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葡萄中的挥发性物质是构成葡萄和葡萄酒品质的主要成分,其中香气成分种类、含量、组合比例、感觉阈值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葡萄酒的风味品质优劣和典型性强弱。葡萄酒中的香气形成机制多种多样,主要来源于葡萄果实、葡萄酒发酵和陈酿过程,其中直接源于葡萄果实的香气物质称为品种香气,决定了葡萄酒的品种典型性和产地风格。本文详细阐述了酿酒葡萄果实中主要的几类呈香物质的组成及其研究状况,以期为葡萄酒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酿酒工艺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采用首次在广西亚热带地区栽培的赤霞珠冬季果为原料,采用传统干红酿造工艺进行赤霞珠单品种酿造试验,研究果实的采收时间、成熟度、果实品质以及葡萄酒的理化指标等内容.研究结果表明,桂南地区栽培的赤霞珠冬季果具有良好的酿酒特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酿酒葡萄爱格丽(Ecolly)、媚丽(Meili)在山西省夏县的栽培表现,选择霞多丽(Chardonnay)为对照品种,通过田间调查确定了3个品种在夏县地区的物候期,在果实转色后进行成熟度监控,采收后酿造单品种葡萄酒并测定果实和葡萄酒的基本理化指标和酚类物质含量,并在休眠期采集一年生枝测定其抗寒性。结果表明,爱格丽和媚丽萌芽晚于霞多丽3~5 d,休眠期间二者的枝条抗寒性均强于对照品种霞多丽,可以实现免埋栽培。对葡萄和葡萄酒品质的分析表明,爱格丽、媚丽的各项指标均符合酿造优质葡萄酒的标准,且成熟较早,在实际生产上要把握好采收时机;霞多丽果实的酚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品种(P<0.05),但小容器酿造葡萄酒的酚类物质含量大多以媚丽为最高。爱格丽、媚丽在山西夏县栽培适应性较强,抗寒性强,果实及酿造葡萄酒品质优良,可以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4.
生物胺对葡萄酒品质及安全性有不良作用,其含量由葡萄果实及酿造过程决定,其中疏穗处理等栽培措施对果实中生物胺含量及种类有重要影响。本试验分析3种疏穗方式对葡萄果实及葡萄酒中生物胺含量的影响,监控葡萄酒发酵过程中生物胺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1.0穗/新梢疏穗处理的葡萄果实品质良好,所得葡萄酒中生物胺含量少,适合葡萄生长及后续酿酒。同时发酵可减弱疏穗处理对葡萄酒中生物胺含量的影响。此外,监控发酵过程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国内外酿酒工艺对葡萄酒重金属元素、稀土元素及所含全部矿质元素含量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显示,葡萄酒酿造过程中通常存在重金属、稀土元素及多种矿质元素污染的情况,污染程度及元素种类因酿酒工艺、设备及澄清剂等助剂使用的差别而有所不同。目前我国涉及该领域的研究报道较少,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最终葡萄酒产品中多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尤其与葡萄酒稳定性密切相关的Cu、Zn等元素的含量比国外同年份同品种葡萄酒产品高2~3倍左右,说明在酿造工艺过程中未对这些元素实施有效的监控。希望今后通过大量的相关研究,找到具有共性的矿质元素污染环节,并在酿酒实践中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不断提升我国葡萄酒产品的内在品质与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葡萄酒的感官品质取决于葡萄品种、酵母菌种、酿酒单宁、橡木制品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酿造工艺以及陈酿老熟阶段的生物化学变化。本文主要研究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如何选择酵母菌种以及如何进行酒精发酵的科学管理,以帮助酿酒师酿造出消费者青睐的高品质葡萄酒。  相似文献   

7.
葡萄酒的感官品质取决于葡萄品种、酵母菌种、酿酒单宁、橡木制品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酿造工艺以及陈酿老熟阶段的生物化学变化.本文主要研究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如何选择酵母菌种以及如何进行酒精发酵的科学管理,以帮助酿酒师酿造出消费者青睐的高品质葡萄酒[1].  相似文献   

8.
生物胺在葡萄酒等发酵食品中普遍存在,含量过高时对葡萄酒品质及安全性有不良作用。酒中生物胺的种类及含量取决于酿酒葡萄和酿酒工艺,综述了抽汁处理、浸渍处理、酒帽管理、酵母及乳酸菌等酿酒工艺对葡萄酒中生物胺的影响,对实际生产中葡萄酒的优质安全酿造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葡萄酒香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香气是评判葡萄酒品质的一个重要感官指标,葡萄酒中香气物质主要受葡萄品种、生态条件、果实成熟质量及酿造工艺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对葡萄酒的风格和典型性起决定作用。阐述了葡萄酒中各类香气物质及影响其形成和组成的各种因素,以期为葡萄酒生产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选用陕西地区的鲜食葡萄品种户太八号、夏黑和酿酒品种爱格丽、嘉年华、玫瑰香为原料,酿制小容器起泡葡萄酒,并对不同品种葡萄酿造的起泡葡萄酒进行酚类物质、香气物质及感官指标进行定量描述分析(QDA)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葡萄果实及起泡葡萄酒总酚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鲜食葡萄品种的总酚含量高于酿酒葡萄品种,夏黑葡萄果实中的总酚含量最高,为(97.95±2.93) mg/g,5种起泡葡萄酒的基本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其中酿酒品种中嘉年华及鲜食品种里户太八号起泡葡萄酒的酚类物质含量较高;5种起泡葡萄酒共检测出香气物质50种,其中玫瑰香起泡葡萄酒香气物质种类最多(33种);QDA分析结果表明,爱格丽及夏黑起泡葡萄酒感官品质较佳,分别得分75.99分和81.80分。  相似文献   

