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存下来的浊流沉积事件的频率是通过对珊瑚海,日本海海底扇的DSDP钻孔内的粒级递变旋回推断的。这些沉积事件可分别与巴布亚的欧文—斯坦利山脉、日本的飞弹山脉的最大构造抬升次数相对比。保存下来的浊流沉积作用频率增减的趋势是分别与构造上升速度增减的趋势相对应的。因此,沉积盆地中个别被保存下来的浊流沉积事件的频率为物源区附近构造抬升相对速度提供了一种独立的度量方法。  相似文献   

2.
渤南油田沙三段湖泊浊流沉积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浊积岩综合体、浊积岩系、浊积岩阶、浊积岩亚阶、浊积岩层的浊流沉积体系概念框架的建立,使不同地区海相浊流沉积之间可以进行精确的时空对比。当把该概念框架引入到陆相箕状断陷湖盆的缓坡一侧的浊流沉积中时,发现其与海相浊流沉积之间在沉积演化的控制因素方面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其中浊积岩系、浊积岩阶的形成在海相浊流沉积中主要受控于相对海平面变化,而在陆相断陷湖盆中则分别受控于构造沉降、碎屑物质的供应速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裂变径迹研究构造抬升应用实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利用裂变径迹年龄剖面求取地质构造抬升时间、抬升幅度、抬升速率的方法,列举了江苏滨海凸起、江西弋阳盆地2个应用实例.前者的构造抬升时间为38~15Ma,与本区三垛事件、盐城事件相吻合,抬升幅度大于3100m,抬升速率为20~50m/Ma;后者的构造抬升时间为20~14Ma,抬升幅度为2600m.该研究结果得到了地震资料、地球化学资料的验证.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演化的裂变径迹揭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裂变径迹技术在研究沉积盆地的热历史、山脉的隆升速率、沉积盆地的物源分析、构造抬升及热演化以及测定活动断层的活动年龄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用该方法来研究构造运动-热事件期次和发生时间的则很少。为此,采用该方法研究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学过程。实验样品采自柴达木盆地西部11口钻井的岩心,所选样品均位于渐新统顶部和中新统底部地层。对样品中的磷灰石和锆石矿物进行年龄测定后发现,磷灰石的测定年龄在距今8~13 Ma之间,与地层的年龄一致;而锆石的测定年龄在距今45~150 Ma之间。通过分析磷灰石和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得出结论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中生代末期以来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构造事件,分别发生在距今60~100 Ma之间和距今35 Ma以来,对应着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燕山运动以来的主要构造运动阶段。  相似文献   

5.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始新统中发育大量水下重力流沉积,根据重力流发育位置及沉积特征,可划分为浅水浊流沉积、深水浊流沉积、水下滑塌沉积和水下泥石流沉积4种类型.通过对本区区域地质背景、钻井岩性、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水下滑塌和水下泥石流沉积为再搬运和再沉积作用的产物,常与断裂相伴生;但浅水及深水浊流沉积常发育在前扇三角洲部位,大部分是由阵发性水下分流河道水流事件形成的,部分属于滑塌浊流二次沉积成因.油气勘探成果表明,研究区水下浊积砂体的储集物性普遍较好,并已有油气勘探突破,证实位于二号断层下降盘的梁家构造带和万昌构造带周缘的深水浊积砂体和浅水浊积砂体有着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6.
<正> 一、前言成千成万层重叠在一起的浊流物质,最终沉积在何处?而且,在那最后的停积处,浊流物质又以何种产状、与何种和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方式沉积下来?本文将复理石中的各种岩相视为浊流相,以此为基础,把重点放在七十  相似文献   

7.
