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估算地层剥蚀厚度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4  
认为依照Dow(1977 ) 提出的直接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估算不整合面地层抬升与剥蚀厚度的方法所获得的计算结果并非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其物理意义相当于正断层错动造成的地层缺失厚度。强调了古地热梯度随时间的变化及其在剥蚀厚度估算中的意义;阐明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计算古地热梯度、进而估算剥蚀厚度的方法;通过对Dow(1977) 的井下数据进行的再评估, 演示了此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为使此方法简便易用,给出了用于镜质体反射率与最高古地温换算的RoTt 曲线图解。  相似文献   

2.
三江盆地绥滨坳陷白垩纪地层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三江盆地绥滨坳陷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历了多期剥蚀作用,其中白垩纪至古近纪期间的剥蚀作用面积大、作用强,造成坳陷内地层大面积抬升剥蚀,地温降低,影响到油气的生成和排出.采用孔隙度法、镜质体反射率法和成熟度反演法分析绥滨坳陷南部和北部的剥蚀量,3种方法相互验证结果显示坳陷北部滨1井要比坳陷南部滨参1井经历了更大的剥蚀过程,相比之下,南部地区更有利于油气的形成和聚集.  相似文献   

3.
沉积盆地地层剥蚀厚度恢复方法及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层剥蚀厚度的准确恢复对正确重建沉积盆地原始沉积—构造演化史、热史及油气生、排、运、聚史和定量评价油气资源潜力至关重要。在科学界定剥蚀厚度的含义和分析影响地层剥蚀厚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沉积盆地中恢复地层剥蚀厚度方法新的分类方案,将现有恢复方法划归为地质分析对比法、地热指标法、测井技术法、沉积速率法及其他方法等五大类,并选择4种常用方法对比分析了其基本原理、优缺点和适用条件。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应在充分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和正确认识区域地质背景的前提下,选用合适的恢复方法,并辅之以其他方法手段,综合、定量地恢复地层剥蚀量。  相似文献   

4.
运用镜质体反射率-深度剖面恢复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地层的剥蚀厚度,并结合烃源岩加热降温热模拟实验研究上古生界烃源岩的热演化特征。研究认为,反射率-深度剖面模型可分为3类,即单段式、双段式和三段式。盆地东部剥蚀厚度大,为1400~2200 m;西部剥蚀厚度小,为400~1000 m。据烃源岩时温互补热演化模拟实验,岩样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降温,随时间增加Ro值虽在增加,但Ro值增加速率不断降低,且在相同时间段内,降温幅度越大,生烃能力越低,当降温到一定程度时,随时间增加,生烃能力非常小。表明了源岩受热的时间尺度与热效应之间,温度起着主导作用。由于中东部剥蚀厚度远大于烃源岩热演化停滞时的最小剥蚀厚度,烃源岩热演化作用已处于停滞状态,西部剥蚀厚度较小的布1-天1地区,烃源岩的热演化作用在新生代仍有可能继续缓慢进行。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古地温梯度研究与古生界油气生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唐军 《河南石油》1998,12(6):1-3,20
根据镜质组反射率资料恢复古地温,结合地质发展史确定出华北地区各地质时期古地温梯度。自古生代以来,华北地区古地温场经历了由低变高再降低的演化过程。华北地区古生界生油岩在三叠纪末已进入主要生油期。  相似文献   

