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水中砷混凝去除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Fe(OH)3和Al(OH)3混凝吸附法去除水中As(V)的研究。试验考察了pH、As(V)的浓度对吸附量(Г)的影响以及它们吸附As(V)前后表面ξ-电位的变化。结果表明:两者吸附皆符合Langmuir吸附式,Fe(OH)3的Γmax随pH升高而减少,Al(OH)3的Γmax出现在pH6.0左右。并对吸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纳滤膜去除水中砷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配置含砷水在室温进行纳滤膜过滤,把膜出水和浓缩水同时回流到原水箱循环,水中砷浓度通过硼氢化钾还原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探讨了砷的形态、膜进水砷浓度、水中有机物浓度、无机物浓度、水的pH值等对除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纳滤膜对五价砷(As(Ⅴ))的去除率很高,一般大于90%,且明显大于对三价砷(As(Ⅲ))的去除.随着进膜水As(Ⅲ)浓度的升高,纳滤膜对其去除率下降.水的PH值影响纳滤膜对砷的去除,pH值越高,纳滤膜对砷的去除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水中砷混凝去除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Fe(OH)3和Al(OH)3混凝吸附法去除水中As(V)的研究。试验考察了pH、As(V)的浓度对吸附量(Γ)的影响以及它们吸附As(V)前后表面ζ-电位的变化。结果表明:两者吸附皆符合Langmuir吸附式,Fe(OH)3的max随pH升高而减少,Al(OH)3的Γmax出现在pH6.0左右。并对吸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纳米ZrO2,并用透射电镜及比表面积分析仪测定了产品的平均粒径和比表面积.研究了纳米ZrO2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及洗脱条件.在pH值1~10范围内,纳米ZrO2对As(Ⅲ)及As(Ⅴ)的吸附率均大于98%,吸附容量分别为1.4mg/g As(Ⅲ)和1.1 mg/g As(Ⅴ),富集倍数均为100倍,采用0.5 mol/L NaOH可完全洗脱纳米ZrO2所吸附的砷.考察了共存离子对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ZrO2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此研究对于含砷废水的处理、痕量砷的分离富集以及砷的形态分析,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初始砷浓度和pH值对氢氧化铝吸附砷(Ⅴ)的影响.结果表明,氢氧化铝对砷的吸附与pH值有关:在弱酸性到弱碱性条件下,氢氧化铝吸附砷的能力最强.在低初砷浓度(0.000 01~0.001 mol/L)和相同pH值条件下,吸附效率随砷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当pH=3、7和12时,吸附等温线都可以用Freundlich公式来进行拟合,相关系数R2>0.99.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磷钼酸铵 共沉淀 分离 氢化 物发 生 原子 吸收( H G- A A S) 测 定水 中痕 量 As( I I I)/ As( V) 的条件.通过控 制沉淀剂用量 、氢化物发 生酸 度和 K B H4 用量 等条 件,成 功地 测定 了天 然水 中痕 量 As( I I I) 和 As( V) 回收率96 % ~110 % ,变 异系数1 .8 % ~5 .0 % ,检出限(3σ) 0 .05 μg· L- 1 .  相似文献   

