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化住宅的发展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生态化住宅的概念及特征  生态化住宅是通过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和生态学的科学技术成果 ,合理设计建筑内外空间的物质和能源因素 ,使其在系统内部进行有秩序的循环转换 ,高效率 ,低能耗、无污染并与自然生态平衡的居住建筑。生态化住宅的产生不仅需要观念上的改变 ,还需要在物质上得到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及建筑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信息高速公路技术、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向建筑工程领域的渗透 ,为住宅生态化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如利用屋顶覆土、温室及自然通风技术 ,提供稳定舒适的室内气候 ;将…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日渐热衷于追求住宅生态化,而生态建筑需要应用多样化的设计理论,包括:生态学、建筑学、各种和建筑相关的科学技术成果等,井参照环境、能源及技术等因素系统化对住宅建筑的内外环境做出设计和评价,进而保障住宅建筑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本文针对生态建筑理论被应用在建筑住宅设计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门窗》2019,(20)
绿色建筑住宅是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绿色建筑住宅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绿色建筑住宅施工技术是重点的项目,规范好施工技术能够实现绿色建筑住宅的环保化及生态化,表明绿色建筑住宅的优势,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绿色建筑住宅施工技术中的要点。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小城镇住宅建设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小城镇住宅与环境——生态住宅和绿色住宅 小城镇生态住宅是指通过综合运用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科学技术的成果,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内部有秩序的循环转换,并与自然生态相平衡,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建筑环境。目前小城镇生态住宅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建筑物理和材料技术上:利用屋顶复土、温室及自然通风技术,提供稳定、舒适的室内气候;将外墙做成集热墙、透明节能墙,  相似文献   

5.
工人住宅是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颇具代表性的居住建筑形式之一,也是1949年以来国家快速工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居住建筑现代化演变的重要物质见证。工人住宅的发展演变与现代工业化建设、建筑技术发展等方面密不可分,对其发展历史的回溯和价值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文章尝试从建筑标准和建造材料的两个维度,深入回溯工人住宅在计划经济初期的历史发展轨迹,通过建筑标准与规范的制定和调整、建筑材料的运用、建造方式革新等的系统剖析,结合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需要和物质技术条件等方面的佐证,凝练出新中国计划经济初期工人住宅的历史脉络、建筑特征和遗产价值,以期为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的精细化、纵深化研究提供学理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资源的关注程度的加大,节能环保建筑材料也开始在住宅建筑中广泛应用,有效的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而生态建筑设计理念的提出,更是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城市现代化建设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协调好各个方面的资源,建设更符合现代文明的生态化建筑,而如何将生态化建筑设计理念融入到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成为建筑行业生态化趋势下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本文通过对生态建筑设计理念的原则和特点的总结,进而分析了其在住宅建筑中的具体应用,希望对该方面的研究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讨论了住宅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原则,并从整体性﹑标志性﹑过渡性﹑人性化﹑生态化等方面说明了住宅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区既有住区建筑及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建筑现状的分析研究,探求在东北地区严寒的气候条件下运用生态策略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的可能性,在改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域特征、气候条件、建筑风格以及使用需求等,在此基础上,从住宅平面布局、围护结构构造、设备系统、绿色建材、废弃物处理及太阳能利用等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适于东北老工业区条件的住宅生态化改造策略,以期探讨老工业区既有建筑的生态化改造途径,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人们对室内气候环境健康、舒适的更高要求,分析了健康住宅的特点,指出发展健康住宅既是提高住宅建筑品质的重要标志,也是建筑绿色化、生态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以秦巴山区乡村的建筑为研究对象,对乡村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进行探索,在满足当地村民住宅的安全、舒适、经济、美观的基本需求上,满足使用者更高一级的需求;同时提出生态化设计原则,采用适应地貌环境、适合农耕生产的建筑形式以及节能的建造技术,使住宅舒适、美观。通过现状调研,剖析当地民居建设的经验与不足,归纳山区乡村建筑生态化的特征,提出考虑地理适应性、建筑适合性和技术适宜性角度的建筑生态化营造方法,该方法可为其他相似地区生态民居建设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郝雅翰  杨德健 《山西建筑》2007,33(31):53-54
从住宅节能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智能化以及如何适应老龄社会需求等方面,探讨了未来城市住宅发展的趋势,为寻求舒适、健康、环保住宅的建设模式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同时促进我国住宅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居住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世界建筑》2003,(12):84-87
住宅设计是建筑设计行业的基本任务,不同时代的住宅建筑又是其所处时代社会面貌的反映。目前,在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现代住宅,作为拥有最多个性化使用者的建筑。建筑师需要提供多们的居住空间设计,满足不同居住者的需求。山水倾城集合住宅在环境空间和建筑空间设计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黄华挺 《云南建材》2011,(11):112-113
在住宅建筑设计中,如果要达到高舒适度、低能耗标准,需要较多的技术支撑和设计经验,建筑师要充分考虑住宅建筑规划布局,体型系数、建筑平面设计、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内部各技术系统之间的配合、生态能源系统的应用等方面的因素。只有在住宅设计中采取有针对性的节能措施,才能进一步节约能源,提高建筑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4.
未来的人类社会,住宅建筑设计格局趋向如何?要素应以何为重?住宅建筑发展趋向将更注重形貌艺术化、构体生态化、运行智能化、感受舒适化.但要实现此四个高端化目标,仍存在着理念、经济、物质、技术差异,需以科技创新为主体,并在建筑材料技术、建筑机械技术、建筑施工工艺技术、建筑产品设计技术上下功夫,最终实现住宅宜居目标.  相似文献   

