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既
为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筑了框架,也提出要有
目的有重点地运用相关学科成果进行融贯的
综合研究。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
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
“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
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
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
界”,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进行多学科交
融研究。因此,作为国土空间规划重要基础
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需要综合考虑资
源、环境、生态、灾害等要素和区位条件,确
定国土空间内进行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等的
适宜程度。本文主要以青岛市国土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为实践案例,在客观真实公正地
摸清资源环境资源本底条件基础上,研判国
土空间开发利用问题和风险,明确农业生产、
城镇建设的最大合理规模和适宜空间,落实
不同主体功能区规划背景下的战略引领,以期
支撑青岛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6.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智能化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师》2020,(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剖析了当前"双评价"中面临的问题与难点,探索了智能化"双评价"实现路径,基于"双评价"指南研发了"面向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完成了山西省忻州市"双评价"工作。结果表明,"双评价"系统可有效支撑市县级"双评价"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三生”功能的柳州市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是空间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以国土资源现状为本底,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气候、灾害和区位等资源环境要素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本底和土地利用现状两方面分别对柳州市开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及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并将生态、农业和城镇综合评价结果在空间上进行叠加分析,逐块分析每个网格单元需要的生态保护、利于农业生产与适宜城镇开发建设的功能等级,确定各图斑单元的功能属性,划分形成以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和城镇开发为主导功能的三类国土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8.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应充分考量其适宜性。本文以武汉长江新城为例,先提出了“适宜性=资源质量×开发需求”的适宜性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了地下空间资源质量和开发需求的评价方法以及指标体系;然后,结合长江新城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和总体规划的成果,开展了地下空间资源质量、开发需求和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得到了相应的分层评价分区图;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阐述了长江新城地下空间资源质量、开发需求及适宜性特征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有效地服务于长江新城地下空间规划建设,而且建立了完整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规划师》2020,(8)
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双评价"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农业空间规划布局的基础。当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中的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方法注重普适性,在进行市县级农业空间适宜性评价时针对性不足,评价指标因子数量较少,评价精度不高。文章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方法。首先,识别市县农业生产影响因素;其次,选取代表性强、空间精度高、易定期获取的数据作为评价指标,再依据指标数值与现状耕地质量的相关系数确定指标权重;最后,进行集成评价确定农业生产适宜性。从评价结果来看,优化后的评价方法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因子能够突出地方特色、提高评价精度,能够更好地引导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相似文献
11.
12.
分析国土空间规划对交通的新要求,以及当前交通评价存在的若干不足,提出以交通与国土空间协同发展为核心的评价方法。具体包括定性协同、定量协同、权重判定和协同评价四个阶段,并通过广州市的实践经验,阐述各个阶段技术方法。其中,定性协同是研究用地性质、产业功能、国土空间、交通主导方式四者之间关系,明确不同国土空间分区的主导交通方式;定量协同是研究国土空间分区的主导交通指标目标值;权重判定是确定国土空间分区内部若干主导交通指标的权重;协同评价是以交通小区为统计单元,借助城市交通模型,对比国土空间分区的主导交通指标现状值与目标值,结合权重进行汇总评价。 相似文献
13.
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对于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宁波市地质环境条件,从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等3个方面选取了9个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GIS软件空间叠加分析功能自动划分评价单元,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适宜性划分为4个等级:适宜(Ⅰ级)、适宜性较好(Ⅱ级)、适宜性较差(Ⅲ级)和适宜性差(Ⅳ级),其中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以Ⅰ~Ⅱ级为主(占比57%),中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以Ⅲ~Ⅳ级为主(占比58%)。 相似文献
14.
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国土空
间专项规划,对理顺沿海城市海陆统筹协调与
空间保护利用等诸多现实问题起到了关键支撑
作用。但现阶段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规划仍缺
乏基于海陆统筹的系统性、标准化功能分区体
系及针对海陆全域及海陆相邻地域功能冲突空
间的优化调整方法。本文以秦皇岛海岸带地区
为实证案例,基于功能主导、尺度适应、海陆统
筹三大原则,构建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功能分区
体系,并以此建立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现状功
能分区;以“农业—城乡—生态”功能为导向,
构建了面向未来的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功能适
宜性评价体系;在基于“现状—规划—适宜性”
功能冲突区域、海陆相邻功能冲突区域识别的
基础上,建立了海陆功能分区优化与调整方法。
本研究可为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体
系与技术路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有关省级国土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规合一、空间管控与治理、先行先试区经验总结与借鉴、城市群发展及指标体系研究等方面,而对于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构建方法研究相对较少。区域开发保护格局是指导区域发展权分配的重要依据,对全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分形理论应用、大数据支撑、对比研究等方法,探索研究山东省开发保护格局的方法路径,结果表明:在生态文明理念和国家两个一百年目标体系下,山东需要发挥济南、青岛两个中心城市的核心优势,发挥济青大都市带的引领作用,把山东半岛城市群打造成为全国第二个层级的国家城市群和黄河生态经济带的龙头;构建黄河生态屏障、鲁中生态屏障、胶东生态屏障三大生态屏障为核心的保护格局,贯彻底线思维,融入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国土空间功能重要性评估——以攀西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土空间功能重要性评估既是理解和识别区域多功能特征的基本途径,又为实现区域资源整合及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了调控基础。以攀西为案例区,构建国土空间功能分类及其重要性评价体系,利用2种生态位计算模型对6类国土空间功能的重要性开展定量测度,集成2类单项评价结果得到综合评估结果,将3类结果与攀西主要空间规划进行一致性对比。研究表明:攀西地区的农产品生产功能重要性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中部诸县,产业发展功能、矿产资源供给功能重要性高值区主要位于西南部诸县,人居服务功能重要性高值区出现在南部诸县、西昌市及雷波县等,旅游休闲功能重要性高值区分布于西昌市、冕宁县及盐边县等,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高值区则主要是木里、盐源、冕宁、盐边、会东及会理等诸县。综合评估结果与《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攀西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的国土开发布局的一致性更高。本研究为区域尺度上的国土空间功能定位及其多功能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系统性视角。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正处于开展"双评价"工作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针对当前用地适宜性评价最常使用的层次分析法,结合大数据思维与描述统计学的方法,在微观层面对层次分析法进行流程上的优化,提升计算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并将优化后的方法论应用于河南省梁洼镇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实践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层次分析法技术方法提升了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以期为未来的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浦东新区经过3?年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家赋予各项重任,自身也面临着资源紧约束及发展不平衡的双重挑战。在中央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政策背景下,浦东新区通过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引领转型,落实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目标。在对浦东新区发展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作用和任务研究基础上,论文详细介绍了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转变理念、创新机制、坚持开门做规划”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以及在战略引领、底线管控,空间协同,国土治理、以人为本、弹性适应等方面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