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研究含水量对不同饲料原料发酵品质的影响,采用分组对照试验设计,以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固态发酵玉米、豆粕和棉籽粕,设30%、40%、50%、60%4个含水量,以感官评价、p H和发酵后益生存留量为发酵品质评定指标。结果表明:随发酵时间延长,p H表现二次曲线的规律(P0.01);含水量显著影响玉米、豆粕和棉籽粕的发酵(P0.05),不影响原料初始p H(P0.05);p H达到稳定时,50%含水量的玉米、豆粕和棉籽粕的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数量高于其他处理(P0.05)。本试验条件下,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发酵玉米,最佳含水量为50%;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发酵豆粕和棉籽粕,最佳含水量为60%;酵母菌发酵豆粕和棉籽粕,最佳含水量为50%。  相似文献   

2.
利用酵母菌、米曲霉、乳酸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一步法混菌固态发酵豆粕。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酵母菌、米曲霉、乳酸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最佳接种比例为1∶3∶1∶3。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豆粕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温度32.4℃,含水量45.8%,接种量12%。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发酵豆粕中小分子肽含量由1.22%提高到5.41%,粗蛋白含量由46.0%提高到55.1%。通过SDS-PAGE和发酵豆粕的物理特性分析得出,发酵豆粕中大分子蛋白基本降解为14.4 kDa以下的小分子肽,且具有浓郁的酸香和醇香风味。  相似文献   

3.
以黑曲霉、枯草芽孢杆菌、热带假丝酵母和植物乳酸菌为出发菌种,对豆粕、菜籽粕和棉籽粕组成的复合植物蛋白饲料进行发酵处理,通过对固态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获得复合菌种固态发酵生产蛋白质饲料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以豆粕32%、菜籽粕31%、棉籽粕16%、麸皮10%、玉米粉10%和硫酸铵1%为发酵基质,黑曲霉︰枯草芽孢杆菌︰热带假丝酵母︰植物乳酸菌接种比例为1︰2︰1︰1,接种量12%,发酵基质初始含水率60%,发酵温度32℃,好氧发酵和厌氧发酵各48 h,发酵后粗蛋白质含量达到45.47%,提高了32.1%。酸溶蛋白达到159.2 mg/g,硫甙和棉酚脱毒率分别达到83.77%和89.82%。  相似文献   

4.
组合微生物发酵提高豆粕品质的方法与优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组合发酵豆粕,通过研究不同接种量、料水比、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等对发酵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影响,旨在确定豆粕适宜的发酵参数以及发酵对豆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理想的发酵条件为:接种量枯草芽孢杆菌4%、酵母菌5%、乳酸菌2%,料水比1∶0.9,发酵的起始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72 h,培养基的初始pH为自然(自来水)。豆粕发酵后可有效去除胰蛋白酶抑制剂。豆粕发酵后蛋白质含量提高12.12%,而氨基酸态氮含量发酵后是发酵前的10.87倍。发酵豆粕的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显著提高,改善了豆粕品质。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利用芽孢杆菌发酵棉籽粕,研究对棉粕中游离棉酚降解率的影响,及对发酵前后饲料营养成分如活菌数、中性蛋白酶酶活和酸溶蛋白等的影响,并对发酵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菌株鉴定、安全性分析及发酵工艺探索。研究发现:可高效降解棉籽粕中游离棉酚含量及改善营养品质的芽孢杆菌为BLCC1-0039,游离棉酚的测定方法确定为高效液相色谱法;菌株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并结合其16S rDNA序列,初步确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枯草芽孢杆菌杆菌BLCC1-0039的体内安全性评价,发现未对实验小鼠造成形态和活动异常,也未观察到脏器器官病变,初步确定了枯草芽孢杆菌杆菌BLCC1-0039的体内安全性;枯草芽孢杆菌BLCC1-0039发酵棉籽粕提高发酵料的酸溶蛋白含量和中性蛋白酶活性并有效降低游离棉酚含量:发酵48 h时,发酵棉籽粕酸溶蛋白为26.96%,中性蛋白酶活性为3897 U/g,游离棉酚降解率为97.81%。  相似文献   

