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喷雾干燥法制备低嘌呤豆浆速溶粉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盐析法制备的低嘌呤豆浆为原材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喷雾干燥工艺条件,制得低嘌呤豆浆速溶粉,并对其进行品质评价。结果表明,最佳喷雾干燥条件为进口温度185℃,进料流量16 m L/min,固形物含量为10%,平均干粉得率为66.13%;低嘌呤豆浆速溶粉平均总嘌呤含量为100.34 mg/100 g,总嘌呤含量降低了48.80%;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2.
采用HPLC法测定豆浆中的嘌呤含量,通过比较吸附、盐析、吸附-盐析、盐析-吸附处理对豆浆中嘌呤物质的脱除效果,得到盐析-吸附处理能够取得最高的嘌呤脱除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盐析-吸附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豆浆中总嘌呤含量为192.353 mg/L,当添加0.4 mol/L Ca Cl2,调p H值为7.0,于70℃下恒温搅拌20 min,再添加2.0 g/L活性炭,调p H值为6.0,60℃恒温静置60 min处理后,豆浆中的嘌呤含量为65.646 mg/L,脱除率达到最高,为65.872%,且蛋白质含量为2.269 g/100 g。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菲律宾蛤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I-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肽最佳脱腥工艺。方法采用大孔树脂脱腥法,选取7种大孔树脂,以感官评定作为指标,利用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2种方法分别对菲律宾蛤仔酶解液进行脱腥效果的研究,从中选取最佳脱腥工艺,并对脱腥前后酶解液ACE抑制率进行测定。结果最佳脱腥工艺为:AB-8型号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大孔树脂:酶解液=1:10(V:V),35℃,吸附脱腥时间2 h;动态吸附,大孔树脂:酶解液=1:10(V:V),流速3 m L/min。在该优化条件下,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的抑制率分别为46.09%、52.1%。结论此工艺可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及产品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降低豆浆及其制品中嘌呤物质的含量,解决痛风患者及高尿酸群体食用含豆食品受限的问题,一种简洁、安全、经济的嘌呤脱除工艺被确定。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并建立了豆浆中四种嘌呤物质的UPLC分离及测定方法;考察了豆浆中嘌呤物质酸水解的影响因素,改进了嘌呤物质酸水解的最佳条件;测得东北优质大豆嘌呤总含量达到了156.25mg/100g;尝试选用一种新型吸附剂GCB对豆浆中的嘌呤物质进行吸附研究,对比了不同吸附工艺和条件对豆浆中嘌呤吸附率结果的影响,获得了57.23%的嘌呤脱除率;经GCB吸附并脱除吸附剂处理后的豆浆较好地保持了原有的营养及风味。  相似文献   

5.
刘彬  曹栋  孟庆然 《食品与机械》2016,32(2):133-138
菊粉酶解制备低聚果糖(FOS)过程中,酶解液中通常含有一定量的单糖、蔗糖和未酶解完全的菊粉;为了制备高纯度低聚果糖,酶解液先后经超滤(除去未完全酶解的菊粉)和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分离FOS、单糖和蔗糖)处理。因此,探讨超滤技术最佳工艺参数,比较4种树脂(CSR-1Na、CSR-2Na、CSR-3Na、CSR-1Ca)对FOS的纯化效果,选择最佳树脂并对其纯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超滤技术的最佳操作工艺参数为:操作压差1.0 MPa,循环流量2L/min,pH6.0;该条件下,超滤的渗透通量为10.8L/(m2·h),FOS透过率为93.7%,纯度为63.84%。CSR-1Na型树脂对FOS的纯化效果较好;大孔树脂最佳纯化工艺参数为:操作温度60℃,体积流速1.5mL/min,操作pH 6.0~6.5;该条件下FOS(纯度大于95%)的回收率为83.26%。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葵花籽蛋白脱色工艺优化及其功能特性的研究,旨在制备出颜色和功能特性都较好的葵花籽蛋白。以低温脱脂的葵花籽粕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分析研究限制性酶解后再结合大孔树脂吸附对葵花籽蛋白脱色效果的影响,进一步研究限制性酶解结合大孔树脂吸附处理对葵花籽蛋白得率、蛋白含量及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葵花籽蛋白的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5 ℃、酶解pH 6.0、酶解时间10 min、酶添加量0.8%。在此条件下葵花籽蛋白的L*值为84.5、a*值2.7、b*值12.6,颜色由深灰色变为浅白色,脱色效果显著。限制性酶解结合大孔树脂吸附脱色后葵花籽蛋白质含量和得率分别由90.76%和5.96%提高至97.65%和8.22%,溶解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持水性都显著提高(P<0.05)。  相似文献   

