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建元  冯明权 《人民长江》2007,38(9):117-118
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大园包崩滑体处于产状平缓的红层地区,顺河向长1 160 m,体积560万m3,位于亭子口水利枢纽李家咀坝址左坝肩,直接影响到坝线的选择及水工建筑物的布置.研究崩滑体的特征和形成机制,有利于分析研究崩滑体的稳定性和制定治理措施.通过对大园包崩滑体周边地质环境、物质组成、水文地质条件等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崩滑体崩塌、滑移、堆积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
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为一等大(1)型水利水电工程,永久主要建筑物为1级,电站厂房为2级,下游护岸工程等建筑物为3级.表孔及底孔泄水建筑物布置在河床中间,底孔兼作三期导流底孔,左岸布置坝后式厂房,右岸布置垂直升船机.工程为红层地区最高的重力坝,坝基存在缓倾角软弱夹层,大坝深层抗滑稳定等是该工程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3.
根据亭子口水利枢纽电站的具体运行特点,参考国内外同类电站资料及机组制造商的设计制造水平,针对亭子口水利枢纽电站水头较低、机组尺寸较大等特点,对水轮发电机组参数、水轮机运行稳定性、定子、转子和推力轴承等机组选型和结构设计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亭子口水利枢纽大坝是红岩层地区最高的重力坝,坝基部位存在倾向下游且走向与坝轴线夹角较小的软岩、岩层层面和泥化夹层,以及顺河向的陡倾裂隙,因此亭子口重力坝存在较严重的深层抗滑问题。本文在结合坝基下覆岩层分布状态确定滑移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坝基深层抗滑稳定性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并应用广义等K法和分项系数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对亭子口重力坝表孔坝段的深层抗滑稳定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广义等K法中的条块作用力与水平面的夹角φ对深层抗滑稳定性作了敏感性分析。两种稳定性计算方法的结果均表明亭子口重力坝表孔坝段深层抗滑稳定性基本能满足规范要求;广义等K法中条块作用力与水平面的夹角φ取值对深层抗滑稳定分析成果有显著的影响,建议在亭子口深层抗滑稳定分析中φ取5°~10°。  相似文献   

5.
亭子口水利枢纽大坝是红层地区最高的重力坝,坝基部位存在倾向下游且走向与坝轴线夹角较小的软岩、岩层层面和泥化夹层,以及顺河向的陡倾裂隙,因此亭子口重力坝存在较严重的深层抗滑问题。在结合坝基下覆岩层分布状态确定滑移模式的基础探讨了坝基深层抗滑稳定性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并应用广义等K法和分项系数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对亭子口重力坝表孔坝段的深层抗滑稳定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广义等K法中的条块作用力与水平面的夹角φ对深层抗滑稳定性作了敏感性分析。两种稳定性计算方法的结果均表明亭子口重力坝表孔坝段深层抗滑稳定性基本能满足规范要求;广义等K法中条块作用力与水平面的夹角φ取值对深层抗滑稳定分析成果有显著的影响,建议在亭子口深层抗滑稳定分析中φ可取5o~10o。  相似文献   

6.
亭子口水利枢纽坝址岩体为白垩系下统苍溪组相对透水的砂岩与相对不透水的砂质黏土岩,水库蓄水后可能沿着相对透水的砂岩层向下游产生渗漏。针对这一问题,经多年勘察研究,对两条帷幕防渗线路进行比较后,确定了最佳帷幕防渗线路,并分7段确定了最佳防渗线路的帷幕下限及应伸入的岩层深度。详细介绍了勘探过程,其工作思路及防渗方案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7.
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是我国在红层基础上建设的最高重力坝,其大坝基础内存在缓倾下游的软弱夹层,因此深层抗滑稳定问题突出。基于非线性有限元方法,进行了针对厂房坝段不同设计方案、受力模式的分析,进而确定选用厂坝设缝不联合受力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特点及其自然环境特点,分析了工程的水土流失特点及存在的水土保持问题,在明确工程区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水土流失防治重点的基础上,拟定出了适合于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思路.  相似文献   

9.
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坝型为重力坝,大坝50%以上采用碾压混凝土材料,最大坝高116m,是红层地区第一高坝。施工中充分发挥碾压混凝土具备快速施工的特点,持续5个月完成20万m3以上的月产量,创造了单日单仓入仓强度最高记录,保证了施工质量优良,取出18.88m碾压混凝土长芯,刷新了全天然骨料取芯记录。本文从亭子口水利枢纽碾压混凝土大坝设计、施工方案、施工工艺等方面,全面阐述了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在亭子口水利枢纽大坝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的特点,着重从亭子口110kV变电站的日常运行管理、电力设备负荷维护管理、巡视检查等方面,介绍了亭子口变电站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