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家北地区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泰康隆起带-龙虎泡大安阶地-齐家凹陷北段,高台子油层最为该区的主力产油层,是常规油进一步挖潜增储的有利勘探领域。通过对研究区构造精细解释,沉积研究及砂体预测,油藏精细解剖,油水分布研究,进而对齐家北地区高台子油层常规油油气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油气来自高台子油层原油主要来自青一、二段烃源岩,油藏类型向斜区多为岩性油藏且主要发育在中南部,东西两侧斜坡多以断层—岩性、微幅度构造—岩性复合油藏为主。有效源岩控制高台子油层油气主要分布范围;断裂、构造的发育程度是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下步的有利勘探目标是凹陷区的岩性油藏带寻找局部富油的岩性圈闭;在构造—岩性复合油藏带内寻找受断层遮挡的岩性圈闭以及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2.
盆缘超剥带成藏规律分析——以坨154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北断层上升盘二台阶坨154块稠油油藏与郑家一王庄地区地层—岩性油藏同处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盆缘超剥带,通过对两个构造带成藏条件的对比分析,同时对坨154块自身成藏特点进行分析,明确了坨154块的成藏规律,认为坨154块馆陶组、沙三上的成藏关键是断层切割砂体形成构造—岩性油藏;通过地化指标对胜北断层上下盘油气的运移分析,认为坨154块稠油油藏的油源来自北部洼陷带,胜北断层以及坨154决的次级断层对油气运移提供了输导作用;通过综合分析该区构造及储盖特征,认为构造位置控制了油气藏的类型及油气的富集程度;有效输导体系及优势运移通道是该区油气藏成藏的关键;断层不仅切割砂体形成断块圈闭,起到控藏的作用,并且可沟通油源形成油气运移通道.通过以上分析初步认识了坨154块油气聚集的潜力和规模并可指导坨154块下步的滚动勘探.  相似文献   

3.
N地区构造位于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和王府凹陷之间,主要目的层为泉四段扶余油层,在分析区域油水分布规律,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基础上,研究了扶余油层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块之间以及各区块内,油水关系复杂,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油气成藏主要受油源条件、断裂与储层有效配合形成的有效圈闭控制,该地区存在4种易成藏的地质模式,发育有构造、岩性、岩性—构造等多种油藏类型,其中以岩性—构造油藏类型最发育。研究结果为油田增储上产提供了有利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扶余油层是低渗透油藏勘探的重点目标之一,差中择优,地质甜点优选尤为重要。从成藏特征入手,分析油气分布规律,明确该区构造、断裂、油源及河道砂体四位一体共同控制油气成藏,确定主要油藏类型为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断层—岩性和构造—岩性油藏。针对这种岩性复合油藏存在和分布的复杂性,利用圈闭条件、油源条件、储层性能、保存能力及配套史等要素的定量评价方法,完成圈闭地质含油气性及圈闭资源量综合评价,进而对圈闭进行排队优选,优选出Ⅰ类圈闭7个,Ⅱ类圈闭18个,为该区勘探目标优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泰康地区位于西部斜坡区泰康隆起带的东部,研究区油层主要分布在萨尔图油层。通过对研究区萨尔图油层构造、沉积、储层等成藏分析认为,该区油气来自齐家—古龙凹陷,高台子油层顶部的区域不整合面与储层中的砂体是该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油气聚集受北东向鼻状构造带控制,砂体与构造带有机配置形成多种类型的复合岩性油藏,其中具有微幅度构造发育的地区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6.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经历了下断上拗的发展演化历程。古近系复杂断块油气成藏研究一直是油气勘探的重点。位于②号断裂东段的涠洲D-8含油构造经历了研究-钻探-再研究-再钻探的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的勘探历程。该构造已钻3口井反映该区带成藏模式主要为岩性油藏,储层为来自东北长轴方向不同期次的砂体,但仅具有大的沟源断层的砂体才能成藏。