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以五水四氯化锡和硝酸镧为原料,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在烧结温度920℃条件下合成了锡酸镧粉体。通过高能球磨法+成型烧结工艺制得Ag-La2Sn2O7电接触复合材料。重点考察了胶凝剂浓度、烧结工艺对La2Sn2O7粉体形貌及物相的影响,并对Ag- La2Sn2O7电接触材料的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碳酸氢铵为胶凝剂,于烧结温度920℃,2h条件下获得具有网孔结构的La2Sn2O7粉体;于成型压力1200MPa,烧结温度900℃,6h条件下制得的Ag-La2Sn2O7电接触材料表现出较佳的电阻率和硬度值。经过热挤压工艺,Ag-La2Sn2O7电接触材料发生了大塑性变形,颗粒在热挤压过程中发生流动变形,形成类纤维状结构的排列分布状态,表现出更低的电阻率。 相似文献
2.
以仲丁醇铝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丙酮-苯胺原位生成水技术,通过乙醇超临界干燥,制备出不同含量(1.5 mol%~12 mol%)La2O3掺杂的氧化铝气凝胶。采用电子扫描电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线衍射仪(XRD)、N2吸附分析仪等仪器表征了La2O3掺杂对氧化铝气凝胶的微结构和耐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a2O3的引入使氧化铝气凝胶的形貌由球状颗粒向大的片状结构转变。适量的La2O3掺杂能提高氧化铝气凝胶的比表面积,9 mol% La2O3掺杂的氧化铝气凝胶比表面积最大。通过La2O3掺杂,能够抑制氧化铝晶粒在高温下的生长和α-Al2O3的相变,提高氧化铝气凝胶的耐温性能。1200℃热处理后,La2O3掺杂的氧化铝气凝胶仍维持在θ-Al2O3,比表面积为86.5 m2/g,高于未掺杂的氧化铝气凝胶(46 m2/g)。 相似文献
3.
以Ag-65SnIn-8熔炼雾化粉体为原料,采用原位氧化工艺制备了Ag-60SnO2In2O3中间体粉体,与雾化纯银粉配比成Ag-92SnO2In2O3材料,通过混粉-等静压-烧结-热压-挤压技术制备Ag-92SnO2In2O3带材,再通过固相复合工艺制备所需要的Ag-92SnO2In2O3/Cu/Fe电接点材料。相对比常规氧化工艺制备的Ag-60SnO2In2O3中间体粉体制备的Ag-92SnO2In2O3/Cu/Fe电接点材料,原位氧化工艺制备的Ag-92SnO2In2O3/Cu/Fe电接点材料电阻率可达2.1μΩ.cm以下,硬度可达85~110HV;产品应用于380V,65A,功率因数0.7的电动机负载电路的热保护器中,电器寿命满足5000次分断要求,替代AgCdO/Cu/Fe电接点材料,实现环保,无镉化切换。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甘氨酸-硝酸盐法(GNP)和溶胶凝胶法分别合成了Sm0.1Nd0.1Ce0.8O1.9(SNDC) 和La2Mo2O9(LAMOX)粉末,并用常压烧结的方法制备了不同比例的SNDC和LAMOX的复合材料,通过XRD和SEM等手段表征了不同复合比例样品的物相和表面形貌并测试了烧结样品的电导率。结果表明,复合样品的电导率在相变点前后随着复合量增加变化趋势相反,其中LAMOX含量为20mol%的样品在550℃时的电导率能达到0.01S/cm,高于同温度下SNDC电导率。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AgSnO2电接触材料为研究对象,借助高速摄像技术并与电接触试验机组成电接触-高速摄像试验体系,观测电触头对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熔桥行为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并进行定量测量研究,同时通过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对熔桥行为后触头表面的微观结构和元素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gSnO2触头熔桥演化行为可分为接触区域熔化、熔桥稳定存在和熔桥失稳及断开三个阶段,熔桥和电弧现象可以同时存在,并且存在一定的协同和竞争关系,AgSnO2触头材料的熔桥尺寸为微米级(0.027-0.295 mm),熔桥直径随电流的增大而增大,熔桥长度随电流的增大而减小,熔桥演化行为过程中熔桥形状依次表现为墩粗型、圆柱型和哑铃型,熔桥行为会改变触头的表面形貌和元素分布。 相似文献
6.