6.
古地温是影响沉积盆地形成与演化的重要因素,研究古地温、古热流变化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将今论古”法和地质温度计法.根据实测地温资料测试结果对本区今地温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镜质体反射率和TTI法研究了本区的古地温及古地温梯度并分析地热演化及影响古地温的可能因素,所获得的认识对谭庄-沈丘凹陷的油气地质研究和勘探评价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始新统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苏北盆地晚始新世至渐新世的三垛运动使得盆地构造沉降停止,盆地断陷发育期结束.发生了18x106a的沉积间断地层遭受强烈剥蚀,缺失上始新统和渐新统。利用储集层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粘土矿物、镜质体反射率和甾烷成熟度参数分析了高邮凹陷该构造运动期的不均衡剥蚀作用。自深凹带向斜坡带断阶带和低凸起,剥蚀作用渐次增强。采用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正演数值模拟法恢复了该期剥蚀厚度。二者的计算结果较吻合。该期总的剥蚀厚度为400~1 600m,其中.深凹带400~-600m.斜坡带500~1 200m .断阶带和低凸起1000~1 600m.这一-计算结果较以往的定性估计值要大这对重新认识该区的埋藏史热史。油气成藏史以及油气藏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北盆地晚始新世至渐新世的三垛运动使得盆地构造沉降停止,盆地断陷发育期结束.发生了18x106a的沉积间断地层遭受强烈剥蚀,缺失上始新统和渐新统。利用储集层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粘土矿物、镜质体反射率和甾烷成熟度参数分析了高邮凹陷该构造运动期的不均衡剥蚀作用。自深凹带向斜坡带断阶带和低凸起,剥蚀作用渐次增强。采用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正演数值模拟法恢复了该期剥蚀厚度。二者的计算结果较吻合。该期总的剥蚀厚度为400~1 600m,其中.深凹带400~-600m.斜坡带500~1 200m .断阶带和低凸起1000~1 600m.这一-计算结果较以往的定性估计值要大这对重新认识该区的埋藏史热史。油气成藏史以及油气藏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鄂尔多斯盆地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Ro值、地层剥蚀厚度△H以及埋深H,建立了烃源岩Ro值与原始埋深H之间的关系式。选定初始Ro值以及降温后Ro值的增加值△Ro,根据烃源岩Ro值与原始埋深H之间的关系式,可以得到与之对应的最小剥蚀厚度△H,从而建立△Ro与△H关系图版。然后通过热模拟试验测得样品的初始Ro值.以及降温后Ro值的增加值△Ro,根据该关系图版就可以直接读出与之对应的最小临界剥蚀厚度△H。据此.初步指出了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在其遭受抬升剥蚀之后.能够持续生烃的源岩分布范围,为我国一些地层埋深变浅盆地的资源量的计算提供了理论证据。  相似文献   

10.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不整合面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晚中生代末期以来,经历了裂陷阶段、坳陷阶段和区域沉降阶段,形成了多个广泛分布的区域性不整合面(地震反射界面):T20,T24,T30等,地层遭受了强烈剥蚀。以东海西湖凹陷为例,对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法求取地层剥蚀厚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地层剥蚀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对该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深层剥蚀量探讨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基于镜质体反射率恢复计算剥蚀量的Dow法及其修正法,对松辽盆地深层主要剥蚀面的剥蚀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除鱼深1井d/s剥蚀量可达1534.7m外,Dow法恢复所得的剥蚀厚度一般小于730m;与Dow法相比,考虑了再埋藏影响的修正法评价所得深层的剥蚀量则高达1100~3000m。初步分析表明,Dow法可能对应着剥蚀量下限值,修正法则可能对应着剥蚀量上限值。  相似文献   

12.
以准噶尔盆地腹部发育于侏罗系顶部和白垩系底部之间的不整合(K/J不整合)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同的沉积构造背景下相邻三级层序的地层厚度展布具有相似的趋势,提出了可用于恢复地层剥蚀厚度的参考层序厚度比值法。该方法的具体工作流程为:①在地震剖面上进行三级层序划分,经时-深转换得到各三级层序的地层厚度展布;②选择剥蚀面下未被剥蚀、层序厚度变化范围小的一个或者多个三级层序作为参考层序;③利用单井的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结果,拟合发生剥蚀前的参考层序厚度与参考层序至沉积面的地层厚度(包括参考层的厚度)比值的分布,即拟合剥蚀前的原始沉积面;④用该沉积面深度减去现今的剥蚀面深度就得到地层剥蚀厚度,并根据实际的地质模型对剥蚀厚度进行校正。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西段剥蚀厚度为300~800m,东段剥蚀厚度在300m以下。该剥蚀厚度恢复方法适用于恢复范围大、钻井数量少和研究程度低的地区的剥蚀厚度。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南部泉头组-嫩江组热演化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钻井测温和镜质体反射率资料,在现今地温场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有机质热演化和热史模拟研究。热史模拟结果表明,火石岭组古地温较高,沙河子组时期有一个明显的降温,营城组晚期-登娄库组时期地温缓慢回升,青山口组时期古地温明显回升,姚家组时期以后开始降温,明水组的降温速率最大。R.史反演表明.嫩江组期末,青一段烃源岩热演化达到成熟期,嫩江组一段、二段烃源岩达到低成熟期。明水组期末,青一段烃源岩热演化为成熟晚期,嫩江组一段、二段烃源岩抹到成熟期.  相似文献   

