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Planning》2019,(27)
<正>"非物质"的概念由联合国自1977年开始提出,1982年设置了专门的非遗部门(non 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而后,为了避免将物质与非物质两个对立的标准来表述文化财产的概念,在1992年将其英文名称改为"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即译为"无法确定形态的文化遗产"。而我国则一直沿用了联合国最早使用的表达方式,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2003年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于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此后,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的建立上不断完善,并于201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法律的形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4)
<正>一、开发背景非遗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发展尤其迅速。目前我国的非遗体系主要分为3个部分:一是宏观调控和监管体系,二是非遗的市场体系,三是非遗的机构体系。这3个部分共同对"国家、省、市、县"4个梯级非遗项目进行保护和开发,使非遗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合理化、规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该法规定了我国要鼓励和支持开  相似文献   

3.
围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拟定的非遗特质大纲,阐述了八景文化的传承、特征和重大价值,分析了八景文化的存续情况、实物场所和保护状况,从政府、科教、行业3个层面提出了“中国八景文化”保护与传承设想。认为八景是由景物实体、方志中的诗图文等构成的庞大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知识体系;其思想本源是“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和“天圆地方”的时空观,经儒道“天人合一”融通而成,并具有高度公共性、地域代表性、时空均衡性、吉时祥瑞性和持续再创性五大特征;其传承群体是由封建帝王、地方官儒、全民百姓共构而成。提出八景是华夏文明在城市风景规划与建设领域从理论、方法和实践全方位给人类文明带来的独特贡献,是极具冲击世界非遗潜质的大遗产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5)
"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随着时代发展,"博物馆式"开发已不再适应新时期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要求相关人员创新非遗保护与开发机制,以适应当下非遗保护与开发需求。而旅游业作为当代朝阳产业,无疑成为非遗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理论,基于硗碛地区非遗旅游开发情况,对非遗旅游开发项目做了初步探讨,并归纳了部分开发模式,为非遗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6)
从1970年开始,专家们对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层面的认识,开始采取保护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缩写"非遗")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研究体例上,全文主要有四部分组成:非遗的概述及其保护的意义、非遗的文化遗产经济保护法分析、非遗经济保护法的实现路径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9)
2007年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将博物馆工作对象外延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指出博物馆要成为保护、研究、传播、展示非遗的积极力量。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博物馆的责任。而有效开发和利用旅游价值,将博物馆与非遗有机结合,是新形势下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在收藏、研究、展示、宣教、文创等方面所做的实践进行阐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在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1985年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从1986年开始进行世界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截止2009年底.我国共有38处世界遗产项目,其中文化遗产25处、自然遗产7处.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处,文化景观遗产2处。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1)
<正>为贯彻落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和法规,保护与传承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共建精神文明社会。2015年12月11日,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在昆明正式成立,并召开了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交流会。云南省卫计委副主任、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云南省科协副主席、《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主编郑进教授,云南中医学院副校长李莹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在会议  相似文献   