以SnO2、Bi2Sn2O7为增强相粉体,化学银粉为基体相,采用高能球磨辅助常压烧结工艺制备出系列Bi2Sn2O7改性SnO2增强银基复合材料。考察了Bi2Sn2O7含量、球磨时间、烧结制度对Ag/SnO2-Bi2Sn2O7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球磨时间从1h延长至12h,Ag/SnO2-(6 wt.%) Bi2Sn2O7复合粉体从颗粒态向片状结构发生转变,Ag/SnO2-(6 wt.%) Bi2Sn2O7复合材料的电阻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而密度呈不断下降趋势。烧结温度的提升和Bi2Sn2O7掺杂量的增加均有助于降低Ag/SnO2-Bi2Sn2O7复合材料的电阻率,且当Bi2Sn2O7掺杂量为12 wt.%、烧结温度900℃时,样品Ag/ (12 wt.%) Bi2Sn2O7的电阻率达到最佳值2.24 μΩ·cm。循环50次的初期电弧烧蚀试验分析可知,相比于纯Ag/SnO2而言,Bi2Sn2O7改性样品表面的烧损面积并未快速扩展至整个表面,且当Bi2Sn2O7含量为6 wt%时,Ag/SnO2-(6 wt.%) Bi2Sn2O7样品表面的烧损面积最小。而当Bi2Sn2O7含量为12 wt.%时, Ag/ (12 wt.%) Bi2Sn2O7表面烧蚀区出现了飞溅现象,这可能归因于其较低的表面硬度(82.38HV0.3)。 相似文献
7.
采用搅拌摩擦加工方法在Al基体中添加不同La2O3含量的混合粉末(Ni+La2O3),制备 (Ni+La2O3)/Al复合材料。采用SEM、EDS、 EPMA及XRD对复合区微观结构及相组成进行分析,采用室温拉伸试验对 (Ni+La2O3)/Al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随着La2O3含量的增加,(Ni+La2O3)/Al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先变好后变差。当La2O3添加量达到5%时,复合材料中Al3Ni增强颗粒分布均匀、颗粒数量最多,块状的Ni粉团聚减少,其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215MPa,相比Ni/Al复合材料(抗拉强度176MPa),其抗拉强度提高了22%;当La2O3的添加量为7%时,复合材料中Al3Ni增强颗粒含量减少,块状Ni粉团聚重新出现,抗拉强度下降至201MPa。 相似文献
8.
采用机械合金化技术将不同用量的CuO或Fe_2O_3粉掺入银和SnO_2粉中制备Ag/SnO_2(x)-MeO(y)复合粉体,并辅以热压成型工艺制得Ag/SnO_2(x)-MeO(y)电接触材料。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电阻测试仪、硬度计及拉伸试验机等测试仪器对材料的组织结构、物理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掺杂剂用量的增加,Ag/SnO_2(x)-MeO(y)材料的密度逐渐降低,且CuO较Fe_2O_3更利于提高材料的导电性。2种掺杂剂均能显著改善Ag/SnO_2(x)-MeO(y)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Ag/SnO_2(11.2%)-CuO(0.8%)(也即CuO用量为0.8%)材料的电阻率达到最低值2.35μΩ·cm,延伸率约为9.1%,比Ag/SnO_2材料的延伸率提高近93.6%,综合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Cr3+掺杂的LiNi0.5Mn1.5O4正极材料,研究了掺杂量对材料物理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利用XRD、SEM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样品具有棱边清晰的尖晶石形貌。讨论了不同Cr3+掺杂量对LiCrxNi0.5-0.5xMn1.5-0.5xO4(x=0,0.05,0.1,0.15,0.2)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测试结果表明:当Cr3+的掺杂量为x=0.1时(LiCr0.1Ni0.45Mn1.45O4)正极材料的性能最好,0.1C、0.5C、1C、2C及5C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依次为131.54mAh g-1、126.84mAh g-1、121.28mAh g-1、116.49mAh g-1和96.82mAh g-1,1C倍率下循环50次,容量保持率仍为96.5%。 相似文献
10.
