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熊长学  王征  袁煦 《给水排水》2007,33(10):12-15
气浮工艺是处理低温低浊、高藻水行之有效的方法,近年不断出现气浮与其他工艺的一体化组合工艺,结合气浮滤池组合工艺在北方某市第三水厂改造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了该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水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董旭 《陕西水利》2021,(4):100-101,104
以位于金沟河渠首上游河道的独石化金沟河引水工程取水首部工程为例,考虑到工程实施过程中混凝土拌和系统及施工设备清洗将产生大量酸性强、含油量高、腐蚀性强的含重金属铜离子的施工废水,为缓解地区水资源的紧张局面,应当对施工废水进行处理后回水利用.采用“预处理隔油+气浮除油+烃基铁药剂混凝沉淀处理重金属铜离子”工艺进行施工废水处...  相似文献   

3.
低浊高色富含有机物地表水难于混凝,试验采用“混凝-溶气气浮”(“混凝-DAF”)工艺处理此类水,并与常规“混凝-沉淀”工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混凝-DAF”工艺在较低投药量时能取得更好的处理效果;对于“混凝-DAF”工艺,增大混凝剂投量后出水浊度基本不变,但出水色度及CODMn可进一步降低;“混凝-DAF”工艺去除水中有机物的能力优于“混凝-沉淀”工艺。最后,对“混凝-DAF”工艺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开平市龙山水厂以水库水为水源 ,由于常年低浊 ,原水处理工艺已不能适应供水的需要。就此采用网格反应池 +气浮池对原脉冲澄清池进行了改造 ,经气浮处理后待滤水浊度为 1 5~ 3NTU ,且降低了药耗  相似文献   

5.
新型侧向流斜板浮沉池处理低温低浊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志民  赵洪宾  马军 《给水排水》2004,30(11):19-21
通过小型生产性试验 ,探讨了新型侧向流斜板浮沉池的运行方式对低温低浊水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发现 :对低温低浊水 ,从出水浊度、色度、高锰酸盐指数以及投药量来看 ,气浮运行方式均优于沉淀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6.
为应对低浊高藻水库原水的净水处理困境,通过气浮与臭氧活性炭中试研究,对唐家水厂原常规工艺流程进行了升级改造,采用“臭氧预氧化—机械搅拌混合—网格絮凝—溶气气浮—砂滤—臭氧活性炭—消毒”组合工艺,实现了对低浊高藻水库水的有效处理。改造后运行效果表明,气浮出水浊度可稳定低于1.0 NTU,气浮对藻类的平均去除率在90%以上,臭氧活性炭可有效解决高藻原水引发的出水嗅味超标问题,出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要求。介绍了升级改造工程的前期试验研究、改造工艺方案、主要设计参数、关键材料设备选型、实际运行效果和效益分析,可为同类型水源水厂改造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7.
济南市某水厂以黄河水为原水,近几年黄河水受污染日益严重,水厂原有常规工艺难以使出水达标。2010年对水厂进行升级改造,改造规模20万m~3/d,将原有的平流式沉淀池升级改造为沉淀气浮池。改造后沉淀气浮池对浊度、氨氮、藻类以及MIB去除效果明显优于改造前,但对COD_(Mn)的去除没有明显优势。利用CFD对沉淀气浮池气浮区进行数值模拟,并结合取样检测结果进行运行评估。结果表明:沉淀气浮池气浮区池体结构合理,流场特征良好,建议溶气压力为0.40MPa,条件允许下,可提高溶气压力到0.45MPa。  相似文献   

8.
沉淀—气浮联用技术在高藻水处理中的工程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市给水厂的原水水质随季节交替变化为低温低浊水、高温高浊水和高藻低浊水,给水厂原有处理工艺在高藻期间无法满足现有的生活饮用水标准.为了解决高藻低浊水处理效果差的问题,采用溶气气浮工艺对原有平流沉淀池进行改造,实现沉淀-气浮联用技术.对原水、沉淀出水、气浮出水以及出厂水的长期监测结果表明,沉淀-气浮联用技术对水中有机物、藻类、浊度、臭味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并且解决了改造前出现的混凝剂投加量大幅增加、余铝超标、滤池运行周期短、反冲洗频繁、出水臭味严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溧阳市区域供水中心水厂净水工程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晓云 《给水排水》2015,(4):1-3,37
溧阳市区域供水中心水厂水源取自天目湖水库和大溪水库,水体清澈,耗氧有机物含量较低,氨氮不高但总氮不低,呈现中度富营养化趋势,季节性高藻,冬季低温低浊。针对原水水质,采用气浮、微絮凝过滤、回流助凝、投加粉末活性炭等处理措施。近期设计以气浮沉淀一体池和均粒滤料滤池为核心的净水池型。气浮浮渣收集浓缩后脱水外运。  相似文献   

10.
整流配水装置对斜管沉淀池沉淀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就斜管沉淀池实际运行过程中,配水渠道、配水方式等对沉淀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中试研究了几种预氧化工艺对低温低浊高有机物地表水体中颗粒物的强化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常规工艺滤后水中的颗粒数较高,经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氧化,预氯/氯胺化以及PPC与氯/氯胺联合预氧化后,滤后水中2~15μm范围内的颗粒物大幅减少,颗粒总数分别减少了36.4%,69.4%,55.2 %,同时过滤出水颗粒数波动较小,工艺运行的稳定性明显提高,探讨了预氧化控制颗粒物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低温低浊水混凝沉淀处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快速搅拌强度(GR)、快速搅拌时间、缓速搅拌时间以及pH等因素对低温低浊水混 凝沉淀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混凝剂投加量一定时,选择合适的混凝条件,沉后水浊度、沉 后水中混凝剂残余量及过滤阻抗系数STI将有较大改善。并且伴随快速搅拌强度的增大,与沉后水 浊度相比,混凝剂残余量及过滤阻抗系数改善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微涡流絮凝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水时,絮凝区流场流态的变化以及水中浊度、CODMn、UV254的最优去除效果,采用CFD数值模拟探究不同流量(絮凝时间)下絮凝区流场流态,确定最佳絮凝时间;应用响应面中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流量、混凝剂投加量与涡流反应器投配比及其交互作用对微涡流絮凝工艺去除浊度...  相似文献   

14.
针对配水渠出水优化措施单一、优化效果欠佳的问题,运用CFD软件,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其流速场进行数值模拟,探究了进口宽度(b)和配水渠宽度(B)变化时出水均匀度最优的配水渠长度(L),并优化了挡墙在双段配水渠中的最佳位置。结果表明:配水渠进口集中主流在池内流域空间的扩散程度是出水均匀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当b在1 200~1 600 mm范围时,L取1 750~2 250 mm时的出水均匀度最优,若b大于1 600 mm,最优的L值须适当增加,但不应大于3 000 mm;当B为3 900 mm时,L最佳取值为1 750~2 250 mm,当B为5 300或6 700 mm时,最佳的L值应增加500 mm左右;采用双段配水渠时,挡墙位置应设在进口侧,而不应在配水渠的中间位置。该研究可为配水渠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小浪底水库的合理运用对于延长水库寿命,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减淤、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与小浪底水库河谷地貌、水沙运动基本相似的三门峡水库潼关以下库段和下游河道数十年的基本资料,分析了水库造床及冲淤形态、水库拦粗排细和水库泄空、溯源冲刷的特点,以及溯源冲刷本身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影响。这些对于深化认识和科学制定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的运用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