14.
应用显微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包裹体测温等分析化验资料,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埋藏史曲线、粘土矿物变化特征以及各种成岩现象和标志,综合划分和确定了金湖凹陷戴南组碎屑岩储层的成岩阶段。戴南组大部分处于中成岩A阶段,少量为早成岩B和中成岩B阶段。与成岩阶段相对应,戴南组储层孔隙类型也经历了从原生到次生的演化阶段,目前戴南组大部分以次生孔隙为主,保存少量原生孔隙。根据成岩阶段和孔隙演化进一步预测新庄1井区和天X77井、关X2井等井区为有利储层发育带。另外,根据成岩阶段的划分结果,反过来预测大部分地区下伏阜宁组有机质处于成熟阶段,是戴南组有利的油气来源,并推断秦X2、天X75、天X92等井区戴南组早期经历了大的构造抬升运动和较强的剥蚀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川东北元坝地区须家河组(T3x)—嘉定组(K1j)钻井岩屑样品镜质体反射率和锆石、磷灰石(U-Th)/He定年分析,建立了该区He年龄—深度/温度动态演化模式,推断出元坝地区磷灰石He封闭温度为95℃左右。元坝地区T3x-K1j中生代地层基本都经历了磷灰石He封闭温度(95℃);所有样品未经历锆石He封闭温度,T3x2-J1z地层部分样品可能经历了约170℃的最高古地温。元坝地区中生代地层在古近纪—新近纪(0.2~36.4 Ma)发生重大冷却抬升剥蚀,剥蚀速率约为109.9m/Ma,K1j及以上地层最大抬升剥蚀厚度约为4000m。系统揭示了该区动态热演化历史,中生代地层最高古地温接近于170~190℃,随后地层发生抬升,古地温下降;在36~176 Ma之间时,古地温在95~170℃之间;在0~36Ma时,现今地温小于95℃。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西北至一里坪地区面积大、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恢复地层剥蚀厚度对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剥蚀厚度恢复的复杂性和恢复结果的不确定性,采用地层趋势延伸法、声波时差法、镜质体反射率法和Easy%Ro最优化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计算了研究区晚期构造运动地层剥蚀厚度,并定量探讨了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区第四系和上新统狮子沟组(N23)普遍遭受剥蚀,局部构造顶部剥蚀量可达1 000 m,上油砂山组(N22)在油泉子等部分构造顶部遭受剥蚀,下油砂山组(N21)仅在盆地周缘被剥蚀。英雄岭构造带、各构造顶部以及阿尔金山前是剥蚀严重的区域,剥蚀量普遍超过500 m;洼陷地带以及研究区东部剥蚀量较小,剥蚀厚度小于500 m,构造活动相对稳定。油气藏和地面油气显示分布与地层剥蚀密切相关,适宜强度的地层剥蚀(300 m<剥蚀量<1 500 m)有利于形成油气藏,而剥蚀厚度超过1 500 m则易造成油气藏的破坏。  相似文献   

17.
银额盆地居延海坳陷下白垩统的地层归属存在分歧,为此,根据镜质体反射率的突变点识别地层不整合面;利用蒙额地1井钻遇的叶肢介古生物化石判断地层归属;通过天1井等井的地层岩性、电性特征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二叠系具有低声波时差、高电阻的岩电特征;结合地震剖面上不整合面等特征综合分析,将前人划分方案中的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归为二叠系,指明了二叠系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8.
根据最新高精度航磁、重力测量资料,对西藏羌塘盆地的重、磁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盆地的边界及范围,并在编制羌塘盆地变质基底深度图、构造区划图和中生界厚度图基础上,对盆地的基底结构、性质及其深度变化特点以及构造格局、盖层厚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表明羌塘盆地基底由前震旦纪变质岩系组成,结晶基底埋深可达5~15km,盖层为中生界和古生界地层;羌塘盆地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受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构造制约,呈"二拗一隆"的构造格局,其中双湖隆起是一个岩浆岩杂岩隆起,盆地内还划分出17个凸起和凹陷。通过对重、磁资料分析,否定了前人提出的在盆地中部存在一条近东西向分布的隆起带(即所谓"中央隆起带")的观点;利用重力空间域线性迭代反演技术,初步确定羌塘盆地中生界地层厚度在4~8km。这些新的认识和结论,为今后在该盆地进行油气勘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柴西北地区断裂活动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花状断褶构造和后生表褶构造分布普遍,断裂活动具明显的剪切挤压性质。根据柴西北地区白垩纪-第四纪的沉积特征,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成果,将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早白垩世中期-古新世的拗陷阶段、始新世-渐新世的引张-剪切阶段、新近纪-早更新世的强烈挤压-剪切阶段和中更新世以来构造活动相对稳定阶段。柴西北地区的构造演化受周缘山系构造活动的严格控制,中新世是断裂活动和构造裂缝形成的重要时期。图7表1参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