8.
针对重金属污染这一课题,文中采用溶胶-凝胶法、浸渍镀膜法在赤泥基多孔陶瓷滤球上涂覆Eu-Ce共掺杂纳米TiO2膜,利用多孔陶瓷的吸附作用及稀土共掺杂TiO2膜的光催化剂强还原作用去除电镀废水中的As(Ⅴ)离子。研究了浸渍时间、涂覆次数、涂覆方式及膜热处理制度对膜与赤泥基多孔陶瓷滤球结合性及光催化性的影响,进行了涂覆Eu-Ce共掺杂纳米TiO2膜的赤泥基多孔陶瓷滤球对As(Ⅴ)离子去除试验。结果表明,浸渍10min、涂覆2次、550℃热处理的赤泥基环境修复滤球材料对As(Ⅴ)离子去除率可达95.96%。通过SEM、TG-DTA、UV-Vis吸收光谱等现代测试技术对样品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赤泥基多孔陶瓷滤球上涂覆Eu-Ce共掺杂纳米TiO2膜的赤泥基环境修复材料的成膜机理和去除重金属As(Ⅴ)离子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
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纳米MoS_2,对水中Cu(Ⅱ)有较好的吸附去除效果。Cu(Ⅱ)的最大吸附去除量221.3 mg·g~(-1)。采用表面络合模型(SCFM)描述Cu(Ⅱ)在MoS_2吸附剂表面上的吸附机制。实验表明:MoS_2对Cu(Ⅱ)的吸附过程包括物理和化学两种吸附作用,化学吸附是主要的吸附作用,决定了Cu(Ⅱ)的吸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0.
合成氧化铁、氧化锰及其复合物,采用SEM研究其结构特征.以氧化铁、氧化锰及其复合物为吸附剂研究投量、pH值、时间等因素对吸附As(Ⅴ)的影响,并讨论As(Ⅴ)的饱和吸附量及等温吸附实验.吸附过程中,增加矿物投量可以明显提高砷的吸附率,但单位吸附量却随投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吸附量随p H值的增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吸附速率在反应前40 min较高,逐渐降低后在100 min左右达到平衡,动力学曲线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吸附过程,由Langmuir方程计算出氧化铁、氧化锰及其复合物(Ⅰ、Ⅱ)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62.5、44.6、103.1和114.9 mg/g.  相似文献   

11.
以固体废弃物钢渣为原始材料,通过微生物浸泡侵蚀进行改性,对其除砷(Ⅲ)影响因素、吸附等温线及动力学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改性钢渣在pH=7时对砷(Ⅲ)吸附效果最佳,且在一定范围内吸附量与温度成正比例关系,同时吸附量随着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改性后的钢渣对砷(Ⅲ)的静态吸附效果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R2=0.981 8),最大拟合吸附量为2 500μg/g。动力学模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拟合方程(R2=0.999 8),并对材料进行XRF(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探索其除砷机理。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利用Fe(Ⅱ)盐氧化絮凝对As(Ⅲ)和As(Ⅴ)的去除效果,采用FeSO_4·7H_2O作为氧化絮凝剂,探究不同初始Fe(Ⅱ)浓度和pH对As(Ⅲ)和As(Ⅴ)去除效果的影响,并通过TEM分析不同pH下最终生成的铁(羟基)氧化物.结果表明:随着Fe(Ⅱ)加入量的提高,As(Ⅴ)的去除率升高,As(Ⅲ)的去除率先降低后升高;随着溶液初始pH的升高,As(Ⅴ)和As(Ⅲ)的去除率均先升高后降低;在初始As/Fe摩尔比为0.5、As(Ⅴ)和As(Ⅲ)的初始浓度均为0.5 mmol/L条件下,在pH为9.0时,溶液中同时形成水铁矿和砷酸铁,通过吸附和共沉淀作用去除As(Ⅴ),反应0.5 h后去除率为63.7%;在pH为11.0时,溶液中形成砷酸铁,通过共沉淀和吸附作用去除As(Ⅲ),反应0.5 h后去除率为75.7%.  相似文献   

13.
研究活性水合氧化铁对砷(Ⅴ)的吸附行为,讨论不同砷铁比、反应时间、温度、pH值、干扰离子、老化时间等对砷(Ⅴ)吸附的影响,分析其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及其对砷(Ⅴ)的吸附动力学,确定活性水合氧化铁处理含砷(Ⅴ)废水的最佳实验条件.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能较好地描述吸附平衡,其吸附动力学符合Lagergen二级方程.干扰离子F-和Cl-离子对砷(Ⅴ)的去除几乎没有影响,而SiO2-3、SO2-4、PO3-4-等离子的存在则抑制砷(Ⅴ)的去除.  相似文献   