9.
法国风景园林保护相关政策与立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景观环境迅速变化并缺少景观立法的背景下,围绕法国颁布的一系列风景园林法律,分析了法国1906和1930年的《自然名胜与古迹保护法》,1993年的《风景园林法》等法律,同时回顾总结了法国一系列与风景园林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讨论了这些政策法规对于法国风景园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所起到的作用,从而得出景观立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易凤霞  钟乐 《中国园林》2023,39(2):38-42
探讨公共健康与风景园林之间关联的研究多聚焦于近代西方,有必要以近代中国为对象,系统性地展开相关研究。以1872—1949年为研究的时间范围,中国国土为空间范围,《申报》全文数据库为核心资料,梳理同时表征“风景园林”和“公共健康”的报道,分析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特征,并解读其内容。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中国近代风景园林与公共健康的关联演变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滞缓期3个阶段,清末“新政”、民国“市政改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分别是促成各时期变化的直接动因;空间维度上,表现出从东南发达城市向内地扩散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近代风景园林促进公共健康的3种实践路径:一是开放或新建公园;二是在公园中开展休闲游览、体育运动、卫生展览、游园赈灾会等活动;三是进行全国性的植树造林活动。本文是对近代时期中国风景园林与公共健康历史关联研究的补充与完善,也证明了近代报刊全文数据对于风景园林学相关研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工业遗产保存在近年世界遗产登录名单逐年增加的环境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近年来工业遗产提名登录有持续增加、序列地景及范围扩大的三大趋势,为了能说明清楚工业遗产的生产及社会价值常以序列方式分区或主题共同提报,因此以“文化景观”的概念应用于工业遗产保存的不只是提名登录的策略,更是实质推动遗产保护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文章研究的对象为英国世界遗产康瓦耳及西得文矿业地景,目的在说明以“文化景观”的概念应用于工业遗产保存的思考及实践。主要方法为文献分析、实地田野访查及焦点人物访谈。经由案例研究结果展现文化景观的整体脉络性结构及地方文化的内涵,是协助工业遗产保存界定标准及保存现况与问题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申报,是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作为中国第一个成功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案例,五台山的申报过程为中国的文化景观遗产申报与研究提供了很多线索,尤其在突出普遍价值的认识及其保护管理方面,更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思考。经过申报前后对遗产价值标准的对比研究及对保护管理的重新思考,认识到文化景观必须将自然、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知和保护,尤其要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作用机制,重视其中活态遗产的保护和展示。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深化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突出普遍价值(OUV)认知,依托申报世界遗产文本的编制实践,结合工业遗产、世界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和文化景观研究方法,从《世界遗产名录》的分析框架、遗产构成和适用标准3个方面重新审视和提炼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的内容构架,提出由生产设施类遗迹、社会生活类遗迹、衍生关联类遗迹3类遗迹组成的遗产构成框架及新的遗产申报策略。研究认为,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工业“景观”,能够补充《世界遗产名录》亚太地区工业遗产的类型,且在宏大时空视野下,技术发展与社会情境相互交织,形成一系列极富特点的遗产的聚合,呈现出人与自然资源、社会治理、国家运作相融合的区域特征,是世界遗产实践领域具有较高申报潜力的新类型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张昕  陈捷 《华中建筑》2011,(10):156-159
世界文化遗产地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该地区长久以来形成了服务于周边佛教寺院群的诸多匠作门类.典型者如石作,在华北乃至中国北方地区均属首屈一指.此类技艺既是现有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文化遗产地风土特色的保持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该文首先通过动态的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初步理清出五台山...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review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olutions in the history of the 1972 UNESCO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namel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na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categories.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currently covers 812 sites in 137 countries and is with 181 States Parties the most universal international legal instrument 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mong the properties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53 sites are recognized cultural landscapes focusing on the outstanding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heir environment. The paper further explains key case studies from World Heritage cultural landscapes from all regions of the world and highlights the innovations in the Convention's implementation through the landscape approach,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plex properties involving local communities and indigenous people. The paper also outlines links to other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Conventions and concludes with a future outlook of the landscape programme.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review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olutions in the history of the 1972 UNESCO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namel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na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categories.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currently covers 812 sites in 137 countries and is with 181 States Parties the most universal international legal instrument 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mong the properties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53 sites are recognized cultural landscapes focusing on the outstanding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heir environment. The paper further explains key case studies from World Heritage cultural landscapes from all regions of the world and highlights the innovations in the Convention's implementation through the landscape approach,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plex properties involving local communities and indigenous people. The paper also outlines links to other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Conventions and concludes with a future outlook of the landscape programme.  相似文献   

17.
文化景观遗产数字化记录及保护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新机遇,也对遗产记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梳理了国内外数字化遗产记录研究的趋势,以《世界遗产公约》提出的3类文化景观遗产为研究对象,在回顾当代数字化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识别了文化景观遗产数字化记录的全面、精准、动态、集成和开放五大特征,提出了以多维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动态景观信息存储与分析,以及多元遗产知识表现与传播为核心的技术框架,并进一步讨论了数字化记录为文化景观遗产研究和实践带来的新视角,对提升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性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简称《操作指南》)是指导世界遗产事务的操作性规范,反映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时效理念和工作重点.对《操作指南》进行解析以审视城镇遗产的申报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简单回顾《操作指南》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本文详细介绍了《操作指南》中有关城镇遗产条款的变化和趋势:其申报范围的扩大、对遗产价值认识的深入、管理法制化与动态监测机制的完善等等.最后,就中国城镇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之现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毅 《中国园林》2012,28(1):98-101
根据《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对文化景观的分类方式,对67处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遗产进行类型分析,并探讨每一类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OUV)标准的使用情况.指出认定文化景观遗产的关键是其所反映的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要具有OUV.各类文化景观表现了不同特征的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其所适用的OUV价值标准从而也具有不同的特点.标准三与标准四是文化景观应用最多的2条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20.
社会调查与城市规划相关课程联动教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转型时期社会调查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多维、立体联动的教学新模式,探索多维联动的教学环节组合,并针对性地提出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联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