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翅片管式换热器换热与压降特性的实验研究进展--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概述目前国内外空调制冷行业中普遍采用的几种不同翅片类型(平直翅片、波纹形、条缝形翅片、百叶窗形翅片)的换热特性和压降特性的实验研究进展,通过对这几种翅片类型换热及压降特性的介绍和分析,提出了趣片管式换热器研究中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光滑波纹翅片管换热器进行了空气侧换热及阻力性能的实验研究,分别以Colburn换热因子和Fanning摩擦因子表征空气侧换热及阻力特性,对比分析了翅片形式对光滑波纹翅片类型的空气侧性能影响,发现当雷诺数大于5 500时,两种换热器换热因子j相差6. 4%以上,摩擦因子f相差7. 8%;同时,验证了3种不同类型的换热实验关联式对光滑波纹翅片类型的预测情况,结果表明现有关联式预测偏差较大;运用多元线形回归方法拟合得到新的换热及阻力实验关联式,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 59%和6. 75%,误差分布均匀,预测精度明显高于现有关联式。  相似文献   

3.
波纹式翅片具有良好的传热和阻力性能,应用于中央空调两器和末端设备中。以正弦波纹翅片换热器作为中央空调表面式冷却器进行了多种干、湿工况条件下的传热和阻力特性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处理,得出了正弦波纹翅片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关联式以及阻力特性的经验公式。实验结果对于中央空调两器和末端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汽车空调层叠式蒸发器热力性能计算机辅助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结合国外对层叠式蒸发器的研究经验,通过对层叠式蒸发器的仿真计算,对换热器翅片结构及其安排,管路流程安排等改变后对系统性能影响程度做了分析研究,利用数值计算对层叠式蒸发器U形流道中间隔板深度对部件性能的影响做了理论分析。为层叠式蒸发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了辅助手段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百叶窗翅片的传热与阻力性能试验关联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风洞试验台上对20种不同结构参数的扁管百叶窗翅片进行了传热和流动阻力性能试验,分析比较了翅片间距和翅片高度对其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和空气阻力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对20种不同结构参数百叶窗翅片的336个试验数据点进行多元回归和F显著性检验,获得了j因子和f因子的经验关联式。在ReLp=200~3000范围内,j和f因子经验关联式拟合的最大误差范围分别为±10%和±12%,绝对平均偏差分别为4.1%和5.6%。  相似文献   

6.
对13个微通道冷凝器空气侧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分析空气侧换热系数和压降与迎面空气流速、翅片片距、百叶窗翅片开窗数、扁管宽度及扁管高度之间的关系,并将实验值与3个不同的百叶窗翅片换热及压降关联式的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翅片片距和扁管宽度对空气侧性能影响较大,3个关联式中Kim—Bullard关联式预测偏差相对最小,换热系数的预测偏差在0~-30%以内,摩擦系数的偏差在±20%偏差范围内。最后基于已有实验数据,对KimBullard关联式进行重新拟合。  相似文献   

7.
针对汽车热泵空调中最常用的传统对称式百叶窗翅片换热器存在的换热不均匀、风阻较高问题,本文提出6种非对称式百叶窗翅片结构。采用STAR-CCM+软件对非对称式百叶窗翅片结构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应的4种工况下的换热器内部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变化特性,并计算得出各个翅片的传热因子j和阻力因子f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新型非对称式百叶窗翅片B3组的换热量稍有下降,但对风阻的降低效果显著,在气流进口速度为4.5 m/s时,阻力因子f减小31.9%,且整个翅片的换热更加均匀,在整个翅片上不存在换热明显集中的部位。对新型翅片进行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的误差集中在10%以下。  相似文献   

8.
采用CFD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多孔式翅片传热与流阻特性,重点分析了不同孔口因素对多孔式翅片传热与流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孔隙率增加,多孔式翅片流阻增大,但其传热并未明显提升.同一孔隙率下,翅片传热与流阻随孔径减少而提升.开孔方式呈错列布置的流阻与传热性能高于孔口呈并行布置的情况.开孔结构对多孔式翅片传热性能影响较...  相似文献   