6.
利用热带假丝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混菌发酵进行液体制种。结果表明:受接种量、豆粕含量和培养温度的影响,两株菌种菌数的增长速度具有相对一致的变化趋势;受培养时间的影响,热带假丝酵母菌先增后降,枯草芽孢杆菌先降后增;热带假丝酵母在pH3.5时菌数最大,枯草芽孢杆菌在pH4.5~7.5范围内适宜生长。在豆粕质量分数15%、葡萄糖质量分数1%、初始pH4.5的液体培养基上,两菌分别接种10%,在发酵温度28℃、摇床转速160r/min条件下培养5d,热带假丝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数达到最大,分别为752.5×106和264.2×107 cfu/ml。  相似文献   

7.
以枯草芽孢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为试验菌株,对豆粕、棉籽粕和花生粕组成的混合蛋白原料样品进行多菌种发酵处理,检测发酵过程中的活菌数和营养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发酵结束后混合蛋白原料样品中枯草芽孢杆菌活菌数为3.1×108cfu/g,保加利亚乳杆菌活菌数为4.45×108cfu/g,乳酸含量为1.98%,大分子蛋白几乎完全分解成小分子蛋白,粗蛋白质含量比发酵前提高了7.89%,寡肽含量比发酵前提高了129.36%,抗营养因子(水苏糖和棉籽糖)几乎完全降解,同时产生了一定量的还原糖。  相似文献   

8.
以豆粕为主要发酵材料,枯草芽孢杆菌JK2为发酵菌种,进行豆粕固体发酵。为了分析添加芽孢杆菌对发酵豆粕营养特性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发酵过程检测豆粕的温度和pH,及发酵前后豆粕的C/N、棕榈酸、亚油酸和细菌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芽孢杆菌可以促进豆粕发酵升温,降低pH,提高棕榈酸含量,增加发酵豆粕中细菌的数量和种类。细菌多样性分析显示:厚壁菌门细菌是发酵豆粕中的优势菌;发酵后的豆粕中,乳杆菌属的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桥乳杆菌(L. pontis)和发酵乳杆菌(L. fermentum)的相对含量升高,成为发酵豆粕的优势菌。添加芽孢杆菌能提高豆粕中乳酸菌的含量和多样性,降低肠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和明串珠菌属等条件致病菌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利用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棉籽粕,研究其对棉籽粕中游离棉酚降解率的影响,并对发酵前后棉籽粕的营养指标如活菌数、酸溶蛋白、pH和游离棉酚含量等进行比较。筛选出了可高效降解游离棉酚的酵母菌BLCC4-0327,可改善发酵风味的乳酸菌BLCC2-0092。并对筛选出的酵母菌和乳酸菌复配发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最优复配发酵组为BLCC4-0327+BLCC2-0092(1:1),30℃厌氧发酵。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最优复配发酵组各发酵阶段的发酵棉籽粕的pH均显著降低(P0. 05),发酵24 h时pH降至5. 73;酸溶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 0.05),发酵24 h时酸溶蛋白质量分数达到14.61%,发酵48 h时酸溶蛋白质量分数达到17.61%;游离棉酚含量显著降低(P0. 05),发酵24 h时游离棉酚降解率达到70. 99%,发酵48 h时游离棉酚降解率达到73. 44%。由此可知,酵母菌BLCC4-0327与乳酸菌BLCC2-0092复配发酵可有效降低发酵棉籽粕中的游离棉酚含量并改善其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添加乳酸菌粉对酵母菌发酵多谷物杂粮面包品质的影响。方法:检测添加不同比例(0、0.03%、0.06%、0.09%、0.12%)乳酸菌粉发酵多谷物杂粮面团的pH、发酵体积和流变特性指标变化,同时检测添加乳酸菌粉后杂粮面包硬度、胶黏性、咀嚼性指标,以及面包比容、感官品质和风味指标的变化。结果:添加乳酸菌发酵使多谷物杂粮面团pH降低;添加0.03%~0.12%混合乳酸菌粉发酵60 min面团体积增加50.00%~88.12%,均高于单一酵母菌发酵(增加48.51%);添加乳酸菌粉降低了面团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值,添加量0.06%时G'和G"值分别降低33.33%和30.00%,降低幅度最小;添加0.06%乳酸菌粉,可显著降低面包硬度、胶粘性和咀嚼性(P<0.05),显著提高面包弹性(P<0.05),改善面包质构特性,面包比容比单一酵母菌发酵增加24.88%,面包形态、质地、纹理结构、风味和口感均具有较好的改善,感官品质显著提高(P<0.05),感官评分超过80分。酵母菌联合乳酸菌发酵复配杂粮面包,共检测出6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化合物种类多于小麦面包43种,风味物质强度高于单一酵母菌发酵杂粮面包。结论:添加乳酸菌粉对酵母菌发酵多谷物复配杂粮面包品质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发酵棉籽粕效果优良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复合发酵最适工艺条件的研究,探讨发酵对棉籽粕脱毒效果及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含量等的影响.筛选并利用三株发酵效果优良的菌株(两株酵母和一株霉菌)对棉籽粕底物进行发酵,结果表明:与发酵前相比,底物中游离棉酚(free gossypol,FG)含量显著降低(P<0.05),并显著提高了CP含量(P<0.05).经工艺优化试验研究,得到较为理想的发酵工艺条件:底物组成为棉籽粕70%、玉米20%、糖蜜10%,添加3%硫酸铵,底物与水比例为1:0.6,三菌种(S1:S3:S6)接种比例为3:3:2,接种量为5%,自然pH.  相似文献   

