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位山灌区末级渠系工程改造的必要性与有利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方法,首先介绍了位山灌区末级渠系工程的基本情况,提出了位山灌区末级渠系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位山灌区末级渠系工程改造的必要性,最后对位山灌区末级渠系工程改造的有利条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评价,为其他灌区实施末级渠系工程改造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钟笑 《吉林水利》2021,(1):40-44
为了准确评价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效益等级,通过资料收集,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3个方面选取了12个评价指标,通过组合赋权分析各指标的权重,植被覆盖增加率、土地生产率权重最高,对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影响最大,并使用未确知测度方法对选取的风电场工程、引水工程、灌区改造工程、河道整治工程、铁岭柴河水库光伏发电6个项目的水土保持效益等...  相似文献   

3.
大型农业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实践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方法,对位山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实践与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工程老化损毁严重,工程效益难以发挥是位山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工程的主要原因;位山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实践采取了科学规划、优化设计、狠抓工程质量、加强施工管理等有效措施,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工程效率,减少了渗漏损失,提高了调控配水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  相似文献   

4.
位山灌区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农业灌区,是聊城乃至华北农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国家高度重视位山灌区建设,1998年-2006年投资实施的节水改造工程,对灌区东输沙渠、干渠进行了衬砌、改建各类水工建筑物308座,极大地改善了灌区工程条件,工程投入运行后,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现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方法,首先介绍了位山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实践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位山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中采用的新技术,主要包括渠底纵横向超深排渗、混凝土预制板几何尺寸的优化等,最后对位山灌区节水量在工农业生产中能量化效益及因节水减少支出的效益等进行初步的分析计算,试图为其他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浑蒲灌区为例,结合灌区实际情况选择节水灌溉面积率、灌溉保证率、渠道衬砌率、排涝达标率、田间工程配套率、灌水方式6项指标,将熵权法与未确知测度法结合评价分析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节水改造工程效益。结果显示:渠道衬砌率和田间工程配套率对工程效益评等级影响显著,利用未确知测度法评价的浑蒲灌区改造工程效益达到Ⅱ级,可以为灌区改造方案优化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位山灌区通过节水改造建设,工程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同时产生了巨大的效益,节水、减淤效果显著。对节水改造后所产生的节水、减淤、节资、环境、社会效益,详细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根据大洼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资料,从社会、经济和生态3个方面构建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利用主客观赋权相耦合的方法求解,然后选用模糊综合法科学评价了灌区节水效益。  相似文献   

8.
灌区节水改造技术经济指标的综合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姚杰  郭宗楼  陆琦 《水利学报》2004,35(10):0106-0111
本文提出了用于评价灌区节水改造效益的6个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原理建立了灌区节水改造效益评价的综合指标-综合主成分。对样本灌区节水改造效益的综合主成分进行的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它服从正态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灌区节水改造效益的综合主成分及其评价标准能较全面地反映灌区节水改造状况,较好地描述灌区节水改造的效益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前,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建设在全国各地正在进行,为了进一步分析已完工项目的综合效益,文章在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中应用单位化约束条件为基础的综合集成赋权方法,对生态环境效益作出客观评价,并实现主客观信息的指标权重的兼顾,利用上述权重的计算,比较分析4个灌区节水改造后的生态环境效益[5],论述了综合集成赋权法的基本程序和原理,并对其在灌区节水改造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以新疆北屯灌区0. 28×10~4hm~2的节水改造工程为例,建立该项目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包括1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评价结果表明,社会风气好转程度、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内部收益率、亩产节水率综合权重位居前四,均超过0. 05。同时,利用两种神经网络法对该项目2013-2017年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综合效益等级为Ⅲ级、Ⅲ级、Ⅱ级、Ⅱ级、Ⅱ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