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鱼雷鱼雷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振东 《鱼雷技术》2007,15(1):6-7,11
探讨了对反鱼雷鱼雷武器系统、总体、自导、控制、引信及战斗部等子系统的关键技术,并对主要系统提出了技术要求,认为反鱼雷武器系统应装备主、被动声纳以提高拦截概率,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反鱼雷鱼雷的拦截弹道导引方法,给出了反鱼雷鱼雷自导作用距离和自导扇面的选取原则,提出了反鱼雷鱼雷最大允许角速度不小于80/s,且在1s内对指令的跟踪误差不大于15%,才能有效解决其高机动性和控制系统快速响应的问题,探讨了反鱼雷鱼雷应选用主动声引信,毁伤半径的选择要与目标平均脱靶量的大小相匹配等鱼雷引信与战斗部系统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反鱼雷鱼雷自导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反鱼雷鱼雷自导探测问题,根据反鱼雷作战需求和目前技术水平,提出了反鱼雷鱼雷各种可能的自导方式:主动自导方式、被动自导方式、脉冲侦察自导方式、多基地自导方式和诱骗自导方式,分析了各种自导方式的特点并估算了自导作用距离。认为,反鱼雷鱼雷应根据不同的装备平台采用相应的组合自导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对抗效果。装备于潜艇的反鱼雷鱼雷宜采用“远程脉冲侦察自导方式+近程被动自导方式”或者“远程脉冲侦察自导方式+近程诱骗自导方式”的组合自导方式;装备于水面舰艇的反鱼雷鱼雷宜采用“远程多基地自导方式+近程被动自导方式”的组合自导方式。该研究结果可为部队使用反鱼雷鱼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鱼雷越来越智能化,能有效地对付软杀伤反鱼雷措施。直接摧毁来袭鱼雷的硬杀伤措施是舰艇防御的有效手段,其中反鱼雷鱼雷作为导弹反导概念在水下作战空间中的自然延伸,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介绍了反鱼雷鱼雷的发展历程及现状,阐述了反鱼雷鱼雷的作战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崔贵平 《鱼雷技术》2012,20(6):472-475
总结了国外反鱼雷鱼雷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性阶段,同时给出了国外几型在研的反鱼雷鱼雷主要性能,并从技术角度初步分析了各自技术道路的利弊.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外反鱼雷鱼雷技术发展的主要共性和趋势,其主要表现在高频白导系统、声引信、大装药全向爆轰战斗部等方面.最后预测了未来可能发展的多种目的和功能的反鱼雷鱼雷种类.  相似文献   

5.
反鱼雷鱼雷拦截弹道及拦截概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反鱼雷鱼雷的2种不同拦截弹道,建立了迎面逆弹道拦截和直接直线拦截方案的数学模型,讨论了来袭鱼雷方位角和反鱼雷鱼雷发射角之间的关系,采用蒙特卡罗法,仿真计算了本舰对来袭鱼雷的测距和测向误差对反鱼雷鱼雷拦截目标概率的影响,同时讨论了拦截弹道与反鱼雷鱼雷性能的关系。结论表明,迎面逆弹道拦截方式具有更高的拦截概率;对来袭目标实现准确定位能有效的提高反鱼雷鱼雷对来袭目标的拦截概率;增加反鱼雷鱼雷的自导探测距离和搜索扇面角能有效提高对来袭鱼雷的拦截概率。  相似文献   

6.
周佩芬 《兵器知识》2010,(12):42-43
二战至今,潜用鱼雷已经从直航鱼雷变为自导或线导鱼雷,而其中主被动声自导和尾流自导鱼雷以及线导鱼雷的装备,明显提高了鱼雷的命中概率,迫使各国海军开始更加急切地寻求防止价格昂贵的水面舰艇和潜艇遭受水下威胁打击的实用方法。当前在各国海军中装备的软杀伤反鱼雷系统,不管是拖曳式鱼雷诱饵,还是自航式鱼雷诱饵或干扰器,大多采用声学对抗原理。比如22个国家装备使用  相似文献   