12.
该文研究了乳酸菌和酵母菌二次发酵法改良大豆肽的风味。实验结果表明,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大豆肽溶液pH下降,总酸度上升,产生大量有机酸物质,乳酸菌发酵8h,大豆肽的风味最佳。酵母菌发酵过程中,大豆肽溶液中乙醇含量逐渐增加,产生大量醇类物质,酵母菌发酵2h,大豆肽溶液的风味最佳。经过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后,大豆肽的苦味和腥味消失,口感变成具有酸爽的杀口感,气味具有酒香味。因此,经过乳酸菌和酵母菌二次发酵工艺后,大豆肽的风味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大量废弃的蛋壳和湿豆渣是良好的钙和氮素资源,为探索一条解决两类农业废弃物合理利用的新途径,本实验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粪肠球菌固体生料发酵鸡蛋壳、豆渣混合物。以乳酸钙含量为指标,利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豆渣蛋壳比例、固水比、葡萄糖添加量、接种量、混合菌种比例、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发酵产乳酸钙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试验优化发酵产乳酸钙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豆渣蛋壳比例90:10、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粪肠球菌为1:1:1(体积比)、固水比1:2.5、葡萄糖添加量15.6%、接菌量14.7%、发酵温度37℃、发酵6 d的条件下,蛋壳豆渣混合物中的乳酸钙含量达到13.58%。与发酵前相比,发酵后豆渣饲料中的游离氨基酸、乳酸钙含量显著提高(P<0.05),pH、粗脂肪、可溶性蛋白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利用益生菌发酵蛋壳与豆渣,可以制备一种高钙饲料。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三种益生菌发酵剂固态发酵豆粕,通过测定发酵豆粕的感官品质、pH值、有益微生物含量、营养指标及卫生指标,比较三种益生菌发酵剂对豆粕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豆粕发酵的最优益生菌发酵剂。结果表明,益生菌发酵剂A和C对发酵豆粕的感官性状影响不大,三种益生菌发酵剂均能够显著降低发酵豆粕的pH值、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霉菌数量(P<0.05),显著提高有益微生物数量、粗蛋白、酸溶蛋白、总酸和有机酸含量(P<0.05)。三种益生菌中以益生菌发酵剂A和益生菌发酵剂C效果即乳酸菌和酵母菌固态发酵豆粕效果较好,结合成本考虑优先选择益生菌发酵剂C。  相似文献   