15.
征稿     
<正>1征稿范围:住宅技术住宅设计、养老住宅、被动节能房屋、成品住宅、工业化住宅、室内楼梯、集成吊顶、绿色住宅、整体卫浴间。行业热点:可持续居住与住宅产业化、城镇住宅建造、老年居住建筑、舒适家居等。经典案例:典型居住建筑的项目介绍(整体概述、项目亮点、主要应用技术,含项目图片),以及专家点评。居住设计:已建及在建住宅、公寓、别墅等居住建筑的设计方案解析(含设计师介绍)。住宅装修:住宅全装修介绍,如优化户型、设计理念、巧用空间、选用材料技术等。  相似文献   

16.
《住宅科技》2001,(4):3-4
1 不断完善住宅建筑体系 ,提高住宅建筑工业化水平(1 )住宅建筑体系是一批先进适用成套技术集成的技术体系。建筑体系的选择必须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材料资源、技术水平、地理气候特征和建设规模等具体条件 ,进行住宅全寿命分析 ,选择综合经济效益好的住宅建筑体系 ,坚持推广应用 ,并不断完善提高。(2 )城市住宅重点发展套内无梁无柱的钢筋砼大空间结构 ,适应住宅空间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提高使用功能 ;适当发展其它大开间钢筋砼结构 ,多层住宅及小高层住宅宜采用短肢剪力墙结构或框架结构 ,高层住宅宜采用大开间剪力墙结构或短肢剪力墙结…  相似文献   

17.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居住环境以及居住的舒适度的要求也在慢慢增加,这也给住宅设计提出了更多要求。无论是住宅设计的精品化、信息化,还是住宅设计的生态化与智能化,这些方向都能够帮助打造出更为舒适与人性化的居住空间,给住户提供更优质的居住体验。文章从不同角度谈谈住宅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住宅20年主题变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的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城市住宅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明显地提高和改善,但同时在住宅的规划和设计、城市居民的住房保障以及城市居住生态化发展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做了概括性地总结和分析,并指出减缓居住分异化趋势,促进住房生态化进程是中国城市住房未来发展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在住宅建筑设计中,如果要达到高舒适度、低能耗标准,需要较多的技术支撑和设计经验,建筑师要充分考虑住宅建筑规划布局,体型幕数、建筑平面设计、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内部各技术系统之间的配合、生态能源系统的应用等方面的因素.只有在住宅设计中采取有针对性的节能措施,才能进一步节约能源,提高建筑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特点及要求,分析了钢结构住宅在技术上、综合经济效益上以及适合产业化发展方向上具备传统建筑无法比拟的优势。阐述了在技术要求、物质基础及市场需求上,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钢结构住宅的条件。大力发展住宅钢结构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求,还能极大地提高我国住宅产业化水平,带动相关行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