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当代风景园林研究密切关注共性心理与景观环境的交互关系,景观关注度成为景观心理描述与环境绩效的重要评价指标。基于风景园林"环境-心理"耦合机制与脑电信号采集技术(EEG)研究进展,结合景观关注度研究相关成果,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一种景观关注度脑电数据回归模型。以玄武湖公园为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景观因子进行整合筛选,建立变量观测体系并对其景观心理评价要素进行脑电分析,通过算法设定与数据分析获取景观关注度主成分及其量化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玄武湖公园景观色彩丰富度、空间集成度、水体形态变化度3项评价指标对景观关注度起主要作用,景观关注度与景观因子种类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景观心理量化描述与算法分析提供了一种基于脑电数据的景观关注度分析技术,为相关研究纵深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闫珊珊  洪波 《风景园林》2019,26(7):101-106
研究选取城市公园中6个由不同景观要素构成的空间,通过监测不同空间内PM2.5浓度、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风向,分析不同空间景观要素组成与PM2.5浓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空间气象因子变化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景观要素构成的空间中PM2.5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 0.05)。2)PM2.5浓度与绿量(D)呈显著负相关(R=-0.966), 当113.57 m2相似文献   

3.
现有山地居住区植物景观的设计, 常忽略居民审美喜好,导致其不能完全符合 游憩者喜好。本文以山地居住区环境中植物 景观为研究对象,对重庆城区不同环境中的 居住区植物景观展开调研,运用视觉美景度 (SBE)评价,结合主成分因子提取法,构建 适用于山地居住区植物景观的评价模型。结 果显示:第一,景观色彩丰富程度,对山地居 住区环境影响最大;第二,因地制宜地梳理 山地居住区植被显著度与景观空间序列,能 提升居住区环境整体质量;第三,植物群落 类型多样性与美景度值呈负相关,根据居住 区内地形条件分区域营造植物景观更符合居 民审美喜好。  相似文献   

4.
森林康养空间是开展康养活动、建立森林康养基地的基本单元。通过4组轮回专家问卷与因子分析法,收集229份问卷,筛选并构建森林康养空间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以康养功能为核心、森林康养空间为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2)森林环境资源与森林空间特征是评价森林康养空间的决定性条件;3)森林康养空间特征主要体现在环境舒适性、设施便捷性与空间规模性3方面;4)改善空气负离子浓度、空间可达性、设施保健功能适宜性、道路联通性、设施服务半径覆盖度和森林气候舒适度等指标可以显著提升森林康养空间康养效果。本研究成果能为森林康养空间规划设计及康养效果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杭州与天台同处我国江南地区,风光旖旎,山水灵秀.杭州天竺三寺与天台方广三寺均属山地寺庙园林,并都有上、中、下三寺共同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寺院选址环境、空间营造、建筑布局、水体景观、古树保护等方面,探析山地寺庙园林造园特色,以期为同类山地寺庙园林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杭州与天台同处我国江南地区,风光旖旎,山水灵秀。杭州天竺三寺与天台方广三寺均属山地寺庙园林,并都有上、中、下三寺共同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寺院选址环境、空间营造、建筑布局、水体景观、古树保护等方面,探析山地寺庙园林造园特色,以期为同类山地寺庙园林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张奕  吴雨桐 《华中建筑》2022,(10):159-163
山林佛寺作为佛教寺院本土化的产物,在形成与发展中深受隐逸文化的影响,并将其以“基因”的形式植入山林佛寺成为隐境之所。湖北鄂州西山古灵泉寺作为净土宗发祥地,在千年历史沿革中根植隐逸基因并延续至今。笔者基于隐逸基因视角,以鄂州西山古灵泉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寺院选址、建筑布局、空间营造、景观构图四个元素的提取,识别隐逸基因进而对其在山地佛教寺院的表征加以探究,以期为同类山地佛教寺院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薛思寒  马悦  王琨 《建筑科学》2021,37(6):86-95
面对当前严峻的全球性空气污染问题,如何改善住区空气质量成为住区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寒冷地区郑州市分散式、片状集中式和带状集中式3类典型绿地布局的住区为研究对象,借助微气候观测,描述住区内PM25时空变化特征.进而采用相关性分析、中介效应分析和回归分析,逐步剖析空间形态参数与住区内PM2.5的关联,探究建筑和绿地布局对PM2.5浓度的综合影响,为住区冬季室外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与优化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建筑视图因子(BVF)、天空开阔度(SVF)与植物视图因子(TVF)对PM2.5浓度影响权重排序:TVF >BVF >SVF.TVF每增加10%,PM2.5浓度上升约20 μg/m3;2)BVF对PM2.5浓度的直接效应最强;SVF主要以相对湿度间接影响PM2.5浓度;3)分散式绿地布局空气环境均质稳定性最好,带状集中式次之,片状集中式最差.  相似文献   

