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北某水电站位于准噶尔—北天山褶皱系南部的北天山优地槽褶皱带中部。在对库区相关泥石流沟谷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泥石流的流速、流量和冲击力等运动特征。研究表明,库区西岔沟和雪水沟泥石流具有一定的规模,而坝前沟、坝后沟的规模则比较小,发生频率也相应较低,对水电站的影响也比较有限。而对西岔沟和雪水沟来说,考虑...  相似文献   

2.
李俊  李杰 《吉林水利》2021,(6):11-15
温泉县孟克沟流域由1条主沟及4条主要支沟构成,具有发育数量较多、规模较小、泥石流发生频率较多的特征.流域平面形态呈漏斗状,地势总体南西高北东低,沟槽横断面呈"V-U"字型.降水主要集中于每年的5—9月,强降水在短时间内汇聚成地表径流,并与沟谷中松散碎屑物质共同运动形成水石流.泥石流主沟侵蚀速率略大于支沟,平均侵蚀切割深...  相似文献   

3.
客基沟为一老泥石流沟,受汶川地震的影响,沟内存在大量松散固体物质,潜在危害性大。在分析流域概况及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客基沟形成泥石流的地形、水源、物源三个基本条件进行深入论述,分析计算泥石流的重度、流速、流量、固体冲出量、冲压力等动力学参数,预测客基沟泥石流发生几率较大,暴发类型属中型暴雨型稀性沟谷泥石流。  相似文献   

4.
2008年汶川地震产生的崩滑体曾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地震后,这些崩滑体成为泥石流活动的最主要物源,极大地助长了汶川地震后次生灾害的发生。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灾工作,以2010年8月13日都江堰八一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遥感解译的方法,从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物源与水源三大基本条件,详细分析了八一沟8.13泥石流形成条件,发现此次形成条件十分有利于泥石流的暴发,同时,该分析方法对类似条件的泥石流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矿产资源开发破坏了矿区的自然环境,在一定自然条件的刺激下形成了矿山泥石流.矿山泥石流的成因和自然泥石流的成因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类开采矿产资源活动的影响上.本文在分析矿产资源开发在矿山泥石流形成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矿山泥石流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李毅  李任华  伍小林 《水电站设计》2013,29(1):66-69,78
在现场地质勘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四川雅江县相格宗沟泥石流的成因,描述了泥石流沟的特征,运用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的方法对泥石流沟形成条件进行了定性分析.计算了不同概率下泥石流的峰值流量及总量,对相格宗沟泥石流发展趋势及影响范围进行了预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西街子沟受5.12地震影响,坡面松散物源丰富,加上流域地形汇水条件好,汛期泥石流活动频发,威胁沟口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该沟泥石流在形成区以冲蚀、下切及侧蚀为主,冲刷形成陡坎高1~2 m,流通区弯道超高现象明显。从堆积区泥石流堆积物特征及活动特征判断,该沟属"低频-稀性-沟谷-暴雨型"类。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现场地质勘察的基础上,分析了雅江县下渡沟泥石流的成因,描述了泥石流沟的特征,运用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的方法对该泥石流沟形成条件进行了定性分析,计算了不同概率下泥石流的峰值流量及总量,对下渡沟泥石流发展趋势及影响范围进行了预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泥石流模拟模型对青藏高原泥石流的模拟与实际情况的吻合度较低,无法为预防与治理泥石流提供合理的数据。为此,构建泥石流形成运动模拟模型对青藏高原泥石流形成及运动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根据质量守恒原则、侵蚀、降雨与摩擦影响因素,建立泥石流形成、运动模拟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数值方法对泥石流厚度与流速进行计算。通过对泥石流厚度与流速的计算,实现了对青藏高原泥石流形成、运动过程的模拟。通过实验对比结果可知,泥石流形成及运动模拟模型与实际情况的吻合度远远高于传统模拟模型,说明泥石流形成运动模拟模型具备较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穆鹏 《中国水利》2010,(18):10-12,9
黄河某水电站库区泥石流沟道发育,对该水电站运行安全带来不利影响。结合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根据库区内泥石流的具体特征,以杏儿沟、官亭沟和喇家沟为重点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这几条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包括泥石流的流速、流量等,并将泥石流对工程的危害作出评价。研究成果对水电站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13年,隆德县遭遇了50年一遇的强降雨,导致境内发生了17处泥石流。在野外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现有资料,从沟坡比降、物源和水源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隆德县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结果表明:隆德县泥石流均分布于丘陵地貌区,坡度范围在20°~50°之间,相对高差在50~100m之间,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流域内新近系(Ngn)桔红色砂质泥岩残坡积物,具有弱膨胀性,吸水后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崩解软化,导致土体结构联结减弱、强度降低,构成了泥石流的物源;降雨是隆德县泥石流最主要的触发因素。通过实地调查与降雨数据分析,可知隆德县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受前期降雨的影响,属于前期降雨控制型泥石流。因此,可通过监测前期降雨,特别是间接前期降雨,对泥石流进行预警预报。  相似文献   