14.
水体砷污染已受国际社会高度重视,铁氧化物能通过共沉淀和吸附的方式除砷,已成为理想的除砷吸附剂之一。生物矿化被认为是形成次生矿物和同时去除重(类)金属元素的一种有效手段,以铁氧化菌氧化亚铁离子形成的铁氧化物来去除水体中的砷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对铁氧化菌的分类、铁氧化机理和产物、耐砷机理以及生物修复砷污染水体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铁氧化菌应用于去除水中的砷提供参考。铁氧化菌除耐砷性能外,对其他多种重金属元素的耐受能力及相关耐性机理、多种铁氧化菌组成的复合菌群对水体砷污染修复以及高效基因工程重组铁氧化菌培育将成为未来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随着铬工业化利用的发展,铬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基于金属网易分离的优势,采用化学沉积法制备Al/Cu双金属网材料,实现对Cr(Ⅵ)的快速去除,并通过静态试验系统优化了反应温度、溶液pH值、Al/Cu双金属网投加量等条件.对Al/Cu双金属网材料进行表征,发现Cu涂覆呈现疏松的珊瑚状颗粒原位生长在铝网表面;Cr(Ⅵ)去除的静...  相似文献   

16.
轻烃芳构化的系统研究(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00 mL固定床等温反应器,经过对反应器器壁散热和保温材料温升吸热的校正,用手控热补偿的方式消除其影响以实现绝热操作、模拟绝热反应器。并用该反应器以混合碳四为原料经改性ZnNi/HZSM-5催化进行绝热芳构化,考察了原料预热温度及空速对绝热温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绝热操作下该反应器基本能达到绝热要求;在芳构化中绝热温升随预热温度的提高及空速的增大而增加,其中空速的影响更显著。校正后的反应器可分别进行等温操作、绝热操作以及等温和绝热的混合操作,拓宽了仪器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本课题系列的一部分 .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 X上非对称双枝模糊集S 和它的两类重要的双枝模糊集 :下 -非对称双枝模糊集S∧ ,上 -非对称双枝模糊集S∨ ;给出 S∧ ,S∨ 的基本理论 :提出非对称双枝模糊 -普通并分解定理 ;非对称双枝模糊 -普通交分解定理 ;非对称模糊截域定理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人工配制的含有As(Ⅲ)30~200μg/L,Fe2+0.5~1.50mg/L,Mn2+0.6~2.0mg/L的原水,通过已经培养成熟的生物除铁除锰滤柱进行过滤实验,分别考察了3、4、5m/h滤速条件下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原水中砷质量浓度低于200μg/L的情况下,生物除铁除锰滤池的铁锰去除能力基本不受砷的影响,并且砷的去除效果明显,去除率在95%以上.经过滤柱分层取水实验,发现砷的去除集中在0~660mm的滤层厚度.在反冲洗后,短时期内砷和铁有超标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将废弃松树叶用于水中Cr(Ⅵ)的吸附去除。研究发现松树叶可有效去除Cr(Ⅵ),反应3h后可达到吸附平衡,其最大平衡吸附量为45.73mg·g~(-1)。Cr(Ⅵ)在松树叶表面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和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其吸附过程包括表面扩散、颗粒内部扩散和吸附平衡扩散3个阶段。该吸附为吸热反应,吸附活化能为54.68kJ·mol~(-1)。研究表明将松树叶进行资源化利用,作为绿色吸附剂吸附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采用终端超滤工艺及膜静态吸附试验,对可溶性有机物(DOM)在超滤去除饮用水中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研究主要考察了腐殖酸作为DOM的替代物对超滤去除BPA的效果及膜吸附BPA的性能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殖酸对超滤去除饮用水中双酚A没有显著影响.不同腐殖酸浓度下,初始浓度为400μg/L的BPA溶液的超滤去除率和吸附率分别为96%和68%左右.试验证实,在试验周期内吸附是大孔径超滤膜去除小分子BPA的主要作用.BPA在超滤膜面的静态吸附较好的遵循了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水中BPA处于较高浓度水平时,高浓度的腐殖酸使得膜对BPA的静态吸附性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