9.
声景观是构成藏传佛教寺院宗教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辽宁地区藏传佛寺声景观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藏传典型佛寺瑞应寺、实胜寺与惠宁寺的声环境进行实地测量;然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寺院的声环境和声音进行评价;最后,使用Odeon声学模拟软件,分析辽宁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空间要素与声场特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5):38-40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23种中药中微量元素之间的相关矩阵、载荷矩阵及各因子的综合得分,结果表明各主成分其主要作用的元素分别是:第1主成分是Fe;第2主成分是Se和As;第3主成分是Ni和Cu。其中各微量元素的因子得分和主成分分析可以用于这23种中药药材的综合质量评价,为中药药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杨伟昊  张卫 《中国园林》2023,39(10):138-144
唐长安城佛寺曾以优美的内部环境、平川式的寺院园林闻名于世,然而其实际景象已经在历史变迁中成为陈迹。以260篇唐长安城佛寺游览诗为研究材料,试图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探究唐长安城佛寺景观意象、佛寺游憩活动内容及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唐长安城佛寺中的云霞、佛殿、树木、山体等风景最容易被文人所感知,唐长安城佛寺具备庄严的佛殿形象以及优美的山林风貌特点,营造出佛教崇尚的理想环境。佛寺包含了围绕佛寺入口、佛殿、内院、寺外产生的4类景观意象,以及文人常在佛寺中进行的5类游憩活动。依据佛寺景观意象、游憩活动特点,及其分别在城中的空间分布特点,所得结论可为地域佛寺艺术创作与博物馆主题陈列提供理论借鉴,为西安城中佛寺的景观更新及游憩活动安排提出相应建议。本研究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在对古诗文本中的景观信息进行量化分析以及空间分析中具有优势,对佛寺景观及文化塑造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朱玲 《中国园林》2020,36(7):26
探讨风景园林与公共卫生及人民健康之间的关联,面向健康促进的居民参与性社区环境建设,提出系统有效的风景园林介入公共卫生健康体系的方法,重点在于公共卫生视角的健康社区风景园林体系构建。提出可持续开发的多维度思路,包括建立与运营管理相协调的城市风景园林体系、发展恢复性绿色基础设施、建立与社区卫生框架相一致的风景园林;尤其从社区层面探索公共卫生与城市风景园林体系的接口,提出公民管理和城市管理并行以振兴复合功能的社区,强调挖掘社区花园的康养疗愈功能和居民的参与行动带来的后景观功能,发挥风景园林的综合作用等策略。构建健康促进的社区环境建设理论框架,提高风景园林设计的综合性,提升公共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济南千佛山兴国禅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我国 142 所汉传佛教重点寺院之一。本文通过对现存碑刻和相关文献研究,从历史沿革、相地选址、总体布局、院落营造四个方面探究兴国禅寺空间布局与山地环境的共构性与契合度,总结出崖寺互借、文景相融的布局手法,为现代山地风景建筑的空间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现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青年人的精神压力不断增加。现有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但目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较为缺乏。通过采集参与者在2段差异性高的滨河实景环境中行走的生理信号和眼动数据,探究不同滨河步道景观下青年人的压力缓解情况和视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以SDNN、RMSSD和Lorenz散点图为代表的心率变异性特征(HRV)在不同区段的滨河步道下呈现明显差异,绿化程度高的场景对压力的缓解作用更强;(2)不同场景下的视线特征与压力缓解有一定的关联性,行人的视线多偏向于步道滨水侧开敞度高的空间,经过绿化程度高或有休憩空间的滨河步道场景时,行人的视线更分散,压力缓解效果更佳。将缓解压力作为滨河步道的景观功能之一,通过主动干预有针对性地进行滨河景观类型与植物种植的改造,以期达到更好的滨河步道环境提升效果。  相似文献   