采用合金熔炼—内氧化法制备了系列Cu改性AgSnO2In2O3电接触材料样品。利用温升试验台和电寿命型式试验系统对Cu改性样品进行温升、电寿命性能评价,利用离位VR 3D投影技术、XRD与附带能谱的SEM等仪器对Cu改性样品的3D显微结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及化学成分进行了表征,并探究其电寿命服役能力失效机制。结果表明:随着Cu掺杂量的增加,改性样品的显微组织从短小的类晶须状氧化物向细长的类纤维状氧化物组织转变,但当Cu掺杂质量分数高达6.8%时,组织内部发生了“溶解-偏析”现象,大量氧化物颗粒优先在晶界处发生偏聚。改性AgSnO2In2O3触点材料的温升随着Cu掺杂量的增加呈先下降而后上升的变化态势,当铜掺杂量为2.15%时,其温升平均值低至76.558K。系列Cu改性AgSnO2In2O3材料的电寿命服役能力顺序如下:Cu(2.15%)>Cu(1.65%)>Cu(1.1%)&... 相似文献
11.
采用热压烧结技术在45钢基片表面制备50EXD602-50WC复合涂层,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进行组织观察、成分以及物相分析,研究了La2O3对涂层组织、表面磨损形貌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涂层中主要含有WC、CuSn相和富Fe相,未添加La2O3的涂层组织中存在较多缺陷,表面磨损严重。随着La2O3的加入,涂层组织和耐磨性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La2O3质量分数为1.0%时,涂层孔隙率最低仅为0.84%,硬度为54.8HRC,相对耐磨系数9.76。表面磨损形貌平整且无剥落坑,划痕较浅,涂层与母材结合紧密,表现出最佳的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12.
以La(NO3)3.6H2O、氨水和ZrC为原料,采用非均相沉淀-煅烧法制备La2O3包覆ZrC复合粉末。采用XRD、SEM、EDS等检测方法,对包覆前驱体粉末和La2O3/ZrC复合粉末的成分、结构和组织均匀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前驱体粉末在750℃下煅烧2 h后,全部转化为La2O3,粉末为近球形,未发生长大;La2O3/ZrC复合粉末的粒径为60~80 nm;包覆后粉末的Zeta电位由48.28 mV变为5.376 mV,ZrC被连续且均匀的La2O3纳米级壳体层包覆。 相似文献
13.
采用合金内氧化法制备了不同NiO含量的AgSnO2NiO电触头材料,在JF04C触点材料测试机上对材料进行电接触实验,研究了该材料的接触电阻、抗熔焊性、材料转移特性,并通过扫描电镜对试样阴/阳极表面电侵蚀下的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iO的加入有利于减小并稳定接触电阻,电压不高于18 V时,接触电阻随开闭次数的增加呈现出缓慢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而当测试电压增大到25 V时,各试样的接触电阻随之增大,且各试样接触电阻的增幅不同;材料的熔焊力和燃弧能量均随电压的增加而增大,NiO含量的增加并不会明显降低熔焊力,但起到了减小燃弧能量的作用。电接触过程材料为阳极转移,材料总损耗量随NiO的加入量增多而降低,阴极触头表面明显附有一层凝固后的熔融金属液形貌,材料转移主要以熔桥方式进行,且凸峰表面呈现浆糊状尖峰的形貌特征。 相似文献
14.
Mineaki Matsumoto Hiroshi Takayama Daisaku Yokoe Kazuo Mukai Hideaki Matsubara Yukio Kagiya Yuuji Sugita 《Scripta materialia》2006,54(12):2035-2039
The effects of La2O3 addition on thermal conductivity, phase stability and thermal cycle life of Y2O3 stabilized ZrO2 plasma sprayed coatings were investigated. Although low thermal conductivity as well as high resistance to sintering was achieved by La2O3 addition, it tended to also result in lower phase stability and thermal cycle life of the coatings. Optimization of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coatings improved these properties, and the optimized coatings showed prolonged thermal cycle life. 相似文献
15.
