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议题。生态廊道作为城市生态安全的骨架,具有连通生态斑块、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无序蔓延的重要作用。但由于高密度建成环境地区人口与经济聚集、土地价值高,其生态空间保护与城市建设间的矛盾突出,管控任务尤为艰巨。文章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从生态廊道的概念拓展与建设的痛点切入,提出构建差异化模拟体系、精细精准划定范围、分级分类保护利用模式,以及衔接国土空间系统、理顺实施传导路径等管控思路,以期为该类地区的生态廊道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明确提出坚持生命共同体理念,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城市生态网络的建设实施将有效保护城市生态底线、融合城乡生态空间、促进城市"三生空间"复合发展,为国土空间优化提供生态引导.文章通过解析国土空间规划主要内容,阐明了城市生态网络规划多层次转型需求、规划定位与衔接关系,并从整体规划框架、多元体系构建、城乡要素...  相似文献   

3.
罗巧灵  马杰  郑振华  郑金 《中国园林》2022,38(6):97-102
开展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从空间上明确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是生态保护政策落实的关键。“双评价”指南中的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主要针对省级尺度,缺乏市县尺度的修正和细化方法。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探索了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市县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基于江夏区地域特征,选择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流失敏感性和内涝风险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物种”维度优化生物多样性维护评价方法并利用Info WorksICM水动力模型探索内涝风险评价方法;综合单项评价结果得到初判结果;结合政策性生态保护线、自然保护地和重要自然要素修正初判结果。结果表明:江夏区生态保护极重要、重要空间面积分别为565和220km~2,占区域总面积的34.2%和13.3%。  相似文献   

4.
王云才  盛硕 《风景园林》2020,27(8):62-68
城市扩张侵占生态空间,带来生态空间破碎化、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持续下降、生态环境问题频发等一系列问题,是导致城市人地关系失调的主要原因,保护与修复城市生态空间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必然途径。山地城市生态空间占比大、地形复杂,协调人地关系面临更多挑战。在生态智慧的引领下,基于生态梯度分析构建生态空间保护与人地关系协调的逻辑与实践框架。以南水北调中线上重要的山地城市——十堰市为例,分析生态问题并诊断生态空间破碎化为根源,整体性保护主要生态要素和核心生态功能,识别其中人类活动干扰空间和潜在威胁空间,划定多梯度保护与修复格局并提出相应的实践导则,协调城市发展中的人地关系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是生态适宜性评价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文中根据以上两个层面,并结合雄安新区特色小镇"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要求,选取九个影响因子,借助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技术,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以及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构建适宜性分析模型,对雄安新区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将研究区分为低生态适宜性区域、较低生态适宜性区域、中生态适宜性区域、较高生态适宜性区域以及生态适宜性区域,面积分别为148.5km~2、335.6km~2、412.2km~2、339.6km~2和534.1km~2,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8.39%、18.96%、23.29%、19.19%和30.17%。在此基础上,文中从风景园林的角度出发,将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与雄安新区特色小镇规划图相叠加,得到研究区生态功能分区规划,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特色小镇开发区及城市综合建设区,并对各分区提出建设策略,以期为雄安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新区在开发前通常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了尽可能的降低新区的开发建设对当地生态自然环境的影响,本文以吉首市东部新区为例,利用GIS和遥感空间技术,结合最小阻力累积模型、叠加分析等方法确定研究区的"源地"、生态廊道、战略点、缓冲区和新区三种生态用地的范围等,进而构建吉首市东部新区高中低三种生态安全格局,以优先识别并保护新区关键性生态区域。分析结果表明:新区内底线型生态用地面积为5.4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15.4%;缓冲型和理想型生态用地面积分别为17.4km~2和7.5km~2。通过构建新区生态安全格局,为促进城市的空间布局规划、生态规划、保护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城市山体是山地城市重要的生态空间和文化景观资源,具有形成城市冷岛、提供文化游憩服务等一系列生态系统服 务功能。保证城市山体生态空间生态流的完整性,增强其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升景观绩效,是改善山地城市人居环境的有 效途径。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城市山体生态修复的契机下,基于碎片化整理的理念,构建以“保护山体识别 - 低效城市空间 识别 - 整体性保护策略提出”为主要步骤的山体保护与绩效提升途径,并以典型山地城市——十堰市的中心城区为例进行 实践。与多数山地城市类似,十堰市主城区山体空间保护以高程控制为主,仅保护规定高程的山体空间造成生态空间在城市 中孤岛化分布,山脚和山谷等空间较多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占据,生态流被割裂,生态效益较低。因此,基于整体性保护的理 念,首先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识别出需要保护的山体,进而基于景观格局指数识别出侵蚀山体的小面积、破碎化的低效 建设用地,由此提出优化的途径,以较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景观绩效,为十堰市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随着超大城市建设规模和速度的不断增长,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日益突出,为保障生态地质环境安全,促进国土空间资源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本次研究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自然资源部主责主业,探索生态文明时代超大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方法和实践。本文从协调地下空间开发与地下生态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系统梳理和分析地下空间发展的主要生态地质影响因素,探索地下空间的综合管控分区和三维生态红线的划定,促进国土空间从二维向三维立体规划管控的拓展,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地下空间的科学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促进城市国土空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在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的双重背景下,传统村落面临着新的挑战,亟待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发展途径.文章引入了"三生"的概念,以"三生"协调为切入点,指出了"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对河南省麻地川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现存问题和发展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王佳煜  陈天 《风景园林》2021,28(12):16-22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关键议题,科学构建重点修复区域识别方法与技术体系是实现精准高效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决定性前提。以澳门特别行政区为例,整合传统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效能评测、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等研究方法,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技术框架。设定ESs优先、CER优先以及ESs-CER协同3类修复情景,并采用元胞自动机(CA)动态模拟土地利用扩张趋势,利用InVEST生境质量模块与景观格局指数量化并评测综合修复效能。研究发现:ESs-CER协同修复情景能够兼容生态系统保护与城市发展效益,有助于定量划定澳门特别行政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该方法明确了各生态修复区功能定位与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为系统性、针对性地修复国土空间生态关键区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GIS空间技术,构建了水资源安全、地质灾害规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游憩资源安全4种关键性单一生态过程的安全格局,并整合叠加形成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随后,以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为城镇增长的阻力因子,并结合城镇中心吸引力、道路吸引力、邻域开发强度等动力因子,利用最小阻力模型对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进行模拟预测,进而划定了城镇增长的刚性边界与弹性边界。结果表明:首先,高、中、低三种安全水平下,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完整性逐级下降,适宜的建设用地规模依次为108.69km~2、135.43km~2、153.72km~2;其次,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方法,指明了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和基本生态系统服务的底线安全格局,有效地限制了城市无序蔓延,并引导城市呈组团式紧凑发展。  相似文献   