经精细刻画该构造区发育多个具备沟源断层的砂体,还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哈尔温油田萨尔图油层的油藏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认为研究区萨尔图油层油气主要来自于下伏青一段烃源岩,依靠油源断裂垂向或侧向运移至三角洲前缘砂体中富集成藏,油水关系复杂.构造、断层和砂体有机匹配,在凹陷低部位形成岩性透镜体油藏、在斜坡带形成断层(构造)—岩性油藏、在构造高部位形成岩性—构造或构造油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高邮凹陷许庄地区泰州组构造、沉积及烃源岩演化特征进行综合研究,总结了泰州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并结合油气勘探实践,建立了泰州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认为,泰二段有效烃源岩控制了油气藏平面分布范围,区域主干断裂控制了油气富集区带,区域盖层控制了油气纵向分布。许庄地区泰州组油气有三种成藏模式:第一种是储层侧向运移、反向正断层封堵形成的成藏模式;第二种是控凹大断层垂向油源沟通、小型构造或岩性圈闭控制形成的成藏模式;第三种是储层侧向运移和断层垂向沟通组合控制油气疏导,在断块、鼻状构造圈闭区带形成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
江汉油田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大的、明显的构造圈闭大都已被发现。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加深,开展岩性油藏的研究是油气勘探的必然方向。从成藏条件、岩性圈闭类型、岩性油藏特点等方面,分析得出江汉盐湖盆地潜江组岩性圈闭具有分布广、类型多、油层薄、规模小、物性差异大的特点,并总结出了岩性圈闭的规律,指出了潜江凹陷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三塘湖盆地马郎凹陷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油藏的形成条件,阐明了制约油藏经济有效开发的根本原因。油藏具有良好的烃源岩基础,发育广泛的区域盖层和较好输导体系,制约其经济有效开发的关键因素是储层的质量和油气运聚环节。储层主要以细砂岩为主,孔隙充填的薄膜状产出的泥质杂基进一步影响了储层的物性;晚燕山期构造抬升运动,一方面形成了油藏低压的特征,另一方面促使油气沿着多期活动的断层与不整合面在断层附近物性较好的鼻状构造带中聚集成藏,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的同期性,多少会影响油藏发育的质量。发育较差的储层和与构造抬升运动同期成藏的历史是西山窑组大型岩性构造复合油气藏难以经济有效开发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贝尔凹陷贝西次凹研断陷期地层厚度大,烃源岩发育,是主力生油洼槽。针对贝西地区扇体横向交错、纵向叠置,独自识别难,扇体内岩性组合复杂,有利储层预测难的特点,形成一套正演模拟扇体内部响应、多属性融合预测扇体平面分布和波形反演技术预测扇体纵向分布特征的技术组合。应用正演模型分析技术,在"三扇"沉积模式的指导下,明确了沉积扇体的地震识别特征,扇体沿早期形成的"沟谷"展布,形成多期扇体叠置,洼槽区则发育浊积扇;创新应用多属性融合技术开展砂层组沉积微相研究,精细调整色标,通过点线面结合,预测扇体平面特征与沉积微相吻合较好。应用波形反演技术对砂体从储层形态特征识别到单砂体精细刻画。反演结果清晰地反映出了扇体内部砂岩储层与非储层的组合关系。应用上述方法,优选有利扇体刻画目标15余个,部署2口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进一步扩大了贝尔凹陷贝西次凹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平洋地区油源主要来自齐家—古龙凹陷的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成熟烃源岩,油气层的分布规律一般为气上油下的特点,发育构造—岩性、断层—岩性、岩性类型油气藏,主要目的层为萨尔图油层。通过油气藏类型和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的研究,总结出平洋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主要有4种,即三角洲前缘相及滨浅湖相砂体分布范围、嫩江组二段至明水组沉积末期发育的鼻状构造、断层控制作用和构造与沉积的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3.
