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城市群逐步成为我国人口、产业、土地等各种空间要素集聚以及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文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讨对象,从人口、产业、土地城镇化视角描摹城镇化发展程度,构建复合评估指标体系,并经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综合剖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镇化水平。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存在差异。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显著,与周边中小城市的联动不够紧密,须对区域统筹一体化,进行"核——点——轴——网"高度融合的城镇化体系网络构建。  相似文献   

2.
区域创新已成为当前区域发展与规划的前沿热点,而空间协同是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重要路径。本研究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3C"综合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绩效的评估框架,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为实证案例,从3个层面观察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的特征和属性,主要结论有:①3C理论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动态框架,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有一定适用性。②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存在"中部塌陷"现象;城市群创新网络联系较弱,网络空间上呈现不均衡三角形结构;创新协同网络层次、节点较少,空间结构不明显。③3C评价结果显示3个次级城市群发展困境不同,应制定不同的创新发展策略。④3C结构是一个非线性发展过程,从低水平扩展到开放式均衡发展,若发展不均则进入过均衡式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在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协作有待加强。基于企业关联网络,利用百强企业分支机构之间的关联数据,通过"总部—支部法"进行关联度测算,发现在长江中游区域的"城市圈"、省域、长江中游城市群3个尺度上,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呈现出"弱—强—弱"或"强—强—弱"的变化规律,在省域尺度上区域协作水平高,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尺度上区域协作水平下降明显;在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中,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协作水平最高,武汉城市圈和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次之。同时,长江中游城市群内"省域经济"的特征较明显,"省级行政边界"对企业分支机构选址行为有较大影响,从而对所在区域协作水平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6)
"小三角"岳阳市、咸宁市、九江市地域毗邻、文化相融,同时面临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机遇,"小三角"区域高职院校应把脉经济社会发展与高职教育的现状和走势,因地制宜、见机行事,捆绑高职教育资源、携手长江之滨,共同演奏一曲长江职教小合唱。  相似文献   

5.
伊人 《工程机械》2013,(12):I0027-I0027
长江中游城市群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包含中部4大经济圈,依靠长江给予的丰富资源,沿岸城市水运交通发达畅通,终日物流繁忙,再也不复“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萧寂。江淮城市群作为4大经济圈之一,毗邻江苏,徐工常年扎根于此,装载机销量取得傲人成绩。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8)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我国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其核心城市的产业发展不尽相同,产业结构变迁和就业结构存在不协调的问题。通过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来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四个核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和合肥的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大核心城市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偏低,劳动力过剩,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偏高,劳动力不足。因此,这四个城市应大力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向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促进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转移,努力扩大就业规模。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确认了次级城市或二三线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化建设方向。专家认为,城市群建设可从三个层次推进:一是已基本建成的11个城市群,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宁半岛、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海峡西岸、海峡东岸。二是正在建设的14个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等。三是7  相似文献   