12.
闫建龙  朱江  曹迪  陈康富 《规划师》2022,(11):35-40+49
高原湖泊流域地处大江大河上游,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流域内过度开发是当前高原湖泊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高原湖泊流域的生态保护应以其所在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抓手,在全域范围内整体统筹协调建设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文章聚焦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面临的三大问题,以流域生态保护为导向,提出高原湖泊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思路,以及目标维度、空间维度、要素维度三大方面的规划策略,并以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例开展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3.
张妍  盛奇  潘涵香  谢玉洁 《矿产勘查》2018,9(7):1460-1466
基于商丘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数据,参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对商丘地区进行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及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商丘地区土地质量状况整体良好,优质级土地面积为9573 km~2,占总面积的97. 1%;良好级土地面积为275 km~2,占总面积的2. 80%;中等及差等土地面积为12. 60 km~2,占总面积的0. 12%,零星分布在永城县及民权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可为土地质量生态管理和土地合理规划、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生态系统评价是生态文明背景下"双评价"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生态敏感脆弱性评价来确定并持续发展中重点保护的地区.文章以淄博市"双评价"为例,识别评估区域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和关键生态问题,进而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推进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5.
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构成了城市的"三生空间",其优化与协调发展对于宜居城市建设尤为重要。文章首先从城乡规划学角度出发,基于北方平原地区"三生空间"的特点,提出"三生空间"优化的目标;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景观格局分析和空间分析等理论方法,构建"三生空间"评价体系;最后以北方平原地区的深泽县县城为例,探索"三生空间"评价及优化策略,希望能够丰富城市"三生空间"评价及空间优化的研究理论,同时为类似区域的"三生空间"评价及路径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郑甲苏 《居业》2021,(4):40-41
国土空间生态的保护对于充足的环境服务至关重要.矛盾的是,用于保护的财政资源通常是稀缺的,而生态系统的恢复活动又异常昂贵.因此,在实施生态系统修复实践时,精心细致的编制方法对于优化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至关重要.生态恢复在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土空间生态承载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广阔的潜力,尤其是最有效地利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计划来改变土地的使用方式.  相似文献   

17.
将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对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以郑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9年和2019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使用CA-Markov模型预测了4类发展情景下郑州市2029年的土地利用情况,通过构建耦合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体系,对4类发展情景下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作健康评价,以此讨论最优土地利用策略。结果显示,生态城市建设情景下的城市健康值较2019年增加了19.01%,增幅最大;快速发展情景下的城市健康值则降低了17.03%,降幅最大。此外,城市核心性斑块的数量和面积对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了显著影响。为实现最大化的林地扩张收益和有效提升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可采用在高增量生态廊道和潜在生态廊道处增加林地建设的土地利用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22)
关于自然资源价值核算的研究既是热点也是难点,无论是SEEA还是中国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生态价值如何计量。文章选取森林资源作为自然资源资产的代表,以四川省为研究区域,探讨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根据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相关文献研究结果,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中的评估模型,计量了四川省2018年农村集体森林资产的生态价值。结果表明,四川省2018年农村集体森林资产总经济价值为93 300.11亿元,相当于2018年四川省生产总值的229.36%,单位面积价值为1 919.76万元/km~2。在核算的6类生态功能中,涵养水源功能的价值占比最大,为43.69%。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乡村规划中对于"三生空间"协调问题的讨论集中在宏观与中观层面,而对于微观"乡村社区"中的这一问题及相关规划方法的研究则很少见.研究基于发达国家的规划和管理经验,分析了乡村社区规划中的"三生空间"协调的目标,并梳理了面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具体规划方针与措施.研究意在为乡村社区规划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法参考,让三生协调的发展思想在微观尺度的乡村规划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生态空间规划提供了顶层保障,也为生态空间建设带来新要求与新变革。上海市生态空间规划经历了基本生态网络构建、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目标、专项规划顶层建设指引的发展历程,逐渐明确了生态空间布局结构与保护建设思路。生态空间在下一步建设中,重点关注实施传导体系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新背景下,生态空间规划通过三个方面建立规划传导路径:以指标约束为主线纵向传导生态空间保护要求;通过单元规划、详细规划构建横向衔接机制;建立动态行动规划机制有序实施保护建设任务。依托空间信息平台、信息化技术、法规政策支撑,建立完善规划传导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