15.
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偏好程度越高的环境恢复性效益越高,且恢复性评价的提升有助于改善游览者对环境健康效益的评估。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森林步道的环境偏好、恢复性评价和健康效益评估三者之间的路径模型以探讨其关系及作用机理,并以福道为例进行结构关系模型验证。结果表明:1)城市森林步道环境的一致性、易读性、复杂性和神秘性均能有效反映游览者对城市森林步道的环境偏好,以神秘性对环境偏好的影响最为显著;2)城市森林步道环境的远离、延展性、魅力性和兼容性均能有效反映游览者对城市森林步道的环境恢复性评价,以魅力性对恢复性评价的影响最为显著;3)游览者对城市森林步道的环境偏好对其恢复性评价有显著正影响,对城市森林步道环境的恢复性评价对其健康效益评估有显著正影响;4)虽然游览者对城市森林步道的环境偏好对其健康效益评估没有直接影响,但二者之间通过恢复性评价的中介效益产生了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玉泉寺是泰山东北麓佛教美景的典范。通过文献考证和实地考察,理清其历史脉络、分析其相地选址艺术特色、复原其鼎盛期时的建筑格局。其选址位于返倒山山腰之上,符合风水学要求的“四灵”模式条件,巧妙地利用了有利的山水环境和位置,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效果。寺院建造充分结合地形,巧夺天工。鼎盛时期建筑布局错落有致,与优美的自然环境交互融合,成为泰山地区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古刹之一。  相似文献   

17.
公园环境的健康恢复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公园环境对人们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其健康恢复思想可以追溯到人们择居、医疗和园林建设实践。从治理与康复功能、缓解精神压力与消除疲劳、增强身体健康、陶冶情操和增进社会交往5个层面论述了公园环境的健康恢复功效,以及公园环境的健康恢复影响机制。同时对研究重心、评价方法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总结与评述,最后讨论了公园环境健康恢复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展望,以期为推动公园环境健康恢复理论的完善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山岳崇拜观念是推动仙都发展成为名山的文化基因.仙都的发展变迁过程实质上是人们从畏惧到信奉再到利用山岳的变化过程,也是人们对仙都美好生活环境发掘、建设的过程.随着仙都山岳崇拜观念的产生、物化和延伸,仙都发生了"神山—缙云坛、黄帝祠宇—仙都祈仙洞天"的变化,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成熟3个时期,极大地促进了仙都山岳资源的开发与利...  相似文献   

19.
刘滨谊   《中国园林》2023,39(11):6-14
高层建筑群的兴起为人类景观感知带来了新问题——高层景观,主要是指城市高空的聚居者由建筑或场所之内向外部周围观看引发的景观空间感知。高层景观为人类身心健康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聚居者“一览众山晓”的积极作用与远离绿化、缺乏户外活动场地的负面影响并存。然而,迄今关于这种高层景观的人类身心影响研究尚未开展。作为起步性研究,尝试从揭示基本规律着手,选取上海地区相对120m高度上的高层景观,研究面对城市空间、绿地和水景的景观时,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影响:基于阶段性视觉刺激,借助脑电图、心率变异性和皮肤电导测量了20名被试者的压力水平,并使用改进的语义差异问卷评估了其心理反应。结果显示,面对绿色空间和水景的高层景观,会引起α相对波活动增加,使副交感神经活动显著增加,相比面对城市建筑的高层景观,被试者的放松程度更高。此外,相比于面对城市建筑景观,被试者在高层观看绿色景观和水景图像时表现出了更大的舒适感和放松感。这些发现初步揭示了居聚于城市高层建筑中的人类个体关于高层景观感受的基本规律,凸显了为高层聚居个体提供自然景观视觉刺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蚌埠白石山有着非常独特的地域地貌,遍布的大大小小的废弃的矿坑和采石场构成了整个寺院环境中特殊的风景。栖岩寺的景观不仅仅局限于寺院内部的小环境,更放大到了整个白石山。利用佛教世界观的理念来打造整个栖岩寺景观是整个栖岩寺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思路。将每一个矿坑都赋予佛教文化的含义,并巧妙的用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中间娑婆世界、地下幽冥世界来划分和解释整个栖岩寺景观布局,将独特的地貌和玄妙的佛教世界结合在了一起,变废弃的矿坑和采石场为独一无二的寺院风景线,给人无限的遐想。这就是栖岩寺景观设计的与众不同之处,本项目目前正在建设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