Zhang Jiuxing Liu Lu Zhou Meiling Hu Yancao Zuo Tiey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actory Metals and Hard Materials》1999,17(6):405-409
The KIC of sintered Mo–La2O3 alloy and pure molybdenum was tested and the micro-structure was investigated by SEM, TEM and A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KIC of Mo–La2O3 alloy reaches 24.76 MPa m1/2, which is 2.5 times as much as that of pure Mo. The sintered Mo–La2O3 alloy and pure molybdenum have similar equiaxed grain structure. The AES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same content of interstitial impurities exist on grain boundaries of Mo–La2O3 alloy and pure molybdenum. A toughening mechanism was proposed to be that large number of dislocations were pinned around La2O3 particles, shortening the efficient slip length and decreasing the dislocation pile-up on grain boundaries of Mo. The improvement of toughness of Mo–La2O3 alloy was attributed to the relief of stress concentration at the grain boundaries of Mo–La2O3 alloy and the weaker tendency to intergranular fracture on grain boundaries. 相似文献
16.
采用超声、球磨和放电等离子烧结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不同ZrB2含量(3%,5%,7%,质量分数)的新型AgZrB2触头材料,并通过电接触试验研究了触头材料的电弧侵蚀和材料转移行为。结果表明,ZrB2含量显著影响AgZrB2触头材料的耐电弧侵蚀性能。Ag-3% ZrB2触头材料具有稳定的闭合/分断燃弧能量和持续时间,表现出较好的耐电弧侵蚀性能。但是,过多的ZrB2会导致更高的闭合燃弧能量和更长的闭合燃弧时间,并且分断燃弧能量和时间会产生较大的波动,电弧侵蚀较为严重,这说明过量的ZrB2不利于提高触头材料的耐电弧侵蚀性能。此外,Ag-3% ZrB2和Ag-5% ZrB2触头材料具有相同的材料转移模式——从阳极向阴极转移,而Ag-7% ZrB2触头材料则呈现出相反的转移模式——从阴极向阳极转移。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固相法制备La2O3与Sb2O3掺杂的钛酸锶钡陶瓷,研究其介电性能及相变特性。通过X射线衍射法分析体系微观结构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微观形貌。(La,Sb)共掺杂的钛酸锶钡陶瓷具有典型的钙钛矿结构,且随着Sb2O3掺杂量的增多其平均粒径显著减小。La3+离子以及Sb3+离子均占据钙钛矿晶格的A位。La2O3与Sb2O3添加量的改变显著影响钛酸锶钡基陶瓷的介电常数以及介电损耗。La2O3改性的钛酸锶钡陶瓷其四方?立方相变为二级相变,且居里温度随着La2O3掺杂量的增多向低温方向移动。(La,Sb)共掺杂的钛酸锶钡陶瓷则体现为弥散相变,随着Sb2O3含量的增大而偏离居里-外斯定律越显著。由于Sb3+离子对晶格原位离子的取代使得(La,Sb)共掺杂的钛酸锶钡陶瓷的介电常数最大值下的温度亦随着Sb2O3含量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选用TiO2作为触头材料的添加剂,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6种不同第二相(SnO2)粒度的AgSnO2和AgSnO2/TiO2触头材料。研究了2种触头材料的润湿性和电接触性能。用座滴法测量了Ag与SnO2之间的润湿角,并表征了材料的湿润性,使用JF04C电接触触头材料测试系统对材料电接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了不同第二相粒度的触头材料的润湿性和电接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第二相粒度为100~300 nm时,2种触头材料的性能均优于其它粒度的触头材料。 相似文献
19.
以结晶四氯化锡(SnCl4.5H2O)和氢氧化钠(NaOH)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在180℃下反应25h成功地制备了SnO2实心微球,并通过高能球磨法将SnO2实心微球与化学Ag粉混合,并进行压制、烧结等工艺处理。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种类、水热时间及PH值对SnO2微球形貌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维氏硬度计、电导率仪等分析手段对产物的形貌、结构及物理性能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表面活性剂,反应温度为180℃、PH值13时,可以得到分散性良好的SnO2微球,微球为实心状,球形度好,尺寸在1~4 μm之间;与Ag粉经压制、烧结后片材的电阻率为3.18 μΩ.cm、密度为71.5 g.cm-3, 均比普通纳米SnO2粉体与Ag制得的样品性能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