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国内外厌氧氨氧化技术相关专利分析,标引现有厌氧氨氧化技术主题分布,梳理菌种培养影响因素和技术发展路线,总结现有研究趋势和专利申请方向,对该技术今后的专利申请布局方向给出建议,有助于提高污水脱氮效率并实现节能减耗。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存在着工艺流程长,脱氮效率低,占地大,成本高等缺点。随着新型脱氮技术的不断发展,突破了传统脱氮工艺的局限,涌现了一批新型脱氮工艺。本文综述短程硝化(SND),厌氧氨氧化(ANAMMOX),好氧反硝化(aerobic denitrification)等目前热点研究的脱氮新工艺,阐述了脱氮原理,影响因素,工艺特点,并与传统脱氮工艺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3.
以氯化和时间控制实现亚硝化型硝化反硝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以氯化方法在生物脱氮工艺中实现亚硝化型硝化反硝化的可行性。试验表明,借助氯的作用和硝化反应中的延迟时间的影响,可以在常温下保持很稳定的完全的亚硝化型硝化反硝化反应。在投加氯形成短程硝化反应后,不加氯,仅采取控制曝气时间的手段时,这种完全的亚硝化型硝化反硝化反应也可以保持至少20天。试验结果表明,硝化菌应是被杀死而不是仅仅被抑制。在实际工艺应用中,亚硝化型硝化反硝化所带来的益处可以弥补在反应过程中投加氯的费用,因此,在SBR中以氯化的方法结合时间控制以达到亚硝化型硝化反硝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谭斌 《中国科技博览》2010,(16):124-124
反硝化脱氮除磷可以实现同步反硝化脱氮和除磷,代表了当前污水处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趋势。本文对反硝化脱氮除磷的新工艺进行了重点介绍,这些工艺充分发挥了反硝化聚磷菌的优势,可提高处理效率、简化操作、降低处理费用,成为目前脱氮除磷工艺技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5.
为强化城市污水脱氮除磷,研发了厌氧/缺氧/好氧/缺氧-膜生物反应器(A2/O/A-MBR)新工艺,并建设了设计处理规模为2万m3/d实际工程.对该工程的长期监测表明,出水C()D、TN、NH4+-N和T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0.6、6.67、1.05、0.19 mg/L,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6.
由于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相比于传统曝气系统具有氧传质效率高、能耗低等特点,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基于MABR所具有的传质特点以及微生物结构,其在强化高效生物脱氮(常规工艺、厌氧氨氧化工艺)应用前景广阔.本文综述了MABR的技术原理、运行参数、膜材料特点以及运行影响因素等,并对该工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不同硝态氮组成下反硝化过程控制参数pH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反应器,在(21±1)℃下,以NO3--N和NO2--N为电子受体,在碳源充足的条件下对反硝化过程中的pH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反硝化过程中pH曲线上不仅出现了指示反硝化结束的特征点,还出现了表示硝酸盐完全还原为亚硝酸盐的特征点。此外,在起始NOx--N(NO2--N+NO3--N)浓度与pH值相同的条件下,起始NO2--N浓度所占的比例越高,反硝化结束时pH曲线上峰点的值越高,在反硝化过程中产生的总碱度却相等。研究分析发现NO2--N所占比例不同,反硝化过程中产生的碱度类型就不同,这是造成pH增量不同的根本原因。这些研究结果为更好地控制污水处理工艺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PHA和氨氮低氧降解动力学的研究发现:PHV是一种更加慢速氧化的内碳源,从而减慢碳源被氧气直接氧化的速率,使其更接近于低氧氨氧化速率,从而有利于低氧段反硝化的持续进行。因此,提高厌氧段PHV的合成量可能是提高厌氧-低氧同时除磷脱氮系统中除磷脱氮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利用城市污水对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的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控制反应器内溶解氧浓度为0.5 mg/L左右时,系统在有效地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同时,可达到较高的氮、磷去除率.CODcr进水为342~1 500 mg/L,出水均在40 mg/L以下,去除率在90%以上;总磷(TP)进水为4.08~31.45 mg/L,出水均在0.5 mg/L以下,去除率平均为96%;进水总氮(TN)为30.55~91.34 mg/L,去除率平均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10.
MBR中同步硝化反硝化及异养硝化现象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以限制混合液溶解氧浓度方式运行的MBR反应器中,通过改变进水COD/TKN、混合液DO浓度等工艺参数,研究了对系统中同步硝化反硝化(SND)过程的影响因素.根据试验结果探讨了MBR系统中所实现的SND机理,同时对系统中存在的异养硝化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并对其硝化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系统SND的主要因素是进水COD/TKN和反应器中控制的混合液DO浓度,系统中存在一定量的异养硝化菌.  相似文献   

11.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废水处理领域中的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基本特点、应用现状,以及国内外研究的进展;重点阐述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形成的因素与防治措施;展望对厌氧膜-生物反应器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比较以城市污水为碳源的SBR-A及以化学合成的乙酸钠和以剩余污泥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简称发酵液)分别作为城市污水的补充碳源的SBR-B和SBR-C三个系统中的除磷脱氮效果和特性.  相似文献   

