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卜复鸣 《园林》2007,(5):10-11
留园的揖峰轩原为园主读书、作画、抚琴、弈棋之所。清代乾嘉年间寒碧庄(即留园前身)主人刘恕酷爱峰石,但当时著名的瑞云峰已被移到了苏州织造署中,而冠云峰又尚在园外,“尝欲置庄中未果”,所以便把精心搜罗到的十二奇峰置于寒碧庄内,并自号“一十  相似文献   

2.
张冬冬 《建筑学报》2022,(S1):185-190
为探析苏州留园山水格局究竟如何由明代东园衍变而来,文章搜集相关历史文献、图像史料,结合方位分析与实地调研等方法,依次考据了留园前身明代徐泰时东园时期、明末清初东园时期以及清中后期刘氏寒碧庄时期的山水格局。继而对比晚清盛氏及今留园山水格局,初步揭示了该园山水格局的变迁史。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留园的东部有一组以峰石为主体观赏景物而独立营建的建筑庭园,其布局以冠云峰为中心,周遭环以廊榭亭台,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山水意趣的相对闭合的空间(图1),这对当今住宅庭院的园林式布局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苏州古典园林诸园中,留园一向以建筑的华瞻和空间艺术而享誉于世,位于留园中部山池主景区东南角的花步小筑与古木交柯一组小庭院就是其建筑空间处理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5.
沈福煦 《园林》2005,(2):8-9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此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迄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留园最初为大官僚徐泰时的花园。清代乾隆末年,转为刘蓉峰所得,并加修葺,于嘉庆三年(1798)落成,当时更名为寒碧山庄,又名“花步小筑”,人们也叫它刘园。清光绪二年(1876年),官僚盛康(旭人)据此园,吸取诸园之长,重加扩建,“遂谐刘园之音,仍其音而易其义”,改名为留园。  相似文献   

6.
品读留园     
冯羽 《建筑》2006,(5):78-79
天空淅淅沥沥下着小雨,雨中的留园格外迷人,琴声飘扬、鸟儿歌唱、成群结对的鱼儿在水中嬉戏,别有一番韵味、情趣。留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城内。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花园。徐置东西两园,东园即现在的留园,西园舍作佛寺,即西园戒幢律寺。经多次修葺改建,吸取诸园之长,重修后又扩充了东、西、北三部分,现占地30余亩。  相似文献   

7.
卜复鸣 《园林》2007,(6):14-15
留园的东部有一组以峰石为主体观赏景物而独立营建的建筑庭园,其布局以冠云峰为中心,周遭环以廊榭亭台,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山水意趣的相对闭合的空间(图1),这对当今住宅庭院的园林式布局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挖掘了留园中构景类型与气候设计之间的关系,从留园的空间格局、园中园格局、以水为中心的景观格局等角度,分析了园林中小气候环境,总结了留园中的气候设计历史经验,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苏州留园为研究对象,通过人文学科的理论方法与自然学科的理论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留园空间演变以及叙事演变过程。首先梳理留园各时期主人生平境遇,根据园主人生平以及历史文献的记述推测园林空间叙事的主题:徐泰时时期主要为避居山水;刘恕时期主要为读书、峰石;盛康时期主要为对前两者的发展与延续。继而,通过空间量化计算的手段分析各时期园林空间的叙事情节,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研究,确定留园空间与叙事结构演化的过程。这种交叉学科视角之下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园林研究视角,同时有利于传统园林艺术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0.
廖雄 《建筑与环境》2010,(3):104-106
一、项目概况 广州军区留园地处珠江北岸的广州军区司令部大院内,环境优美,历史悠久,历来是广州军区接待中央军委,军区总部首长的主要场所,也是广州军区军区党委议事的重要场地。因原建筑群建造年代不一,功能配套不齐全等历史原因,部分建筑更因年久失修而无法满足现今使用要求,又为适应如今接待工作需要,按照军区首长指示,结合广州军区司令部大院整体改造工程,决定对留园接待区进行全面改建和重建。工程完工后,留园将是接待中央军委,大军区总部首长和来广州冬休的原军委首长的重要接待场所,并可成为接待参加广州军区党委全会的各大单位领导开会、就餐和地方领导及广州军区外事活动的礼宾场地。  相似文献   