7.
欧洲反鱼雷鱼雷研发展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钱东  张起 《鱼雷技术》2006,14(5):1-5,11
介绍了德国研发中的“梭鱼”轻型超空泡反鱼雷鱼雷以及法国提出的重型反鱼雷鱼雷的总体概念、技术特点和部分试验结果,分析了它们产生的背景和意义。“梭鱼”鱼雷采用开式超空泡,头部锥形空化器、控制舵和自导头集成为一体,在已进行的单项试验中,速度达到240kn,可进行机动,自导发现重型鱼雷距离大于200m。仿真结果表明,“梭鱼”鱼雷可为舰艇提供效果显著的近程拦截能力。法国DCN公司基于增加战斗部威力的目的,将研究重点放在了重型反鱼雷鱼雷上。设计了3种威胁想定:反潜机在0.5—3km距离内空投轻型鱼雷,水面舰艇在3—6km距离内发射轻型鱼雷,潜艇在4—10km距离内发射重型线导鱼雷,并对其进行了仿真试验。对DCN通过仿真所得出的不同报警距离的拦截成功率、鱼雷空间交汇时间概率分布、最小交汇距离概率分布以及拦截距离概率分布等仿真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轻型舰载鱼雷发射装置鱼雷出管运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轻型舰载鱼雷发射装置鱼雷出管运动直接影响鱼雷的入水参数,它与鱼雷、舰艇和发射管结构参数有关。本文首次分析了舰艇摇摆状态下,相对发射管的鱼雷出管运动规律,从理论上推导了动态鱼雷出管运动方程。  相似文献   

9.
针对在目标机动性加大的情况下常规鱼雷导引方法不能满足反鱼雷鱼雷迎面拦截来袭鱼雷需求的问题,为提高反鱼雷鱼雷拦截概率,提出了利用滑模观测/微分器对来袭鱼雷视线角速率进行估计的方法,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根据准平行接近的原理,推导出一种自适应滑模导引律。将该方法运用于反鱼雷鱼雷跟踪拦截,仿真结果表明,该导引律对干扰和参数摄动具有强鲁棒性,与传统比例导引法相比,其对机动目标的导引精度高,脱靶量小,可以满足反鱼雷战技术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反鱼雷鱼雷战斗部对来袭鱼雷爆炸毁伤效应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锐  鲁忠宝  王明洲 《鱼雷技术》2012,20(5):375-379
为了获得反鱼雷鱼雷(ATT)战斗部水中爆炸对来袭鱼雷的毁伤效应,以ANSYS 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为平台,对ATT攻击对象(来袭鱼雷)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建模,并采用流固耦合算法针对ATT战斗部在不同距离、不同角度下对来袭鱼雷的爆炸毁伤效应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出了ATT战斗部的毁伤半径、来袭鱼雷的毁伤判据以及ATT对来袭鱼雷的毁伤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在水中爆炸作用下,来袭鱼雷燃料舱段壳体较其他部分壳体更易发生变形或破裂.该研究可为鱼雷的毁伤效应评定及ATT战斗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反鱼雷鱼雷拦截概率影响因素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大德  徐德民 《鱼雷技术》2010,18(4):312-315
为研究影响反鱼雷鱼雷拦截概率的主要因素,根据想定的反鱼雷鱼雷拦截态势建立了鱼雷弹道模型以及舰艇规避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定量分析了探测误差、自导作用距离和自导扇面角对反鱼雷鱼雷拦截概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提高对来袭鱼雷的定位精度,增大反鱼雷鱼雷自导作用距离和自导扇面角,可以有效提高反鱼雷鱼雷拦截概率。  相似文献   