8.
利用多源大数据,从对外交通设施区域联系水平和城市群人口联系特征方面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可达性上,长株潭城市群由内向外形成了"公路+高铁"的核心交通网络、"高铁为主+公路补充"的扩展交通网络和"高铁为主+普通铁路和航空补充"的辐射交通网络;省外城市(群)中,长株潭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有紧密联系,对周边中小城市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省内城市中,长株潭城市群辐射范围主要集中在"3+5"城市群;内部联系上,长株潭城市群内部交互强度与成熟城市群还有差距,一体化尚处于初步对接阶段。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2)
利用引力模型对合肥经济圈内各市与合肥市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测算,并运用SPSS 17.0软件对中心城市合肥的经济辐射半径做出了估算,据此分析合肥经济圈中各市的联系强度,并界定出合肥经济圈这一中部地区重点发展城市群的辐射半径,结论表明合肥作为区域发展中心的辐射能力和范围还可以扩展到芜湖、蚌埠、滁州、马鞍山、铜陵、池州和安庆等市。为了提升和扩大合肥经济圈未来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安徽省和合肥市政府应进一步考虑扩大合肥经济圈的范围,使其与周边的南京城市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形成合作、竞争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2015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3个中心城市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城市群。为了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勘测事业合作与发展,武汉市测绘研究院、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共同倡议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战略论坛”。本文介绍了论坛成立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在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勘测单位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阐述了论坛交流合作的原则和主要内容,并对推动论坛合作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朱磊 《城市规划》2006,30(8):38-41,46
从分析区域发展的内在机制入手,提出了“区域行为者”概念,认为区域发展是区域行为者——居民、企业、政府空间行为的结果,并依据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指出企业是我国现阶段区域发展的行为主体。在此基础上,结合浙江省的产业带规划工作,对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区域规划的有关问题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谢涤湘  江海燕 《规划师》2011,(1):16-19,24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我国近年来推出的重要区域规划之一,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但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转型和区域协调发展.珠三角地区应以该规划纲要为指导,在城乡规划编制中体现公共政策性和法律约束性,建立以城乡规划为核心的统一空间规划体系,积极推进区域治理和区域整合,构建多中心的城市区域结构,努力建成资...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建筑教育诞生以来,地域建筑教学始终是中国建筑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之一。由于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不同阶段对建筑地域性的理解不同,地域建筑教学从单纯的形态模仿走向了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继承,这期间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笔者在对中国地域建筑教育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下,首先分析了当前地域建筑教学在理论课程、设计课题、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了当前建筑教育应从强化地域建筑文化理论体系、丰富地域建筑创作设计课程、加强教师队伍传统文化培训等方面来提高地域建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李颖 《建筑与环境》2012,(4):120-122
本文通过对城市规划和地域文化的概念.特征以及相互关系进行探讨.从地域性和文化性两方面进行研究。叙述了现代社会城市规划和地域文化的共生性,表达了只有两者通过和谐,平等的相互依存式的发展.才会创造出当今社会的城市魅力。伴随着全球化的席卷和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新思想,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层出不穷,但城市面貌却趋于一致。这更加凸现了城市地域性发展.城市地域性文化的重要地位。地域性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尊重城市的地域性特征,能够直接提升地区的外部竞争力,彰显城市魅力。  相似文献   

15.
国外区域规划发展与动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给区域规划注入了新的活力 ,区域规划经历了约 10 0多年的历史逐渐成为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客观需求。本文回顾了国外区域规划发展历程 ,从背景、理念、理论、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分析了国外区域规划新动态。希望能为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王青 《山西建筑》2008,34(6):49-50
通过对陕西省陈炉古镇的研究,分析了陈炉古镇地域性建筑的特色,阐述了地域性建筑与所在文化环境的关联性及地域性建筑在全球化进程中所受到的冲击,并提出了对陈炉古镇保护和发展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发展中如何实现城市与区域的协调是新时期城市发展规划中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文章从区域协调基础理论和内涵出发,对区域协调视角下的规划编制思路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澳门实际,从城市的角色定位、空间结构、交通基础设施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等方面出发,对城市空间对于区域协调的具体响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而为城市发展中区域协调问题的研究提供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区域性规划中对古民居旅游开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晨 《山西建筑》2009,35(36):41-42
通过对区域性规划中古民居保护、发展的新形式——旅游开发的研究,分析区域性规划与古民居旅游开发之间的相互促进、矛盾协调关系,找出古民居在当前区域性规划,社会发展形式,经济模式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基于连云港在区域发展中所处的独特地位,分析了连云港城市发展的区域背景、发展目标、城市结构、支撑体系和发展模式,提出了从"洼地崛起"到"区域协同"的城市发展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20.
薄乐 《山西建筑》2012,38(9):11-13
从建筑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入手,阐述了地域性的形成,分析了地域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指出了当前对地域性解读的误区,结合当前全球化的时代特点,对未来地域性的继承及创新进行了探讨,以期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