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史增敏 《西部皮革》2023,(4):145-147
明制服饰“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集各家之精华,在传统设计美学研究中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文章通过对马面裙的色彩、功能、纹样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明代马面裙的独特设计美学特征。马面裙不仅只是作为一种服饰的代表,更是中国古代传统服饰设计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家常年绘画实践的过程中,一种新的绘画思维模式不断形成,这种思维模式与中国山水画法的空间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的三种方法,同时对中国山水画远式空间建构进行美学分析。"远"式空间构建概念在山水画空间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我国山水画空间构建的形成和发展,使其不断向山水之境、生命之境的方向发展,拥有无比丰富的实质性内涵。  相似文献   

3.
传统东方文化的主流在中国,日本是其重要的分支和延展。在传统意义上而言,中国和日本尽管有着许多相同的文化背景,但是其国民存在着许多价值取向,审美喜好各方面的差异。然而,作为文化之具体反映的室内风格,在传统中各自如何表现于两国的呢?对于现代而言,我们又能从先人的遗产中学到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现代设计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将东方传统文化美学带到了国际的舞台上,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日本的设计风格以及"双轨制"设计模式的追溯和分析,总结出日本对于外来文化融合借鉴的方法,引申出对于设计与文化交流之间以及中国的文化交流之路的深思,促进我们在文化交流与设计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设计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产生息息相关。相较于一个民族的设计美学而言,该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也同样扮演着影响者的角色。中国设计美学依存于以儒释道为基准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并在其发展传承中添加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而形成。中国设计美学追求朴素雅致,反对繁纹冗饰,以工艺之巧,用材之精,造形之准为美学标准,无论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经世致用的审美观,因才施艺的造物理念都对中国各个时期的设计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得各历史阶段的中国设计因受传统设计美学的熏陶形成了统一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两宋的瓷器,明式家具等设计品中我们都能发现这一风格的延续及传承。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民居的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阐述,以及中西美学的对比,分析了中国传统民居审美的自然之美、形式美、诗情画意之美与文化内涵等要素,以期对我们现代的设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传统美学思想作为中国两千多年来意识形态领域的经典美学概念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其中,"礼乐传统"形成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则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生成、知识表述和理论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如今,多元化文化迅速发展,文化地位越来越高,中国设计的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文化的引导,而传统美学"礼"与"乐"作为设计领域的一支—情感化产品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指导影响着中国传统设计领域的发展。本文分别通过探究"礼"和"乐"的含义和思想来源、其作用于情感化产品设计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应用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中"神"字有着丰富的字义与释义,哲学与美学范畴中也经常将其视为核心问题来探讨,"神"在《周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基于《周易》文中对"神"的论述,总结出"鬼神"、"神知"、"神明之德"、"用神"的不同用法与哲学内涵,剖析其所蕴含的美学思想,与家具设计方法相结合,从"神的功能性"、"神的智慧性"、"神的应用性"和"神的思考性"四方面论述,探究家具设计继承与发展《周易》之"神"的美学文脉的思路与其对家具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日本京都的金阁寺与银阁寺凭借着灿烂辉煌的风格,不仅成为中国唐代建筑中完美的现存版本,也使其所彰显的华美风格与和服、歌舞伎一起,成为日本文化形象中一组绚丽的符号。与此同时,日本的美学传统当中还延伸出了另一个以能乐、茶道、桂离宫为代表的简素风格。简素风格的美学主张,应该说是日本美学传统中"空寂"境界的经典演绎。其中在日本最脍炙人口的一则故事,就是当年幕府将军慕名去一名叫牵犁修的人的住处赏牵牛花,结果到了他的庭院,却发现满园的牵牛花踪迹全无,将军正要发飙,蓦然  相似文献   

10.
正日本京都的金阁寺与银阁寺凭借着灿烂辉煌的风格,不仅成为中国唐代建筑中完美的现存版本,也使其所彰显的华美风格与和服、歌舞伎一起,成为日本文化形象中一组绚丽的符号。与此同时,日本的美学传统当中还延伸出了另一个以能乐、茶道、桂离宫为代表的简素风格。简素风格的美学主张,应该说是日本美学传统中"空寂"境界的经典演绎。其中在日本最脍炙人口的一则故事,就是当年幕府将军慕名去一名叫牵犁修的人的住处赏牵牛花,结果到了他的庭院,却发现满园的牵牛花踪迹全无,将军正要发飙,蓦  相似文献   

