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对如意云纹的由来、基本结构及广泛适用性作了归纳性分析,并结合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收藏的实物,重点分析了如意云纹在清代女性服饰中的装饰艺术性以及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意蕴.试图通过对如意云纹在清代女性服饰中多变的工艺技巧、灵巧的结构、优美的姿态的阐述,为云纹这一中国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服装产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如意云纹在我国古代服饰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服饰的创新与发展。因此,文章分析了如意云纹在清代民间服饰中的装饰艺术,探究了如意云纹的起源与发展,同时,发现其特征为纹路对称且相对而立、造型生动且重叠多变。另外,清代民间服饰中的如意云纹还有吉祥美好、驱邪避凶以及借物抒情的装饰寓意,在边缘装饰、外衬、局部装饰以及配件装饰上具有独立的创新风格,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装饰形式。希望文章能为后续对如意云纹的研讨与探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设计美学视角对清代服饰纹样"喜相逢"进行深度分析,总结了其对称均衡、阴阳和谐的审美特征和圆满吉庆的象征意义,以及独特的审美意境,对中国服饰纹样史的深入研究与设计重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6.
7.
8.
服饰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旨趣和文化内涵。运用对比分析法,分别从时代背景、服饰特点、服饰材质的运用这三个层面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服饰与清代旗装进行对比分析,并就中西方服饰的审美价值、服饰艺术风格以及身份标识价值展开探讨。总体而言,西方服饰更加偏向于从视觉上带给人的冲击感,注重其个性发展;而中国服饰更加讲究天人合一,强调在视觉上带给人的一种更加和谐的体验。 相似文献
9.
10.
11.
刺绣艺术是民族服饰文化重要的非生物基因,它是解读民族文化密码的钥匙。文章通过借鉴文化景观学者对文化基因的研究思路,对清代服饰三蓝绣的基因图谱进行研究,通过文献法和观察法提取三蓝绣主体基因、附着基因和混合基因的各要素,探究三蓝绣文化基因的特点及引起基因变异的民族文化的内在机理。三蓝绣服饰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它的基因变异是由清代新的经济因素成长发展、封建制度衰落、服饰制度变迁及中西文化冲突融合而产生的共同结果,从而出现了有异于前代刺绣艺术的承继与变异相交织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2.
“凤喜牡丹”纹样寓意祥瑞,其产生和嬗变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俗有关。在清代吉祥风气盛行的背景下,“凤喜牡丹”纹样得到了极大发展,呈现出写实与写意两种造型风格。文章结合十字象限法总结出水平式、竖直式、斜向式、聚合式4种组合规律。 相似文献
13.
14.
李波 《中国服装(北京)》2008,(1):62-63
图案是人类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追求美感.修饰物象的必然表现。服饰图案正是这种表现在服饰上的一种反映。尽管据考证服饰图案早在中国夏朝时就已出现.但成熟期则是唐五代。这个时期供养人服饰装饰出现了折枝花、朵花、几何纹.团花.祥瑞纹等图案.服饰图案装饰形式呈现对称式.呼应式.满地式.缘边式四种装饰形式。 相似文献
15.
清代宫廷服饰是清代所有服饰中等级规格最高的服饰,其色彩鲜艳细腻、色调和谐高雅、色彩搭配形式多样,同时还被赋予了巨大的政治与社会意义。通过对清代不同时期宫廷服饰色彩特点与变化特征的分析,深入挖掘其色彩所蕴含的哲学观念、文化意识和感情气质。并着重从红、黄、蓝、绿、紫五大色系对色彩的种类进行考证,将清代宫廷服饰的色调分为华丽色调、明亮色调、朴素色调和沉暗色调四种。从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的常用配色法则探析其色彩运用的规律,以期将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作为当今服饰色彩的启迪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螺旋纹在服饰中是一种常见的纹样,无论是在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中(如苗族),还是现代民族风格的服装品牌都会运用此纹样进行装饰。螺旋纹在不同地域、风格的服装中,其表现形式、组合方式和表现手法都有各异。现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7.
18.
19.
服饰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直观反映,而女性服饰变化则展现了中国女性在追求自身解放过程中的觉醒与进步,也体现了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民国时期,在解放思想和倡导平等的社会背景之下,女性服饰发生了巨大改变。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女性服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政治背景而独具特色,为中国服饰史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的服饰大多崇洋媚外,欧美款韩版流行于大街小巷,然而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元素的传承却后继无人。在提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的今天,把中华民族传统的元素通过创新再现于当今社会的服饰中对于创新精神的发扬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蕴涵中国风格的现代服装设计是历史的承接、创新的发展。本文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广大消费者对中国风服饰需求,从实际上分析中国风服饰名族化、世界化的重要性,并采取方法更好地推进中国风服饰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