11.
The main source of ochratoxin A (OTA) in the wine food chain is the infection of grapes by "black aspergilli" in the field. OTA-producing black aspergilli include principally Aspergillus carbonarius, followed by A. niger and possibly A. tubingensis. They are opportunistic fungi that develop particularly on damaged berries at ripening, although they may occur and form OTA on grapes from veraison to harvest. Climatic conditions (high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favouring OTA accumulation in grape berries. The severity of aspergillus rot is influenced by excessive irrigation and rainfall prior to harvest, which causes berry splitting. In addition, berry wounds caused by insect attack provide preferential entries for black aspergilli. High OTA levels occur in grapes severely damaged by the grape moth, Lobesia botrana, particularly in Mediterranean areas. Some grape varieties display greater susceptibility to aspergillus rot due to intrinsic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bunch conformation (i.e. compact>sparse). Control measures for toxigenic mycoflora in the vineyards must consider these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Proper fungicidal and insecticidal treatments can reduce OTA contamination. Nevertheless, knowledge about the fate of OTA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wine and winery by-products is important to manage OTA risk in contaminated stock. In our wine-making experiments, only 4% of the OTA present in grapes remained in the wine--the majority is retained in pressed grape pomaces. OTA concentration remained unchanged in wine after a 1-year aging as well as in all liquid fractions collected during vinification (i.e. must, free run wine, and wine after first and second decantation). Activated carbon can reduce OTA levels in wine but negatively affects wine quality.  相似文献   

12.
张燕  朱济义 《酿酒科技》2011,(9):132-134
从发展速度、质量等角度分析了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从葡萄原料质量、产品质量、标签规范方面提出了我国葡萄酒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加强落实企业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加强葡萄原料基地建设,提高葡萄品质等方面给出了加强葡萄酒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通过疏穗处理设置不同产量(450 kg/667 m2、720 kg/667 m2和990 kg/667 m2),探究不同产量对山西乡宁地区赤霞珠葡萄果实及葡萄酒品质的影响,以期在保产的基础上通过限产为山西乡宁地区生产优质酿酒葡萄原料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赤霞珠葡萄在产量为720 kg/667 m2、果穗数为16穗/株时,成熟葡萄果实中总酚、单宁含量及葡萄酒中酚类物质含量与其他两种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葡萄果实成熟度最好(成熟系数31.45),成熟葡萄果实中总糖含量最高(211.00 g/L),总酸含量最低(6.72 g/L),总花色苷含量最高(33.33 mg/L),酿造的干红葡萄酒基本理化指标符合GB 15037—2006《葡萄酒》要求,感官评分最高(80.8分),说明该产量下赤霞珠葡萄品质和酿酒品质最优。表明通过疏穗适度控制产量有利于提高山西乡宁地区的赤霞珠葡萄品质和葡萄酒质量。  相似文献   

14.
以巨峰葡萄冬果为原料,对其进行酿酒实验及中试,研究其酿造工艺,并对葡萄酒品质进行分析,利用GC—MS分析了香气物质。结果表明,巨峰冬果品质优良,平均可溶性固形物达到18%以上,酸度6~8g/L,其葡萄酒香气成分主要为正戊醇、辛酸乙酯、乙酸乙酯,表现为花香和果香,具有较好的酿酒特性。  相似文献   

15.
葡萄汁过量氧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汁过量氧化是白葡萄酒酿造中的一项新技术,并逐渐引起了酿酒师的广泛重视。探讨了葡萄酒中类黄酮及其褐变机理;论述了过量氧化在实际应用中所涉及的工艺措施,如氧气供给数量、供给方式、分析控制以及SO2的添加等;讨论了过量氧化对葡萄酒微生物及其品质,如风味、色度及其香气等方面的影响;同时阐述了过量氧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张锋 《中国酿造》2020,39(4):216
新疆拥有适宜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酿酒文化,自古就成为我国重要的酿酒葡萄和葡萄酒产地。新疆葡萄酒产业发展拥有适宜的自然环境、丰富的适种葡萄品种、深厚的文化资源、产业集中度高、酿造设备工艺水平高等优势,同时存在葡萄种植基地建设滞后、葡萄酒企业与种植户利益关系不合理、缺乏产业发展统一规划、营销能力较差等劣势。鉴于此,该文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原料基地建设,优化企业与农户利益连接机制,制定新疆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和构建差异化营销渠道等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贵腐酒、冰酒、稻草酒等通常采用干化葡萄原料进行酿造,适当的干化处理可显著改善或提高酿酒葡萄品质,这是酿造高品质葡萄酒有效的技术途径之一。该文对葡萄干化的常见方式、优缺点进行总结,从葡萄形态和物理特性、表皮和葡萄醪颜色、糖类和有机酸、花色苷和非花色苷多酚以及挥发性成分等方面分别综述干化对酿酒葡萄原料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干化葡萄酒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葡萄与葡萄酒的加工过程中,多酚氧化酶可以引起葡萄汁和葡萄酒的氧化,尤其是白葡萄酒,严重影响了葡萄酒的品质。本文总结了葡萄中多酚氧化酶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葡萄中的分布情况,并且揭示了在葡萄酒酿造工艺中其引起氧化褐变的机制,同时介绍了影响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因素和多酚氧化酶抑制剂应用等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控制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多酚氧化酶引起的氧化褐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云南高原冰葡萄酒生产可行性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多因素综合分析表明,位于青藏高原南延,云南省德钦县境内的布村及其周围的小范围区域具有适合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等栽培和获得优质葡萄果实的物候条件,并具备冰葡萄酒原料生产所需的相应环境、地理因素。5年多的葡萄种植试验和酿酒工艺技术探索,已成功酿制成了首批品质优良,并独具特色的冰红葡萄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