南贝尔凹陷位于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带的中南部,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不同的应力场作用,盆地内断裂带比较发育,南贝尔凹陷东次凹纵向上发育上下2套断裂体系,断陷期断裂体系和断坳期断裂体系,其构造演化和整个塔木察格断陷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是一致的,纵向上经历了断陷期、断坳期、坳陷期等多期构造运动,即铜钵庙组—南屯组断陷发育期,大磨拐河组—伊敏组断坳期、伊敏组末—至今坳陷期。其构造活动对油气聚集成藏起到了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沉积的发育;控制烃源岩的展布;形成了多种圈闭类型;为油气运移提供了油气运移通道作用。主要研究了南贝尔凹陷的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总结了油气分布规律,对今后的油气勘探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于松辽盆地陆相坳陷湖盆坡缓的中浅层而言,烃源岩和砂体大面积分布,岩性油藏能否成藏,关键因素是要具备有效储层、有效圈闭和油源断层。松辽盆地中浅层发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三大沉积体系,其中三角洲沉积体系成因的各种砂体是形成岩性油藏的有效储集体;经多年实践勘探已发现的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和扶杨油层岩性油藏一般均分布于三角洲相带各类砂体形成的岩性圈闭中;T1、T2断层是沟通油源与储层的唯一油运移通道。通过对松辽盆地内部岩性油藏精细勘探,挖潜剩余油气资源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油后备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周涛  魏垂高 《西部探矿工程》2006,18(12):153-155
在对东营凹陷构造背景和岩石学特征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河地区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为:具有有利的区域构造背景,以及发育了第三系沙四上、沙三下和沙三中3套烃源岩。应用岩性、岩相和成岩作用分析了东营凹陷发育五种类型的储集体;同时发育泥质结构、含粉砂泥质结构、粉砂泥质结构、含砂泥质结构,以含粉砂泥质结构和粉砂泥质结构为主等四大类泥质盖层;具有油气运移的有利成藏动力;并且确定了两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6.
李宣玥 《中州煤炭》2024,(3):144-154
西湖凹陷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勘探潜力大,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为明确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中南部区带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对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的构造背景、沉积特征、烃源岩条件和储层性质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中南部不同区带油气分布特征,总结了油气富集的分布规律以及差异成藏的主控因素,建立了成藏模式。结果表明,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中南部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早期通源断裂与砂体耦合及晚期保存条件,并根据储盖组合及油气分布规律划分为平湖组、花港组、龙井组3个成藏组合,其中花港组是主要的成藏层系,花港组具备发育岩性体的沉积环境,具有岩性、地层圈闭形成条件;烃源岩持续生烃提供了充足的油气源,深层—超深层砂岩储集性能依然保持较好,在3 900~3 700 m低渗储层广泛发育,有利沉积相带叠合次生溶蚀控制优质储层分布,油气充注与圈闭的形成时间配置关系好。研究结果对于西湖凹陷的持续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台南凹陷二叠系油分布规律,在源岩、圈闭和输导通道3个成藏要素及其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其空间位置关系及其与油气分布之间关系的分析,对台南凹陷二叠系油成藏要素空间匹配关系及控藏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台南凹陷二叠系油成藏要素空间匹配有2种关系,第一种是由6条运移路径连接的源外断块圈闭空间匹配关系;第二种是由3条运移路径连接的源外断层-不整合复合圈闭空间匹配关系。油成藏要素空间匹配关系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2种成藏要素空间匹配关系控制形成的油藏分布部位不同;(2)2种成藏要素空间匹配关系控制形成的油富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松辽盆地肇源南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特征分析,认为该区油藏类型主要为构造-岩性和岩性油藏2种类型,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4种因素:地层超压——油气运移的原动力;断层和渗透性砂体——油气运移通道;河道砂体——油气聚集的载体;有效圈闭——油气聚集成藏的关键。以上认识明确了研究区下步勘探方向,并已在指导勘探实践中取得较好成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长春岭背斜带天然气组份和甲烷碳同位素δ13C1的地化分析,得出该区扶杨油层天然气类型为煤型气;利用甲烷碳同位素δ13C1与镜质体反射率Ro的对应关系,认为该区扶杨油层天然气主要来自下伏断陷期的沙河子组和营城组的煤层和暗色泥岩。下部的徐家围子断陷和双城断陷为此提供充足气源,形成"双断供隆"的供气格局,且源岩分布范围广、有机质类型好且丰度高。综合源岩条件、构造演化、输导条件、砂体特征等成藏要素,认为天然气沿断裂向上运移至扶杨油层的砂体中,在沿砂体做短距离侧向运移,在圈闭中聚集成藏,是古生新储、下生上储的成藏模式,形成断背斜型、断块气藏和断层—岩性气藏。源储断裂是控制天然气成藏的主要因素,源储断裂控制的圈闭是主要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0.
研究乌尔逊凹陷乌南次凹南屯组一段油气成藏地质条件,认为在该区油气主要在南屯组一段聚集成藏,此外在大磨拐河组二段存在次生油气藏,前者为自生自储型油气藏,后者为晚期构造运动导致的次生型油气藏.南屯组一段的油气藏具有油源条件好、晚期构造运动未被破坏、成藏条件好、单井产量高等特点,早期的断裂活动形成了油气的运移通道,遇有利的岩性砂体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