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昌水专学报》2016,(5):80-84
综合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与神话原型理论对《彼得·潘》中的童话奇境和人物形象进行考察,发现《彼得·潘》在本质上是一个童话版的伊甸园故事,有助于儿童读者通过阅读他人的成长故事来鉴照自身的成长。与偷食禁果之前的亚当和夏娃一样,彼得·潘及其伙伴在伊甸园般的永无岛上自由快乐但蒙昧无知,处于伦理混沌蒙昧状态,缺乏认知自己与世界的智慧和理性。如果失去伊甸园是人类始祖摆脱蒙昧、走向文明的起点,那么温迪等儿童长大的前提则是离开惬意安适的永无岛,进入现实世界接受社会的教化与现实的砥砺。  相似文献   

2.
从隐喻的角度研究约翰·契弗的短篇小说《绿阴山强盗》,分析在生活困顿、梦幻游离和戏剧性回归过程中主人公赫克的活动时间、思维中的意象和活动场景的深刻寓意,展现生活的真实,揭示其焦虑的必然性和夜幕下回归的虚幻性,凸现作家对郊区既批评又为之辩护的立场。  相似文献   

3.
在Lakoff等人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G Fauconnier及同仁在认知语义学框架下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该理论可用于解释自然语言的动态意义建构,例如隐喻、创新表达、笑话、漫画等。从认知角度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中国意象诗歌的意义建构,以期阐释意象诗歌中隐喻理解的过程,丰富诗歌的理解和欣赏,并以此证明概念整合理论是目前从认知层面阐释隐喻最具说服力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至情至性的红牡丹毫无愧色地追寻灵肉和谐的完美爱情,但是理想的“伊甸因”终究难寻,因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只能是幻想。不管林语堂的主观意愿如何,但客观上《红牡丹》文本却透射出另一个信息,林语堂对女性的审视仍然没有摆脱“男性中心视角”,林语堂思想中仍然有男权文化的痕迹。这是“伊甸因”失落的真正原由,同时也引发人们对现实沉甸甸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论语境对隐喻的影响——语境下的隐喻表达与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个同时具有语义和语用性质且常见的语言现象,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和意义。介绍了隐喻和语境的基本概念,从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文化语境三个方面探讨了语境对隐喻表达与理解的重要作用,尤其突出了文化语境的作用。从而得出结论:语境是隐喻生成的基础,它包含了隐喻合理理解所需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从意象图式视角解读李清照的《一剪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图式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最早由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中探讨概念隐喻时提出。意象图式理论强调的是思考时用我们的身体体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这点与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意象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论文以婉约派词人代表李清照的词《一剪梅》为例,尝试揭示这首词所蕴含的意象图式从而从意象图式的新视角赏析宋词并验证意象图式对古诗词语篇分析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理论,运用英、法、汉语语料,对基本隐喻概念衍导出有关空间走向的方位隐喻词语“BENEATH/SOUS/下面”进行对比研究,以揭示中西不同文化中该词义的产生及其拓展理据。  相似文献   

8.
从人物、动物、方向和地点方面对美国荒诞派剧作家爱得华·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中的隐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所反映的在极度工业化的社会中,人类变得虚伪、疏远、无动于衷。人与人之间已无法沟通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成语中隐喻的翻译一向是成语翻译的难点。虽然在翻译实践中,翻译不是概念隐喻,但概念隐喻在深层制约着语言表达的方式。在1999年新版的概念隐喻理论中Lakoff和Johnson区分了基本隐喻和复合隐喻。从基本隐喻和复合隐喻这个新角度出发研究成语中的隐喻翻译,能帮助译者从认知的高度对隐喻进行充分解读,从而做到在翻译的过程中,在关注表面语言形式的转换的同时,还关注到了深层认知过程的再现。  相似文献   

10.
科技英语中大量存在词素、词汇、短语,句子层面的隐喻现象。本文尝试性地探讨了科技英语中的隐喻现象和隐喻认知机制对《英语科技文选》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以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为文本,分析主人公奶娃的姓氏"戴德"和"飞翔"这两大象征寓意,探讨了小说的主题:美国黑人只有认同自身的民族身份,坚持和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隐喻研究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研究历史悠久,但传统的研究主要限于修辞学和文学/文论范围。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学界掀起的隐喻研究热潮使隐喻成为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对象。从众多理论和文献中筛选出隐喻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帮助隐喻研究实践。  相似文献   

13.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被大量运用,情感隐喻在诗歌中体现得最为明显,隐喻具有文化性,受相关的文化模式的影响。理解情感隐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和文化,以李煜的词《清平乐》为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角度来考察隐喻,不仅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较好地揭示了隐喻理解的本质。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ichards和Black的“互动理论”;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在这三种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方式及局限性,以便从认知的角度更好地理解隐喻。  相似文献   

15.
宋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对于它的翻译研究非常必要。以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为出发点,以许渊冲和林语堂两位翻译名家的作品为例,探讨宋词翻译的艺术成就,重点就宋词英译中词调、韵律、平仄、叠韵、双声、对仗等方面的处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一词多义是普遍的语言现象,也是英语的一大特色。概念隐喻理论指出,一个词语诸多义项不是任意的关联,隐喻是词义变化的重要方式,是词义扩展的重要理据。教师帮助学习者了解多义词的基本意义和隐喻意义之间的关系,学习者对词汇多个义项的记忆将不再是孤立的,割裂的,从而大大减轻其记忆负担,激发词汇学习的兴趣,促进词汇习得。文章通过大量的隐喻实例,并借助意象和思维导图等思维工具论述如何将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具体运用于大学英语多义词的教学,希望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时代盛衰、民风世情影响文人的创作心态,形成作品特有的意象.通观宋代元宵词,可以归纳为几种情况:北宋时欢乐祥和的词作;南宋初期的愁苦词作;宋末充满黎离之悲的词作.宋词意象的变化与社会时世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教学实验探索传统词汇教学中概念隐喻知识的融入对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词汇习得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传统词汇教学中融入概念隐喻知识能够促进学生隐喻能力及词汇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宋人爱莲、赏莲、咏莲,莲因此成为宋词中的一大景观,成为宋人生活的见证。本文以宋代咏莲词为窗口,通过捕捉、分析莲意象中所流露的词人的种种情感,从而从一个侧面对宋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旨趣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