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李美 《当代矿工》2004,(11):19-19
大屯煤电公司龙东矿将“木桶理论”用于安全管理中,重点“管好不放心的人,抓好不放心的事”。去年,该矿实现安全生产。无独有偶。另据《工人日报》报道,兖州集团东滩矿,确立了“抓当前与抓长远结合、抓基础与抓管理结合”的工作思路,构筑了一整套安全长效机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安全生产,且不断加大安全生产治理力度。但令人扼腕的是,仍不时有重特大事故发生。发生重特大事故,原因可说是多方面的,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事后“亡羊补牢”的滞后安全管理理念亦是发生事故一个重要因素。要知道,21世纪的今天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无…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论述人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及分析导致事故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占了70%~80%的统计,提出对于一个企业,要使安全工作上新台阶,降低事故的频率,必须实现安全工作全员参与,并结合工作实践对如何实现安全工作全员参与做了具体的阐述,提出培训与考核是相辅相成的,只培训不考核和只考核不培训,都是不行的,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手抓培训,一手抓考核,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在合理的制度约束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参与安全管理,从而实现安全管理的全员参与.  相似文献   

3.
通防安全一直是关系煤矿生产的重要问题 ,抓安全工作一是抓事故前的预防 ,二是事故后的处理。显然 ,事故前的预防是安全工作的重点。1 排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当设备本身有不安全部位和不安全环节 ,而操作者又没有引起注意且不遵守操作规程时 ,则易发生事故。把这些不安全部位和不安全环节用安全技术措施加以纠正 ,使设备达到本质安全 ,就不会因为不注意或误操作而发生事故。1.1 完善通风系统 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灾应变能力依据矿井通风阻力鉴定数据 ,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优化 ,确保各个用风地点的风量 ;加强对矿井主要通风设施管理力度 ,如…  相似文献   

4.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安全生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推动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当前一些地区和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事故多发,根源是思想意识问题,抓安全生产态度不坚决、措施不得力。《意见》指出,要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构建"党  相似文献   

5.
薛允连 《煤矿安全》2000,31(2):60-60
众所周知 ,抓安全工作一是抓事故前的预防 ,二是做事故后的处理。显然 ,事故前的预防是我们工作的侧重点 ,符合我们一贯倡导的“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预防事故又分为安全管理措施和安全技术措施 ,这两种措施的关系如何呢 ?从事故的成因看 ,当设备本身有不安全部位和不安全环节 ,而操作者又没有引起注意和不遵守操作规程时 ,则易发生事故。从另一个方面看 ,把设备本身的不安全部位和不安全环节用安全技术措施加以解决 ,使设备达到本质安全 ,就不会因为不注意或误操作而发生事故。例如作业井场的照明用电问题 ,在 80年代中、…  相似文献   

6.
浅析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主要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而无论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都可以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加以避免。目前在我国安全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与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因此,要从根本上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确保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必须从多方面加强煤矿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7.
<正> 安全生产是煤矿的头等大事。为抓好这一工作,近年来,人们从现场管理标准化、采煤手段机械化和人体生物节律等诸方面作了大量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因,笔者认为就是忽视了对人的负值性紧张情绪的管理。事实证明,负值性紧张情绪往往左右工作主体—人的心理与行为,诱导和促成事故的发生。因此,煤矿要安全生产,就不可不抓负值性紧张情绪。下面,本文就其形成、危害与对策谈点不成熟意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安全事故的"人、管、物、环"四种形成条件和五个要素的分析,提出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树立不抓安全就是犯罪的理念,加强安全设施建设,提高应付突法事故的能力,群策群力,共创佳绩等办法,在确保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隐患是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原因,要消除或减少事故首先应该从源头着手,消灭一切事故隐患,才能保证安全生产。该文通过对事故隐患产生的原因、事故隐患引起事故的内动力以及建立有效的事故隐患制度所取得的成效三方面来论述事故隐患排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安全生产事故是当前矿山企业所面临最主要的问题,通过对现代矿业开发特点以及安全生产事故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导致国外矿山企业(处于高风险地区和国家)的安全生产事故根本原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尤其是不安全心理这一因素至关重要。为缓解和消除造成事故的不安全心理因素,减少事故的不安全行为,提出了具体有效地解决方法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所有(包括人-机(物)-环境)能引发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叫事故隐患。要消灭或减少事故,首先应该从源头着手,消灭一切事故隐患,实际上就是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达到防患于未然,才能保证安全生产。因此,研究事故隐患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煤炭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造成事故多发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物(生产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一个是人(职工)的不安全行为。物的状态是被动的,人的行为却是主动的,物的状态直接取决于人的行为。因此,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 首先是要规范生产技术人员的技术行为。技术人员的行为对矿井的安全生产起到  相似文献   

13.
矿山生产中引起事故的不安全因素之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运用“人体生物钟”预测人的不安全行为“临界日”,可以实现对事故的事前有效控制,该方法对矿山生产的安全管理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 “三违”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大敌,是煤矿造成事故的主要根源。要降低百万吨死亡率,首先要降低“三违”发生率。为什么“三违”屡禁不止、常抓常有呢?一个重要原因是“三违”职工缺乏安全意识。实践告诉我们:抓安全不反“三违”不行,反“三违”不抓教育不行。认  相似文献   

15.
张明安 《煤》2006,15(1):1-5
当前,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安全理念缺乏,安全投入不足、装备落后,管理体制不完善,现场管理薄弱。潞安集团长期以来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最大的政治和各级领导的最大责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企业安全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确立了系统管理抓安全、以人为本抓安全、超越安全抓安全、源头治理抓安全的安全管理核心理念,创造性实施了“安全系统管理法”,给企业带来了显著的安全效益。同时对如何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6.
杨瑾 《煤炭技术》2012,31(12):208-210
在煤矿的安全生产运行中,人是核心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大多是一些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不安全的心理因素。要改变矿工对安全的态度,必须根据心理过程与煤矿生产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针对矿工的不安全心理,开展培训。在安全培训中,煤矿事故案例分析对改善或消除矿工不安全心理具有特别的效果,从根本上转变矿工的不安全心理状态,能够从源头上有效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六五’前期,我局安全情况不好。不仅伤亡事故频繁,百万吨死亡率高,而且先后三次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在上级领导机关和广大职工、家属的心目中,一度成为安全上“不放心”的单位。“七五”期间,我局从总结事故教训入手。认真落实党和政府的安全生产方针,确立安全工作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坚持装备与管理并重。抓基层、抓基础、严管理,在超前防范,控制重大事故上下功夫,安全状况逐年好转。“七五”期间,全局杜绝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安全事故的“人、管、物、环”四种形成条件和五个要素的分析,提出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树立不抓安全就是犯罪的理念,加强安全设施建设,提高应付突法事故的能力,群策群力,共创佳绩等办法,在确保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煤》2015,(11)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主观原因,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客观原因。文章通过有效的动态安全管理法,从安全管理的角度,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可以有效的控制事故发生,保证人员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20.
这些年来,可以说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并把它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可为什么事故不断呢?其中之一就是侥幸心理在作怪。 习惯做法是侥幸的重要表现。一些人感到多少次、多少年都是这样做的,都没出事,因此不按安全规定制度去做。比如说坐车要扣上保险带,但不少人就不按要求去做,往往振振有辞说坐多少回车就没出事。恰恰交通安全专家和汽车开发商在研究交通肇事时表明: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