声波时差法恢复剥蚀量在二连盆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抬升剥蚀,再经沉积,压实作用得以保存下来。利用保存下来的沉积压实可以定量恢复剥蚀量,通过用泥岩声波时差法对二连盆地晚白垩纪—第三纪的沉积间断的剥蚀量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恢复原始沉积厚度和估算剥蚀量,结果表明二连盆地原型盆地受到过改造,这有助于对烃源岩进一步认识,可为地质评价、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高邮凹陷上下第三系之间地层剥蚀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构造运动的作用,地层抬升剥蚀,但压实和热演化程度得以保存下来.利用保存下来的沉积压实和热演化指标变化规律可以定量恢复不同地区不同程度的剥蚀量.为此用泥岩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反演法对高邮凹陷上下第三系之间沉积间断的剥蚀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的分析结论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泾地区延长组7段(长7段)既是优质烃源岩发育层段,也是浊流沉积发育的重要储集层段。镇泾地区长7段沉积期为湖盆鼎盛时期,发育深湖-半深湖向三角洲过渡的沉积体系。随镇泾地区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细粒沉积与页岩油气日益受到重视,长7段浊流沉积特征也备受关注。基于露头、岩心与测井资料,结合层序地层与沉积学研究方法,开展了四级层序格架内的浊流沉积演化与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长7段自下而上可分为MSC1,MSC2和MSC3共3个四级层序;长7段总体以细粒沉积为主,表现出前三角洲与湖相背景下的浊流沉积特征,其中前三角洲亚相主要发育在MSC3层序和MSC2层序;MSC1层序主要发育湖相沉积,三角洲不发育;浊流在3个四级旋回中的发育特征不同。结合研究区沉积演化特点,利用湖平面相对位置代表基准面变化(Va)、去压实后的平均地层厚度表征沉积物供给速率(Vs),对可容纳空间增加速率(ΔVa)及沉积物供给速率(ΔVs)的比值变化进行研究,建立了3种浊流沉积演化模式:湖侵泥质型、高位早期砂-泥混合型和高位晚期砂质型,其中高位晚期砂质型浊流砂体应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10.
湘西北杨家坪寒武纪事件沉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湘西北杨家坪处于鄂中碳酸盐台地西缘,寒武纪期间区内先后出现大洋缺氧事件、浊流事件、风暴事件等突发性灾变沉积。根据黑色岩系的岩石学特征和它产于急速海侵的层序底部,以及它在我国南方和世界性广泛分布等事实,表明它的出现是与震旦-寒武纪之交的外星撞击地球、泛大陆解体、全球性海平面突然上升有关。浊流事件和风暴事件均为强烈的地方性灾变事件,前者的产物为磷质浊积岩和钙质浊积岩,其诱发因素与风暴活动有关;后者为具冲刷底界的近源风暴岩和具刨蚀底界的原地风暴岩。  相似文献   

11.
涠西南凹陷为典型的箕状断陷盆地,广泛发育与湖底扇有关的岩性油气藏,本文以其中一个最为典型的湖底扇油气藏为例,从岩心、测井、地震多方面对湖底扇的岩石学特征、结构、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流一段湖底扇比较发育,具有浊流沉积所形成的不同段数的鲍玛序列,在沉积结构上具有典型浊流沉积的粒度分布特征和沉积构造现象,另外在测井曲线和地震反射特征上也具有明显的浊流沉积响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湖底扇的成因机制与分布规律,认为丰富的物源供给、一定的触发机制和较为发育的断裂坡折带的存在是该区湖底扇形成的重要条件。该区湖底扇沉积于中深湖环境中,封堵条件好,同时邻近生油洼陷,能够形成利于油气聚集的岩性圈闭,是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2.
林承焰  高国强 《断块油气田》2007,14(1):19-20,49
陆相浊流沉积与海相浊流沉积之间在沉积演化的控制因素方面存在不一致性.其中浊积沉积体系的形成在海相浊流沉积中主要受控于相对海平面变化,而在陆相断陷湖盆中则主要受控于构造沉降、碎屑物质的供给等变化。对梁家楼油田中区的沙三中湖底扇进行了研究,结合湖底扇沉积体系控制因素,划分对比了区内沉积时间单元。  相似文献   

13.