15.
灵芝固态发酵降解玉米淀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灵芝在玉米粉培养基上进行固态发酵时能够产生活性较强的α 淀粉酶 ,从而降解玉米淀粉。玉米粉颗粒大小、黄豆粉添加量、发酵时间和培养基含水量都对淀粉降解率有明显的影响。添加 1 0 %黄豆粉、含水量 3 5 %、3 0目颗粒的玉米粉培养基经过灵芝 2 5d固态发酵以后 ,其淀粉降解率达到 70 5 %,还原糖含量达到 2 0 65 %,蛋白质含量达到 1 6 5 2 %,因而提高了玉米粉的消化吸收率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为研究热带假丝酵母ZD-3与黑曲霉ZD-8复合固体发酵对棉籽饼粕脱毒效果、蛋白质营养价值及显微形态结构等的影响。利用热带假丝酵母ZD-3和黑曲霉ZD-8对棉籽饼进行单菌及复合固体发酵,然后测定发酵底物中游离棉酚(FG)、氨基酸含量,体外法测定饲料蛋白质氨基酸消失率,用环境扫描电镜拍摄底物发酵后的显微形态结构变化等。试验结果:复合发酵可极显著(P〈0.01)地降低棉籽饼底物游离棉酚含量,脱毒率为91.64%;棉籽饼底物粗蛋白、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27.83%、18.15%、19、18%;提高粗蛋白、总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体外消化率分别为20.90%、26.16%、24.47%,赖氨酸和蛋氨酸分别增加20.24%、66.29%。环境扫描电镜图片表明,复合发酵处理棉籽饼底物后,黑曲霉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其菌丝变细,未观察到抱子头,只见光秃秃的顶囊。酵母菌形态未发现有明显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发酵效果明显优于单菌发酵棉籽饼底物的效果,不但达到棉酚脱毒的目的,而且发酵饲料营养价值显著提高。复合发酵时,热带假丝酵母ZD-3对黑曲霉ZD-8的形态变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侯楠楠  王梅  王倩  陈静  谷巍  谢全喜 《中国酿造》2022,41(9):124-0410
该研究以实验室保藏的优良乳酸菌为研究对象,探究6株乳酸菌液体和固态发酵豆粕产有机酸的变化。结果显示,6株乳酸菌MRS培养基液体发酵和固态发酵豆粕产酸效果均存在较大差异。菌株MRS培养基发酵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BLCC2-0410、BLCC2-0069总酸含量分别为18.90 g/L、18.25 g/L,显著高于其余4株菌(P<0.05)。固态发酵豆粕结果表明,使用植物乳杆菌BLCC2-0410发酵后豆粕pH值可下降到4.33,总酸含量最高为33.73 g/kg,乳酸含量为18.91 g/kg,酒石酸含量为10.43 g/kg,柠檬酸含量为3.79 g/kg,明显高于其他菌株,因此,确定发酵豆粕产酸的最适菌株为植物乳杆菌BLCC2-0410。  相似文献   

18.
为降低棉粕中游离棉酚含量,对粪肠球菌固态发酵生棉粕降解游离棉酚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首先对影响粪肠球菌固态发酵棉粕降解游离棉酚的料水比、初始pH、发酵时间、接种量、发酵温度进行单因素研究,确定对结果有较大影响的料水比、初始pH和发酵时间3个因素。然后利用Box-Behnken设计,对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料水比、初始pH和发酵时间的最佳条件分别是1∶0.53、6.57和3.06d。按照优化的条件发酵棉粕后游离棉酚含量降为231.68 mg/kg,降解率达67.85%。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一直倡导无抗饲料养殖与发展,生物饲料逐渐成为饲料行业主要技术突破口和研究对象,越来越多的企业及科研工作者投身于生物饲料的开发与应用。发酵豆粕是目前研究最多也最为深入的一种生物饲料。阐述了发酵豆粕营养价值、抗营养因子、制备工艺以及在动物养殖行业中的应用。在制备工艺上,从发酵菌株的选择和工艺参数控制两方面剖析固态发酵过程对发酵产品品质的影响,包括菌种、发酵温度、发酵时间、pH以及水分含量等参数指标;在动物养殖中,由于发酵豆粕富含小分子肽、游离氨基酸、乳酸、益生菌等多种营养成分,深受饲料企业及养殖户青睐。从畜牧、禽类以及水产三大板块阐述发酵豆粕在养殖中对动物生长的影响,探讨发酵豆粕在动物养殖中的重要性;同时对发酵豆粕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