9.
十二排圆形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伟民  简弃非 《四川制冷》2014,(3):265-269,280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12排大管圆形翅片表面空气侧流体的流动特性,获得不同雷诺数下圆形翅片的速度分布云图、温度分布云图和流线分布图,并将模拟的结果与实验和实验关联式分别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翅片间距为9.6mm第一排管壁侧和翅片表面的传热系数分别是翅片间距为2.4mm的1.67和0.97倍;前面六排翅片表面和管壁表面的传热系数具有很强的波动,而在第六排后翅片表面和管壁表面的传热系数趋向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概述目前国内、外空调制冷行业中普遍采用的水平微肋管内冷凝换热特性的实验关联式及其影响因素,指出正确地选用实验关联式,为空调制冷行业中冷凝器的优化设计及其制造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介绍AHRI 1230标准中专门针对热回收多联机提出的冷热同步能效(SCHE)的评价方法,并按该方法对机组进行测试,举例说明热回收多联机冷热同步模式下的高能效特点,为我国多联机行业制定热回收多联机性能测试评价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换热器流量分配不均匀性评价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换热器的流量分配不均匀性的评价方法,对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进行流量分配试验,用不同评价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对比6种流量分配不均匀性评价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采用相对标准方差衡量流量分配的不均匀性最为合理。  相似文献   

13.
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印刷质量评价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郭凌华  张美云  王兴 《包装工程》2011,32(5):97-98,107
针对目前热转移印花纸的印刷质量评价没有统一的参数和标准的情况,设计了一组实验,选取进口热转移印花纸,通过数码印刷和热转移得到了印花纸和织物印品。通过对热转移印花纸及织物的印刷实地密度、印刷网点扩大、印刷相对反差的测试分析,提出了热转移印花纸印刷质量评价的主要参数,为热转移印花行业提供质量评价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国家标准中循环加热热泵热水机性能评价方法的研究,结合主流性能评价系统存在的不足,给出提高性能评价系统精度及可行性的思路:一是尽可能的减少热量损失所占机组总加热的比重,二是简化精确计算热量损失方法。PPR管件替换钢制管件可以有效减少评价系统热损,热损修正函数的引入使热损计算更加准确、易行,使得循环加热式热泵热水机组制热量的计算也更加准确,性能系数的得出更加可靠,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热泵热水机行业的性能改善与研发进程,加速热泵热水机替换传统热水器的进程,为国家的低碳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有一定促进。  相似文献   

15.
为了准确评估洛阳市地下水源热泵空调系统节能性及经济性,基于洛阳市典型工程项目的现场调研数据,建立地下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性及经济性评价的数学模型,并依据初投资、运行费用、标准煤耗量等评价指标对传统中央空调系统和地下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能耗及经济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所提出的单位空调面积评价方法是适用于地下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运行能耗和经济性的科学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铝合金高温储热材料及储热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Al-7%Si合金,Al-7%Si-4%Cu合金和Al-33%Cu合金进行了差热扫描分析,设计了高温储热系统,并建立了相应的测试与评价方法。结果表明,3种合金的熔化潜热分别为305.5J/g,245.1J/g和202.7J/g,且Al-Si合金的相变潜热与含铝量成正比关系。该测试与评价方法可对储热材料的储热性能和储热系统的换热效率,热交换动力学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定性分析空调系统热回收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入一个新的热回收评价方法。此方法不仅考虑了空调系统热回收的能量,同时还考虑了系统附件配置的能耗。通过工程实例证明用此方法来评价空调系统采用热回收装置是合理可行的,同时对以后实际工程项目中热回收装置的选用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萘升华传质/传热比拟实验方法,研究了三角翼形涡产生器翼高的变化对扁管板式翅片换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分析了涡产生器式顺排扁管板式翅片管换热器在不同涡产生器翼高时的传热与阻力特性,为换热器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李伟  刘向农  杨磊  仰叶  牛玉龙  吴涛 《制冷学报》2021,42(2):137-144
针对相变蓄热材料实际应用中的周期性释热情况,本文采用响应面法设计实验方案,对一种基于圆环形赤藻糖醇/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的间接式蓄热器进行周期性释热实验。利用蓄热材料的释热量、释热动力、有效能利用率对蓄热单元的释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间歇时间为20 min,材料累计释热时间为40 min,总释热功率、斯蒂芬数、火用效率均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存在极值,其中火用效率极值出现时间相对于总释热功率和斯蒂芬数要滞后22%,综合考量3个评价指标得出运行时间7.7 min为最佳结果。  相似文献   

20.
攻击角对涡产生器式圆管板式翅片强化传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萘升华传质/传热比拟实验方法,研究了翼形涡产生器攻击角的变化对圆管板式翅片换热和阻力的影响,分析了涡产生器式叉排圆管式翅片管换热器在不同翼形涡产生器攻击角下的传热与阻力特性,并应用传热因子对换热器板芯结构做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