11.
道生器,器载道。从美学感知的角度入手,归纳三坊七巷返璞归真之美、虚实掩映之美和诗情画意之美以及思与境偕之美等4个方面的美学特征,分析其所载之“道”即造景思想内涵,阐述了造景方式与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二者之间存在道器相生的耦合机制,从而引发人类重新思考天、人、物的哲学关系,同时为传承与发展传统美学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写意"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其背后有着深刻的中国文化传统。在中国哲学中,"意、象、言"在哲学层面上的讨论是一大重点,对"意"的超越性认知与追求赋予了写意理论形而上的支撑。在中国文学中,诗歌、小说、散文与戏曲都有着悠久的写意传统。在中国美学中,写意性体现在对"神"的重视与推崇上,将一切审美对象理解为生命场域下的事物。中国书画的写意技法传统建立在写意精神之上,又反哺于写意精神。  相似文献   

13.
胡俊 《中国宝石》2007,16(4):194-196
金属工艺生产在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日本的传统金属工艺根基之深厚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其金属工艺文化的发展一直延绵不断,直到21世纪的今天,日本的金工行业依旧人丁兴旺、香火不绝。  相似文献   

14.
日本民艺美学家柳宗悦对日本民艺做了深度的美学阐释,为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日本民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其民艺美学的理论存在着巨大的悖论,他将工艺美学视为与纯粹的艺术不同的艺术,与贵族艺术不同的艺术,有意将民艺与文学、书画等的艺术美学相区别。但事实上,他所说的民艺美学的特点,无一不是日本民艺美学的固有特点,二者没有根本的区别。这启示我们,中国民艺如若建构自身的美学体系,需要吸收人文美学思想,深化其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5.
文章旨在对禅宗美学与艺术设计关联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学界进一步开展禅宗美学视域下中国当代设计方法与实践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研究路径.运用禅宗美学、妙悟、不二法门、日本禅宗、禅宗设计等关键词收集、筛选中国知网上的文献,运用文献实证研究方法梳理与评述禅宗美学核心范畴、禅宗美学特征与传统艺术、禅宗美学与当代设计三个方面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李兴宇  闵思佳 《丝绸》2007,(4):52-54
讨论了吴服对东方之美的体现,吴服的美既缘于美丽的丝绸,也缘于在这个载体之上的文化内涵。在日本的文化艺术中,东方之美处处有体现,吴服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从吴服的和谐、意境、简约这三个角度来探讨其与东方美学的关系,同时也关注和服这种传统文化的保存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可 《西部皮革》2023,(23):48-50
披帛作为中国服饰发展史中存在时间较长的服饰品类之一,其在发展演变历程中必然可见多方文脉艺术之缩影。但尽览披帛服饰相关资料,大多数均为披帛文化脉络、具体形制、工艺制造手段的文献,而缺乏从设计美学角度的研究。文章对中国传统披帛服饰造型所蕴含的美学内涵进行分析,以期为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具有中式意味的披帛类服饰产品设计提供一些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8.
《毛纺科技》2021,49(6)
为了探析意境美学理论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意义,以服装品牌盖娅传说为案例,归纳、总结其近年设计作品的意境营造法则与具体应用形式。研究认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美体现在气韵之美、自然之美、意蕴之美;现代服装设计应遵循形神与情理的统一、留白与空间的塑造、虚实与动静的结合的意境营造法则;在服装设计实践时,设计者应关注廓形设计、色彩运用和图案构成的意境表现形式。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合理进行意境营造,有助于创新设计表现形式、丰富设计作品审美内涵,从而在设计中凸显传统美学意蕴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日本服装设计师的设计理念——Wabi-sabi的美学观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婧 《广西轻工业》2007,23(12):83-84
日本服装设计师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很大程度来源于他们独特的设计理念,日本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本国的传统文化。本文通过各种专业理论文献,对日本设计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提炼、梳理,希望能为中国设计师带来设计理念上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间传统吉祥图案的主题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民间传统吉祥图案在文化根源、造型观念、艺术审美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进而探究其深层结构的文化隐喻 ,分析其美学本质及特征。以美学的、艺术学的观念 ,来阐释中国民间传统吉祥图案的主题及深厚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