李向东  陈海燕 《石油学报》2021,41(11):1348-1365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部桌子山地区上奥陶统拉什仲组中发育深水浊流沉积,对其展开沉积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基础上,结合岩性特征与沉积构造(特别是包卷层理),对拉什仲组浊流沉积中指向性沉积构造(大槽模和小型交错层理)进行了详细的古水流分析。结果表明:大槽模的古水流方向主要为SW向,平均方位为230°,可代表沉积时的区域斜坡方向;小型交错层理具有复杂的古水流样式,依据主、次优势古水流方向与区域斜坡方向的关系,可将古水流划分为顺坡流(浊流)、偏转叠加流、斜反射流和正反射流等区域。综合岩性特征、包卷层理的成因和复杂的古水流样式,可判断桌子山地区拉什仲组具有阻塞浊流的沉积特征。阻塞浊流沉积的发现对于更好地指导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向东  陈海燕 《石油学报》2020,41(11):1348-1365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部桌子山地区上奥陶统拉什仲组中发育深水浊流沉积,对其展开沉积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基础上,结合岩性特征与沉积构造(特别是包卷层理),对拉什仲组浊流沉积中指向性沉积构造(大槽模和小型交错层理)进行了详细的古水流分析。结果表明:大槽模的古水流方向主要为SW向,平均方位为230°,可代表沉积时的区域斜坡方向;小型交错层理具有复杂的古水流样式,依据主、次优势古水流方向与区域斜坡方向的关系,可将古水流划分为顺坡流(浊流)、偏转叠加流、斜反射流和正反射流等区域。综合岩性特征、包卷层理的成因和复杂的古水流样式,可判断桌子山地区拉什仲组具有阻塞浊流的沉积特征。阻塞浊流沉积的发现对于更好地指导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田  操应长  王艳忠  张少敏 《石油学报》2015,36(9):1048-1059
以济阳坳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沙三中亚段)深水重力流沉积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沉积物成分结构、浓度、搬运沉降方式及流体流变学特征的差异,对该深水重力流类型、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济阳坳陷沙三中亚段深水重力流包含碎屑流和浊流2种类型,碎屑流沉积根据杂基含量和结构差异,分为起结构杂基作用的泥质碎屑流和起成分杂基作用的砂质碎屑流;浊流根据其触发机制、沉积相序特征,分为沉积物滑塌成因的似涌浪浊流和洪水成因的准稳态浊流(异重流)。泥质碎屑流沉积物多为厚层块状杂基支撑砾岩、含碎屑砂质泥岩等,顶、底面与泥岩突变接触;砂质碎屑流沉积多为厚层块状砂岩、含砾砂岩,顶、底面与泥岩突变接触,可见逆粒序,泥岩撕裂屑和漂浮泥砾多在沉积相序中上部发育。似涌浪浊流沉积以中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发育完整或不完整的鲍马序列,可见冲刷充填构造;准稳态浊流沉积以含砾粗砂岩、中细砂岩、粉砂岩为主,逆正粒序、正粒序沉积发育,相序内部可发育突变接触面或侵蚀界面,上攀层理、炭质纹层发育。滑塌成因深水重力流沉积以碎屑流和似涌浪浊流沉积组合为主,包含部分的滑动滑塌伴生沉积;洪水成因深水重力流沉积以碎屑流和准稳态浊流沉积组合为主。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白垩系中的浊流沉积,在分布层位上,以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最发育;分布地区上,以靠近深坳陷的断裂带或陡坎附近最发育。浊流沉积的分布层位正好在湖区明显扩大或缩小的转折时期,相应层位发现了火山岩,表明当时的构造运动较强烈。伴随火山活动的地震,造成了古地形的滑坡,导致了浊流沉积的形成。浊流沉积被有利生油层所包围,油源丰富。储集层厚度较大,可形成局部的中高产区。与浊流沉积有关的隐蔽油气藏,将是松辽盆地今后勘探中值得重视的一种油藏类型。  相似文献   

17.