7.
以脱脂南瓜籽蛋白为原料,酶解制备抗氧化肽,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最佳蛋白酶并考察了酶解p H、酶解温度、底物浓度、加酶量及酶解时间对水解度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试验优化酶解条件。然后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南瓜籽抗氧化肽进行脱盐及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南瓜籽抗氧化肽的最佳酶解条件为选用碱性蛋白酶、酶解p H10.1、酶解温度52℃、底物浓度5.7%、加酶量2%、酶解时间120 min;在此条件下,20 mg/m L的南瓜籽抗氧化肽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5.36%;75%乙醇溶液洗脱组分PD-3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及总还原力最高,洗脱组分的抗氧化性能相比粗多肽大幅提高;PD-3组分肽含量79.63%,PD-3组分77.56%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在2 000以下。  相似文献   

8.
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菜芙蓉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以总黄酮吸附量和解吸量为指标,进行静态吸附和解吸试验对14种型号大孔树脂进行筛选,再通过动态吸附和解吸试验对纯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Z801大孔树脂对菜芙蓉总黄酮的吸附与解吸性能最佳。HZ801纯化菜芙蓉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浓度为1 mg/m L,上样流速2 m L/min,上样量为140 m L;依次用2 BV水洗脱,用70%乙醇以2 m L/min的速率洗脱2.2 BV。在优化工艺条件下,菜芙蓉黄酮的平均吸附率是95.03%,纯化倍数4.04。HZ801型大孔树脂富集黄酮的效果最佳,是一种较理想的分离纯化介质。  相似文献   

9.
用常规方法提取的葵花籽蛋白颜色呈深灰色,严重影响其在食品中的应用,为此研究了葵花籽蛋白的脱色工艺,旨在制备浅色葵花籽蛋白。以低温脱脂葵花籽粕为原料,利用限制性酶解后再结合大孔树脂对葵花籽蛋白进行吸附处理,探讨其对葵花籽蛋白脱色效果的影响。以吸附温度、pH、吸附时间、树脂添加量为考察因素,以葵花籽蛋白的L*值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结合AB-8型大孔树脂吸附后葵花籽蛋白的脱色效果最佳,葵花籽蛋白的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pH 7.0、吸附温度20 ℃、吸附时间120 min、树脂添加量12%;在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下,葵花籽蛋白的L*值为86.3、a*值为2.6、b*值为10.7,脱色葵花籽蛋白为浅白色,质地柔软细腻,脱色效果显著,其蛋白质含量和得率分别为97.50%和8.50%。  相似文献   

10.
毛玉涛  王明力  张洪  和岳 《食品与机械》2012,28(6):47-49,54
采用不同的吸附剂分别对豆浆中的嘌呤物质进行去除,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活性炭浓度为1.5g/L,pH值为6.0,60℃恒温静置60min的条件下,豆浆中嘌呤的吸附率达到最大,为48.878%。该方法的提出,填补了中国国内豆浆中嘌呤物质去除的技术空白。  相似文献   

11.
大豆异黄酮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在大豆及其制品中含量丰富。本实验采用乙醇热回流提取法研究大豆及其制品中异黄酮含量。结果表明:样品加标回收率大于99%,说明该方法适用于大豆样品异黄酮含量的测定;大豆及其制品中异黄酮含量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大豆>豆浆>豆腐脑>卤水豆腐>腐竹>白豆干>豆腐皮>油豆腐>脆豆皮,表明加工工艺会影响大豆异黄酮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豆制品企业豆渣囤积易腐败和低值化问题,并提高腐乳产率,该研究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发酵豆渣为原料,将其回填至豆浆中,制作成黑曲霉全豆腐乳,按照腐乳生产标准进行检测,并与传统腐乳的营养特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黑曲霉全豆腐乳符合腐乳生产标准,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黑曲霉全豆腐乳无明显纤维结构,且表现出较好的质构特征;对比传统腐乳,黑曲霉全豆腐乳出品率提高8.43%;持水性降低3.22%;总膳食纤维含量提高25.14%;总皂苷降低48.44%;大豆异黄酮降低45.03%;蛋白体外消化率提高13.02%;黑曲霉全豆腐乳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39种和17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为26.58 g/100 g。该研究对豆渣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新途径,提高了膳食纤维含量和出品率,降低了成本,具有进一步产业化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大豆及大豆制品中硼砂(硼酸)本底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大豆及大豆制品中硼砂(硼酸)本底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豆及大豆制品中均含有一定量的硼砂,不同地区产大豆及不同种类豆制品硼砂本底存在一定差异。大豆、酱干、豆泡、豆皮、豆腐、豆浆衣、腐竹中硼砂本底范围分别为135mg/kg~406mg/kg、3.0mg/kg~16.4mg/kg、3.7mg/kg~28.1mg/kg、2.7mg/kg~34.3mg/kg、81.1mg/kg~171mg/kg、20.1mg/kg~119mg/kg。  相似文献   