12.
在建立的鱼雷全弹道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MATRIXx工具软件研究了鱼雷全弹道二次建模问题,重点论述了MATRIXx中的有限状态机在鱼雷全弹道逻辑模型二次转化中的具体应用和规则,同时对鱼雷全弹道仿真的系统模型结构进行了设计,其结果对实现鱼雷全弹道仿真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光宇  彭佩 《鱼雷技术》2013,(6):469-473
依据火箭助飞式反鱼雷鱼雷典型作战态势,建立了相关模型,仿真了火箭助飞式反鱼雷鱼雷的作战过程。仿真结果表明,航速和航程对火箭助飞式反鱼雷鱼雷拦截概率有较大影响,自导作用距离不小于水下航程可以保证较高的拦截概率。  相似文献   

14.
曹震卿  贾跃 《鱼雷技术》2011,19(4):260-262
针对双速制反潜鱼雷在潜艇鱼雷报警声纳作用下的作战使用问题,由辐射噪声经验公式分析了鱼雷航速的变化对其辐射噪声强度的影响。根据被动声纳方程,在鱼雷航速变化情况下,研究了潜艇鱼雷报警声纳对双速制鱼雷报警距离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鱼雷报警距离随鱼雷航速增加而增加,提出了双速制鱼雷作战使用中应注意航速设置,以低速航行来降低潜艇的鱼雷报警距离,从而增强鱼雷的隐蔽性以及攻击的成功率,为鱼雷攻潜战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反鱼雷鱼雷作战模式及拦截弹道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讨论了舰艇发射反鱼雷鱼雷直接拦截鱼雷弹道的问题,在典型理想工况条件下,建立了反鱼雷鱼雷武器的发射角与舰艇观测方位角的函数关系式,探讨了在某些限制条件下对于给定鱼雷的攻击能否被拦截的问题,同时给出了反鱼雷鱼雷所需的最小速度,为舰艇发射反鱼雷对抗鱼雷攻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付鱼雷的新武器——美国ATT反鱼雷鱼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鱼雷对舰艇构成了巨大威胁,这些武器为对付舰艇的规避机动已发展到智能化的程度,能以多种方式搜索,可根据舰艇的声音信号或尾流主动跟踪目标。而目前舰艇对付鱼雷仍偏重于传统方法,如使用噪声发生器或拖曳对抗浮标对鱼雷进行诱导,使鱼雷偏离目标。随着计算机处理技术的进步和  相似文献   

17.
基于BTT的反鱼雷鱼雷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璇  周徐昌  潘逊 《兵工自动化》2010,29(10):79-81
针对传统的采用侧滑转弯(Skid-to-Turn,STT)控制技术的缺点,对倾斜转弯(Bank-to-Turn,BTT)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反鱼雷鱼雷(Anti-Torpedo Torpedo,ATT)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基于BTT的鱼雷控制方法以及BTT控制技术相对于STT技术在鱼雷控制方面的优点。然后,对BTT控制技术在ATT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BTT控制技术在未来的ATT应用中需要着重解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BTT鱼雷较传统STT鱼雷而言,在提高鱼雷机动性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BTT鱼雷在工程应用中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反鱼雷鱼雷(ATT)战斗部触发灵敏度仿真是ATT利用触发引信引爆战斗部的关键技术.本文以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为平台,建立了来袭鱼雷和ATT有限元模型,并对ATT以不同速度、不同角度撞击来袭鱼雷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到了ATT的触发动态响应特性.该研究可为反鱼雷武器战斗部触发敏感装置的触发灵敏度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鱼雷是主要的反潜武器之一,鱼雷制导技术的使用使其战技性能有了质的提升,当前鱼雷制导方式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当今世界主要的几种鱼雷制导方式的技术特点及其战斗使用情况,并在总结和归纳的基础上,对未来鱼雷制导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1868年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黑德首次推出自航鱼雷,揭开了现代鱼雷史的第一页。这种被称之为“白头”的鱼雷就是后来各国鱼雷发展的鼻祖。德国的首枚自航鱼雷应属1890年服役的“黑头”鱼雷。其设计航速24.2节,最大航程400米,雷重400公斤,装药量为41.5公斤,足可击沉一艘中型战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