11.
由上海交通大学创始人盛怀宣嫡孙、旅日华侨、东京留园餐馆主人盛毓发先生捐资兴建的上海交通大学二分部留园工程最近落成。这是继日本东京留园、江苏苏州留园之后,世界上第三座留园仿古建筑。该建筑是一座一层半地下室、五层全现浇框架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屋架结构,建筑面积为2444平方米,外观为金黄色的琉璃瓦屋面,乳白色的外墙面砖,银白色的铝合金门窗。室内装饰采用各种颜色的大理石、饰面砖、铜装饰、木装饰及塑料墙纸和织锦缎,体现了古建筑的富丽堂皇。该工程绝大部分的内装饰材料是从日本东京留园拆除下来再用于上海交通大学二分部留园。基本体现了日本东京留园的风貌。由于该工程的最大特点是“移植”,因而给工程施工带来了不少的困难,诸如因材料损坏而造成短缺,新旧装饰材料的色差,以及各种五金配件的配套不齐全等等。下面就大理石饰面装饰、铜装饰、木装饰及油漆装饰等方面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成果 《城市建筑》2022,(5):167-171+176
留园是一座声名卓著的江南名园,园林建筑与内檐装修呈现出“宏丽轩举”的特点,彰显出江南地区装修的高水准。内檐装修是探究留园的重要媒介之一,本文基于留园不同时期的历史资料,通过梳理内檐装修的类型与空间设置情况,展现出留园室内空间面貌。在此基础上,从样式、装饰、材料与工艺、空间营造四个方面着手,对内檐装修意匠展开分析,进而解读意匠的成因,提出经济基础、文化内涵、园居生活和时代技术等影响因素。本文试图为人们提供另一个认识留园的窗口,彰显园林小木作装修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孟凡玉  陈丹  郁建平 《中国园林》2007,23(10):78-84
留园的空间具有极强的整体性,同时又变幻莫测、行云流水,游人在园中观览可以体会到有如音乐一般的美。探讨了音乐与园林、音乐与空间的共性,在对空间属性作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解析留园中以"廊道"空间为主线,通过各种属性不断变化使音乐美感得以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而研究这种空间的卓越品质及对游人体验的丰富作用,以期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尤其是追求情感及空间个性的设计作借鉴。  相似文献   

14.
留园、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等为江南名园。 留园占地约2公顷,以建筑群划分空间,入口蜿蜒曲折,空间收放开合,厅堂建筑宏敞华丽,陈设古朴精美,庭院造景富有变化,被誉为“吴下名园之冠”。  相似文献   

15.
陈骅  复鸣 《园林》2007,(4):10-11
在苏州古典园林诸园中,留园一向以建筑的华瞻和空间艺术而享誉于世,位于留园中部山池主景区东南角的花步小筑与古木交柯一组小庭院就是其建筑空间处理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6.
<正>壹长留天地间苏州留园,与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承德避暑山庄齐名,为中国四大名园,其造园水准可见一斑。自明万历二十一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因致仕构筑伊始,至今已沿经430年。清太平天国动乱中,吴下诸园少有幸存,留园便是其中之一。故常州盛康斥资修葺完毕后,以此为据,谐取原故主姓氏(刘恕)及园中旧有题额“长留天地间”(元周伯温书),以是名曰:留园。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留园游人游赏行为及其空间分布的量化研究,提出驻点概念,创立驻点研究法;运用视频分析技术,确定了留园空间驻点的具体分布及其等级划分,进而对留园空间特征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空间中驻点特征,探索古典园林游赏吸引力的空间构成,探讨传统园林空间特征与古今游人的适应性。研究发现传统园林中的一些独特空间依然符合当今游人游赏习惯,而有些传统研究方式中认定为具有强吸引力驻点的空间,却没有高等级驻点分布。通过量化研究,可以准确反映驻点游人分布状况及其行为特征,从而为客观、科学、可重复验证地研究园林空间特性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程嘉敬  王昕  步梦云 《中国园林》2022,38(6):139-144
纵观留园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其整体轮廓一直处于变动之中,而作为园林内外交界处的界墙则在此过程中逐渐内化为各部分之间的分界线,并持续调整和改变,仿佛自身具有生长的力量,而最终赋予游园线路以改变之实,继而影响园林的整体格局。以留园为例,通过分析其边界变迁过程,尝试梳理园林边界与游线及园林整体格局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苏州留园的非透视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苏州留园的现状,并以非透视效果为焦点。要旨有二:首先,在前辈学者对留园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图像系统和分析要点的新认识;其次,阐明留园现状所展示的非透视效果,突出平面图和照片提供的具体认识及其差别。在这其中包含2个问题:如何看待正投影图和摄影对园林体验昕带来的影响、以及非透视效果的分析要点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5)
<正>留园,是现保存较完整的古典园林。其通过多种空间艺术手法,构成了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空间处理精湛。本文试从园林构成要素对空间的影响及空间结构组织与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将留园的空间具体分为围合空间、线性空间、透视空间进行阐述,总结其空间设计的方式和方法,寻找与现代园林空间设计的契合点,希望能对现代园林设计以及庭院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