14.
DA201-C大孔吸附树脂对腐乳多肽脱盐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去除腐乳中的盐分,利于其中活性肽的分离纯化,以腐乳多肽的回收率为指标,采用DA201-C大孔吸附树脂对超滤的水溶性低聚肽的脱盐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A201-C大孔吸附树脂对腐乳多肽较佳的脱盐工艺条件为上样浓度45 mg/mL、洗脱流速120 mL/h、解吸剂为70%乙醇。腐乳多肽经DA201-C大孔吸附树脂处理后脱盐率达到98.19%,肽回收率大于90%,抗氧化活性得到提高。利用DA201-C大孔吸附树脂是进行腐乳多肽脱盐处理的一种简便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卤豆干卤制不透、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以大方县本地黄豆为原料,采用卤汁与压榨成型耦合技术生产卤豆干,并经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生产条件,研究了新工艺对卤豆干风味、品质及营养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新工艺生产,卤汁与豆花浸渍比1:1,食盐添加量1.5%,浸渍时间10 min,卤豆干风味最佳,感官评分为90.42。此时豆干外表光滑,口感细腻,风味突出,硬度及弹性优良。与传统豆干相比,NaCl含量由36.35 mg/100 g降低至24.01 mg/100 g,挥发性风味物质由优化前27种提升至31种,芳香族类物质和其他类物质含量明显提升,卤汁与压榨成型耦合生产卤豆干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16.
研究银耳腐竹生产的关键技术。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确定银耳豆浆汁浓度、银耳与大豆质量比与银耳豆浆汁pH值为关键因素,以银耳腐竹产率和韧性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银耳腐竹生产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银耳腐竹关键生产工艺参数的最佳组合为:银耳与大豆的质量比为5∶100(w·w-1),银耳豆浆汁浓度为2.2°Bé,银耳豆浆汁pH值为7.5。以此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条件,并将其他影响因素设定在适宜参数范围,制备银耳腐竹,其产率可达5.11g·(100mL)-1,产品的韧性好,为0.716kg。  相似文献   

17.
传统发酵豆制品中γ-氨基丁酸含量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Berthelot显色反应快速测定了发酵豆制品试样中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分析发现各类发酵豆制品中GABA含量丰富,不同品种之间差异显著。结果表明腐乳卤汁和坯体GA—BA的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122.57mg/100mL和73.52mg/100g,青方腐乳中GABA含量总体高于白方腐乳和红方腐乳,腐乳卤汁中GABA含量总体高于腐乳坯体中GABA含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化全豆豆腐复配凝固剂配方。方法:利用湿法制浆工艺制备全豆豆腐,探讨豆清发酵液、石膏(CaSO4)和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 ,简称TG酶)添加量对全豆豆腐品质的影响,以保水性、弹性作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优化实验,建立二次多项回归模型,优化全豆豆腐最佳凝固剂配方。结果:最佳凝固剂配方为豆清发酵液添加量为17%、CaSO4添加量为0.2%、TG酶添加量为0.2‰,在此条件下制作全豆豆腐保水性为75.89%,弹性为0.7707,豆腐品质较佳。结论:开拓了豆清发酵液的应用范围,也为全豆豆制品的加工应用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副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3种商业菌株复配而成的复合发酵剂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乳糖添加量、黄浆水初始pH、乳酸菌接种量、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为考察因素,以产酸量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实验并与单一发酵剂豆干比较。结果各因素对产酸量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培养温度、乳酸菌接种量、黄浆水初始pH值和乳糖添加量,其中培养温度对产酸量影响显著。发酵剂最优制作工艺为:菌种复配比例为副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1:1:2、乳糖添加量2%、黄浆水初始pH值5.5、乳酸菌接种量8%、培养温度37℃、培养时间60 h。结论复合发酵剂豆干的出品率、质地、保水性、口感及感官评价上整体优于单一发酵剂豆干,本研究为酸浆豆干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豆腐渣在面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波 《中国粮油学报》2012,27(6):83-88,109
豆腐渣是加工豆腐、豆浆等的副产物,含有36.2%的膳食纤维和17.8%的蛋白质,用豆腐渣粉替代部分小麦粉能够提高面条的营养价值。研究了豆腐渣粉、谷朊粉、羧甲基纤维素钠(CMC)、魔芋粉、氯化钠添加量对面条品质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豆渣面条的最佳配方为:小麦粉75%、豆腐渣粉25%、谷朊粉3%、CMC0.4%、魔芋粉0.2%、氯化钠1%。按此配方制作的面条在感官品质、烹煮损失、吸水率等方面接近普通面条,为豆腐渣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