城市建设用地的基本情况,探讨影响非城市建设用地发展变化的内外部因素和本质原因,参照相关规划理论与实践,进行非城市建设用地类型的分析和确定,并提出了非建设用地规划控制体系中的强制性内容,对于如何管理利用好非城市建设用地提出了几点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前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研究的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与城市增长管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总结中国多个城市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的实践进展的同时,从概念、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实施等角度归纳当前关于非城市建设用地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而对当前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与研究的总体进展进行分析、评价,并深入思考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方向与内容.  相似文献   

4.
程磊  朱查松  罗震东 《规划师》2009,25(4):63-66,94
在<城乡规划法>推行规划全覆盖和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备受关注,对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规划研究得以开展.针对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中存在的非建设用地数量不断减少.功能异化、管理失控等问题,寻求用地保护与发展需求的结合,遵从生态优先理念,采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平衡城市非建设用地的保护与发展方是解决问题之策.  相似文献   

5.
关于“非城市建设用地”强制性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冯雨峰  陈玮 《城市规划》2003,27(8):68-71
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前提条件的变化 ,往往造成在城市规划区内的“非城市建设用地”布置城市建设项目 ,若对此没有有力的控制与引导 ,将会破坏城市的生态环境 ,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非城市建设用地”分为“技术性”、“景观性”、“生态性”、“政策性”、“经济性”五种类型 ,并对其控制要求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基于非建设用地的城市用地规模及布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取先从划定非建设用地入手的规划方法,尽可能全面涵盖和明确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范围,反推有限土地可以承栽的人口规模,这种方法取得了较为实际的理想效果.它除了应用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还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可供城市总规修编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规划师》1999,15(2):2
文章讨论了将城市规划区内的非城市建设用地纳入城市规划管理的必要性。以深圳市的具体情况为例,在分析了非城市建设用地缺少规划管理的各种问题之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重构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及控制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我国现行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已显得难以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要求,包括对现实城市建设用地的控制与引导作用下降,无法高效应对不同的市场要求等.笔者以现行标准中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指标规定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政府、市场与城市土地的基本关系出发,分析现行标准在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在厘清市场机制控制和政府政策控制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重构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及控制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浅议非城市建设用地的城市规划管理问题——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张永刚 《规划师》1999,15(2):74-76
作者讨论了将城市规划区内的非城市建设用地纳入城市规划管理的必要性。以深圳市的具体情况为例,在分析了非城市建设用地缺少规划管理的各种问题之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困境及其原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可视为快速城市化和转型期双重背景下中国城市快速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新问题。当前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面临着数量减少、功能异化、管理失控三大困境,而导致保护困境的既有制度层面的原因,也有规划层面的原因。城市发展转型引发的冲击和现行土地制度营造的利益驱动是制度层面的主要原因,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发展型城市政体。就规划层面而言,规划编制技术的落后和规划管理的真空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会对城市土地征用、管理、利用等产生重大影响,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控制和缩小征地范围,以市场运作方式获取经营’生项目用地;推行年租制,发行土地债券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债券;严格控制城市土地供给总量;集约化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清理集体建设用地隐形流转市场,并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产权管理。  相似文献   

12.
潘昭宇 《福建建筑》2012,(10):9-11,15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全面实施,合理规划、开发和利用资源,有效保护城市生态环境,需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本文以梁滩河为例,在地图重叠法的基础上考虑了不同评价因子的权重,并应用Arcgis9.0软件对不同的图层进行分析和加权叠加,评价了梁滩河城市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了用地布局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规划与管理,对某市以及大部分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规划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针对土地利用规划决策、建设用地规划的编制管理、审批管理以及实施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强调土地规划决策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增强建设用地规划编制时的预测准确性、严格建设用地规划的审批流程以及完善建设用地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分析表明,只有做好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与管理才能保证建设用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相似文献   

14.
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着以下问题:城镇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严重;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城市土地利用规模失控;土地利用效率较低.这突出地反映了城市规划在体制、机制、管理和调控手段上的缺陷,城市规划应遵从市场机制,对规划的功能、理念、编制方法等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5.
结合常州市主城区发展实际,选取了常州市主城边缘区3个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2010年代期间经历了快速城镇化进程的典型区块作为案例,分析常州市主城边缘区快速发展期间建设用地规模、结构、空间布局演变的特征,总结得出3种不同的建设用地配置模式并讨论利弊。作为结论,提出3点建议:转变发展方式,减少经济发展对土地的依赖;完善市场配置为主体、行政干预为补充的土地配置机制;快速城镇化地区城乡规划工作的重点应是适度超前的引导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铨 《建筑师》2018,(1):74-80
地块肌理是城市土地划分形态的表达。它作为街道肌理与建筑肌理的联系中介,是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明确定义城市肌理与地块肌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块肌理在街块、地块格局和地块三个层次上与建筑肌理、街道肌理的关系,并探讨了增强街道与建筑、建筑与建筑空间关联性的土地划分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台湾地区市地重划与城市土地开发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地区近几十年来受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人口增加的冲击 ,城市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自 195 8年开始 ,台湾地区有计划地推行综合城市土地开发措施———市地重划 ,将一定范围内不符合经济使用的城市土地重新规划调整 ,使之在无需政府财政支出的情况下完成了各项公共设施的建设 ,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环境及产业布局  相似文献   

18.
城市道路设施建设不仅应满足城市人流、物流的需要,而且应对城市空间的拓展,对城市功能布局的完善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加强对重大道路设施建设项目的分析论证,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的促进与制约作用,优化城市用地布局。  相似文献   

19.
Critic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link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urban law and judicial decisions in the cities of Sub-Saharan Africa is limited. Drawing on lessons from Maseru, Lesotho, this paper advance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link between urban law, judicial decisions and urban development.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Lesotho’s urban land law, the Land Act of 1979 (LA 1979) has two facets. The first facet is that LA 1979 is exclusionary because in terms of access to urban housing land, it discriminates between individuals on the basis of their socioeconomic wealth and access to those who wield state power. The second facet is that LA 1979 is ostensibly empowering, as it has permitted urban residents who have acquired urban housing land through informal delivery processes to challenge state attempts to appropriate their land without compensation. The paper notes that the first facet has remained significantly unchanged since the enactment of LA 1979 in June 1980, while the second facet only emerged in 1993, when constitutional rule was reinstated after nearly 23 years of autocratic regime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reinstatement of constitutional rule in 1993 has permitted the courts to reinterpret the rules-of-the-game in ways that have privileged the rights of ordinary urban residents over those of the state. In the process, the judiciary has established solid foundations for transparent, accountable, and participatory urban planning and governance, a culture that the planning profession in Lesotho is yet to internalise.
Setšabi SetšabiEm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