13.
该文采用试验室自制SBR反应器,研究好氧颗粒污泥在不同碳氮比、碳源和碳源投加方式条件下氨氮、总氮去除率、SND效率和N2O释放特性,寻求N2O减量化控制的方法。结果表明,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中,COD/N为5、7、9时,随着COD/N的提高,TN去除率提高,N2O还原酶可利用电子增多,N2O的释放量降低,以N2O形式去除氮占总氮去除量的百分比由8.4%降至2.5%。COD/N为5、7、9时,碳源连续投加、以淀粉作为碳源的运行方式脱氮率、N2O的减量化效果优于间歇式投加和葡萄糖碳源。另外,溶解氧浓度高于2.5mg/L时,溶解氧能完全穿透颗粒污泥,N2O释放峰值出现在溶解氧低于1.5mg/L且碳源不充足时。  相似文献   

14.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DN1.2的脱氮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株具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能力的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DN1.2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不同碳源种类、碳氮比、pH值、温度、氨氮质量浓度对DN1.2菌株脱氮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在异养硝化过程中能同时去除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并且不积累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碳氮比是影响其脱氮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碳源种类下菌株的脱氮能力按大小排序为:乙酸盐>葡萄糖>柠檬酸盐>甘油.脱除氨氮和COD的最适初始pH为7 0~7 5,最适温度为30~34℃.在菌株DN1 2转化的氨氮中有超过50%的部分被完全从水体中去除,细胞对氨氮的同化率为38 5%.  相似文献   

15.
低溶解氧短程硝化及同步脱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守有  彭永臻  王淑莹  白璐 《高技术通讯》2006,16(10):1067-1072
采用SBR反应器,以实际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研究了在常温条件下通过控制低溶解氧(DO)实现短程硝化的可行性及控制条件.在曝气量由60 L·h-1逐渐降低到28 L·h-1的过程中,实现了由全程硝化到短程硝化的转变,亚硝酸盐积累率达到95%以上,出水硝态氮稳定在2.0mg·L-1以下.在低溶解氧短程硝化过程中,伴随着显著的同步脱氮:曝气量为32 L·h-1条件下实现了平均总氮去除率达54.6%.在实现短程硝化后,再次提高曝气量为40L·h-1时,短程硝化可以稳定保持.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低溶解氧可以实现常温条件下生活污水的短程硝化,过程中同步脱氮效果明显;系统可以在相对较高的溶解氧浓度下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6.
氧化沟的主要功能是降解有机物以及通过硝化菌作用将氨氮氧化为硝态氮,同时由于氧化沟流态的特殊性而存在缺氧区,使氧化沟具有部分反硝化作用。本文以厦门集美污水处理厂为例,重点对氧化沟生物脱氮工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比较以城市污水为碳源的SBR-A及以化学合成的乙酸钠和以剩余污泥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简称发酵液)分别作为城市污水的补充碳源的SBR-B和SBR-C三个系统中的除磷脱氮效果和特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研究不同的充水比对厌氧-低氧生物除磷脱氮系统中氮和磷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适合厌氧-低氧SBR工艺的最佳充水比,同时对过程中与氮和磷去除相关的一些重要的微生物中间代谢物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文婕  孙文晶  杨文 《功能材料》2013,(20):2954-2958
以芳烃萘作为参照物,研究了超大比表面积活性炭MSC-30对喹啉、吲哚和咔唑的吸附选择性。进一步采用3种不同的氧化改性方法对MSC-30活性炭进行了氧化改性,考察氧化改性对活性炭吸附脱氮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活性炭及氧化改性样品选择性吸附脱氮。氧化改性后,活性炭对氮化物的选择性进一步提高,并且对氮化物的吸附量增加。通过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FT)对目标吸附质的前线轨道能量分布进行计算,结果证明,活性炭对于氮化物的吸附选择性高于对芳烃萘的选择性,这和吸附质的反应活泼顺序一致。氧化改性的活性炭,由于表面含氧基团增加,不利于吸附稳定的萘,而有利于吸附较活泼的吲哚和喹啉,尤其倾向于吸附碱性氮化物喹啉。在强氧化的活性炭样品MSC-N和MSC-NS上,喹啉的吸附量分别高达1.05和1.06mmol/g。  相似文献   

20.
文婕  孙文晶  杨文  王宁  储伟 《功能材料》2012,43(13):1770-1773,1777
采用3种不同的氧化改性方法对MSC-30活性炭进行了氧化改性。结果表明,随着氧化程度逐渐加深,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微孔孔容)逐渐降低,而表面含氧基团却逐渐增加。深度氧化有利于羧基的形成。对于单组份氮杂环化合物喹啉、吲哚和咔唑的吸附,原始活性炭对咔唑的吸附量最高,可达到1.104mmol/g。氧化后的活性炭样品保持对咔唑的吸附量,同时显著提高对喹啉和吲哚的吸附量。其中,对喹啉和吲哚的最高吸附量分别达到1.157和1.024mmol/g。活性炭对含3组分氮的模型油的吸附结果进一步表明3种氧化改性方法均提高了活性炭的吸氮量,尤其有利于碱性氮化物的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