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中国漆树资源研究及精细化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国是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a Stokes.)的原产地。早在7000多年前,中国先民就已经利用从漆树皮层采割的生漆髹涂器具,装饰工艺品,形成了东方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漆树在中国的水平分布范围,约相当于北纬25~41°46,东经约在95°30′~125°25′之间,东西约1500km,南北约900km,包括了中国24个省(市)、区,500多个县;漆树在中国山地的垂直分布幅度,一般分布在海拔100~3000m之间,以400~2000m分布最多;秦巴山地、鄂西高原和大娄山、乌蒙山一带,环绕四川盆地东侧是其分布中心,群集度和常见度高,约相当于北纬26°34′~34°29′,东经103°53′~112°10′之间,在这个区域以外,向东、向西、向南、向北漆树分布逐渐减少。漆树最适栽培区的年均温在14℃左右,≥10℃积温在4000℃以上,1月份均温在2℃以上,年降水量在700mm以上。年雨量少于550mm的地区,或年平均气温超过20℃以上的地区,很少有漆树的自然分布。漆树雌雄异株,变异类型品种多,在中国有100多个品种,其中有46个优良品种、14个特优品种,主要通过无性系扩繁技术繁育,每年的7~10月份是中国生漆的采割季节。漆树乳汁道来源于原形成层细胞发育,裂生起源,遍布漆树体的各类器官内,其中多数存在于微管系统的韧皮部中,并以茎干的次生韧皮部为最多,是生漆分泌和贮藏的场所。生漆成分在细胞中的合成作用主要在质体和内质网中进行,细胞核、线粒体、高尔基体以及细胞质基质或多或少参与了生漆的合成或细胞内运输。生漆中的各种成分及含量随气象因子、漆树品种、生长环境、割漆时间和采割技术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生漆除了直接用于器具的髹涂、防护、保护外,其漆酚、漆酶、漆多糖、糖蛋白等均可以进行精细化应用,开发功能高分子材料、生物活性成分和生物质能产品,应用前景宽阔。 相似文献
2.
<正> 漆毒,在人类生活中发现由来已久,但从未能有确切的结论。可是它还是生漆使用过程中的“拦路虎”。较为合理的研究方法,是从免疫角度来考虑。所谓免疫反应,就是:机体对异物(如异蛋白)受刺激后产生的一种生理性保护措施,这种反应是由淋巴网状内皮系统(免疫系统)来完成的。这种系统具有特异性、记忆力,它能够“识别” 相似文献
3.
4.
漆酚类化合物主要有 1 5一碳邻苯二酚结构漆酚、虫漆酚、锡蔡酚、单元酚结构漆酚 (腰果酚、银杏酚、新漆酚 )、强心酚 (腰果二酚、银杏二酚 )等类型。本文主要介绍这些化合物的结构、性质、来源、生物学功能 ,并对漆酚类化合物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正> 我国拥有博大的生漆资源,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同时,生漆也是我国传统著名特产,在国际上享有经久未衰的盛誉。迄今为止,生漆还主要作为一种天然优质涂料而用于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诸多方面。然而,生漆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可应用于许多领域,比 相似文献
6.
7.
本文提出了漆树栽培系统工程的概念 ,论述了实施这一系统工程的必要性、构想及措施 ,对于用现代技术改造、装备古老落后生漆产业 ,实现我国生漆生产真正意义上的腾飞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中国生漆》2016,(2):45-52
为了探索不同区域与海拔漆树种源遗传多样性及相关性,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源于陕西、四川、重庆、湖北四省市的70个不同种源漆树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64对Pst I+3/Mse I+3引物组合中,筛选出8对引物,用于扩增基因组DNA,共获得27831条清晰可见的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有26545条,多态性检出率95.38%。所有样本的的遗传距离在0.191~0.995之间,相似性为0.741~0.917。海拔不同的11个样本的遗传距离为0.219~0.468,相似性为0.828~0.915。UPGMA聚类结果显示漆树种群与海拔标高的相关性不明显,但是与区域联系紧密。同一区域的漆树种群在分子水平上较相似,趋向于聚为一簇,邻近区域的种群也有较大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漆树的毛被与漆树的分类和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漆树的毛被特征对漆树的分类和演化进行了探讨。结果将漆树分为二大类和三类型,即,毛漆树类:密被毛类型,微柔毛类型和先毛后秃类型;光漆树类。最后对漆树的演化途径和品种的概念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14.
15.
以中国野漆树、昭和福野漆树、伊吉野漆树等3种野漆树种籽为试材对象,利用索氏提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了野漆树的含油率和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1)3种野漆树的含油率分别为12.37%,、6.46%、11.22%,差异极显著;(2)3种野漆树种籽油中脂肪酸成分至少有26种,其中亚油酸、油酸(E)、油酸(Z)、亚麻酸、棕榈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等7种脂肪酸的含量总和分别占测定到总脂肪酸含量的97.35%、97.92%、98.16%;(3)3种野漆树种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差别较大,为73.08%~84.46%之间,最高差值达11.38%;(4)昭和和伊吉两个日本品种的野漆树与中国野漆树在12-羟基-油酸、环丙烯丁酸、亚麻酸(异构)、蓖麻醇酸(蓖麻油酸)、二十二烷酸、二十三烷酸、二十四烷酸、9-十八碳烯酸十四酯、月桂酸等9种脂肪酸中存在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Characterization of 42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rom Poison Ivy,Toxicodendron radicans (Anacardiaceae)
Tsai-Wen Hsu Huei-Chuan Shih Chia-Chi Kuo Tzen-Yuh Chiang Yu-Chung Chi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13,14(10):20414-20426
Poison ivy, Toxicodendron radicans, and poison oaks, T. diversilobum and T. pubescens, are perennial woody species of the Anacardiaceae and are poisonous, containing strong allergens named urushiols that cause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Poison ivy is a species distributed from North America to East Asia, while T. diversilobum and T. pubescens are distributed in western and eastern North America, respectively. Phylogreograph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se species remain unclear. Here, we developed microsatellite markers, via constructing a magnetic enriched microsatellite library, from poison ivy. We designed 51 primer pairs, 42 of which successfully yielded products that were subsequently tested for polymorphism in poison oak, and three subspecies of poison ivy. Among the 42 loci, 38 are polymorphic, while 4 are monomorphic. The number of alleles and the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ranged from 1 to 12 and from 0.10 to 0.87, respectively, in poison ivy, while varied from 2 to 8 and, from 0.26 to 0.83, respectively in poison oak. 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distinct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poison ivy and poison oak, whereas slight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was detected among three subspecies of poison ivy. These highly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fingerprints enable biologists to explore the population genetics, phylogeography, and speciation in Toxicodendron.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