构造 - 层序地层特征是储层精细研究及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基础。 通过对南堡凹陷高柳地区三维地震与钻(测)井资料的解释,研究沙三段沉积期的区域构造、断裂演化及沉积层序发育特征,进一步明确构造对沉积层序发育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沙三段沉积期,裂陷沉降与沉积充填过程中存在构造抬升和断裂掀斜等作用,形成了该裂陷期内的 3 个“裂陷拉张 - 快速沉积 - 抬升剥蚀”旋回,其控制了 3 个亚构造层的沉积层序旋回特征。 西南庄断层与柏各庄断层构造活动的横向差异造成了沙三段“跷跷板”式交错增厚的地层充填模式。 区内构造地貌演化控制了沉积体系的类型、纵向叠置样式与横向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墨西哥东南部的韦拉克鲁斯盆地中新世和上新世在板块的交互作用下,经历了削减、走滑和火山作用等一系列演化过程。根据时代和构造变形类型将盆地分成六个构造区,盆地充填可以分为两个长期沉积阶段,每一个沉积阶段都能够和主要盆地边界构造事件的强弱变化联系起来。第一个沉积阶段发生在早至晚中新世,受拉腊米造山运动减弱的影响。中新世的盆地是从构造陡峭的盆地边缘演变来的,穿过盆地的深峡谷被切割,并不同程度的被泥岩、粗粒砂岩和砾岩的薄层的侵蚀残余填充。这个侵蚀和无沉积的地带逐渐过渡成厚的富砂的盆底扇。在第一个沉积阶段晚期,由于远处的板块俯冲,水下的火山在海上生长,并形成一个深海的屏障,阻止浊流涌入原来的墨西哥湾。这些火山也作为固定的支柱,作为对区域性削减的响应,在它们周围发育了一些盆地内的逆冲断层带。第二个沉积阶段受到内部盆地的削截和北部盆地边缘——众所周知的贯穿墨西哥的火山岩带的抬升所限制。这个抬升引起沉积物分散体系强烈的结构变形,由此引发大陆架下斜坡沉积沿着盆地由北向南前积。与第一阶段的上超叠加样式相反,第二阶段沉积单元以强烈的退覆样式堆积。已证明和假定的储层圈闭组合,包括从四向到三向组合(地层),再到纯地层圈闭都是一致的。根据二维和三维的地震数据画出的四向圈闭很大(P50:5000km^2)并被巨厚的下中新统冲积扇砂岩覆盖。地层圈闭在规模上更薄更小(P50;1000km^2),但比四向的封闭多。因为一些构造经历了长期的压缩脉冲作用,所以顶部的盖层对保存大的气柱高度有较大的地质风险。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北部榆林地区中生代沉降史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伊陕斜坡东北部中生代被剥蚀地层的估算来模拟该区三叠纪以来的沉降史,采用PRA公司的Basin-Mod 1-D软件,应用回剥技术模拟榆林地区的沉降史,并绘制沉降史曲线。研究结果表明二叠纪以来研究区的沉降主要经历了4期沉降和4期抬升,早白垩世沉降幅度最大,沉降速率达到57.00 m/Ma;晚白垩世发生了三叠纪以来最强烈的一期全盆抬升剥蚀事件,研究区最大剥蚀厚度超过1 100 m。从早侏罗世开始,受燕山运动逐渐增降的影响,盆地沉积中心自东向西迁移退缩,最终于燕山中期到达吕梁山以西,并在其东部发生构造掀斜抬升,形成现在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20.
ʮ�ݶ��ݹ������ݻ��������Ĺ�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松辽盆地南部的十屋断陷是晚侏罗世以来发育而成的箕状断裂,主要经历了火石岭组-营城组断陷沉积;营城组沉积末期抬升剥蚀;登娄底组断陷沉积;登娄库组沉积末期抬升,走滑,断块作用;泉头组-嫩江组坳陷沉积;嫩末,明末挤压抬升,走滑作用 。形成了多期构造叠加、多期成藏的特点。笔者在综合分析十屋断陷构造构架演化和烃源 岩埋藏史的基础上,对油气有利区带和有利圈闭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