12.
泥石流的危害主要包括对城镇、建筑、工厂等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同时威胁人身以及畜牧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泥石流的预防、治理工作成为了各地政府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贵州省望谟县灾后重建工程结合泥石流产生的重度、流量、速度等运动特征和动力特征以及拦渣坝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提出初步解决措施,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泥石流易发区域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3.
白龙江流域舟曲段地质灾害沿江成带分布,经常堵路断江,尤其是舟曲县城周边由于城镇集中、人口众多,周边的泥石流沟道一旦暴发,将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区内地质灾害频发与其所处的特殊地质环境密不可分,是各种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地质角度分析了县城周边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2013年,隆德县遭遇了50年一遇的强降雨,导致境内发生了17处泥石流.在野外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现有资料,从沟坡比降、物源和水源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隆德县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结果表明:隆德县泥石流均分布于丘陵地貌区,坡度范围在20°~50°之间,相对高差在50~100m之间,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流域内新近系(Ngn)桔红色砂质泥岩残坡积物,具有弱膨胀性,吸水后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崩解软化,导致土体结构联结减弱、强度降低,构成了泥石流的物源;降雨是隆德县泥石流最主要的触发因素.通过实地调查与降雨数据分析,可知隆德县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受前期降雨的影响,属于前期降雨控制型泥石流.因此,可通过监测前期降雨,特别是间接前期降雨,对泥石流进行预警预报.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辽宁省东部山区发生泥石流的特征,分析其形成的地质、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条件,闸述泥石流的类型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陈云  周俊 《人民珠江》2015,36(3):51-55
通过野外详细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探讨磨子沟泥石流基本特征和形成条件,并进行堵江机理分析.研究探明:磨子沟流域内具有泥石流发育的良好条件;磨子沟泥石流属暴雨沟谷型泥石流,且暴雨是泥石流的主要诱发因素;当磨子沟发生堵溃,泥石流大于5年一遇频率时,会堵塞岷江;当磨子沟不发生堵渍,泥石流大于20年一遇频率时会堵塞岷江.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大河沟泥石流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气象和物源特征等资料,对该地区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查明大河沟泥石流属于暴雨型稀性泥石流,且爆发频率较高,并阐明了该区泥石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2019年6月27日22:45,流域面积达125.53 km2的四川省金川县曾达沟突发特大型泥石流灾害,一次性冲出固体物质约120万m3,直接经济损失达1.51亿元。通过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室内实验等手段,从物源、地形和水源条件入手,分析了此次灾害的成灾特征、形成演化过程、动静特征参数、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表明:6月27日曾达沟泥石流是前期雨量和激发雨量共同引发的稀性泥石流,重度为1.60~1.78 g/cm3,峰值流量为442 m3/s;此次泥石流的成灾过程可以分为龙古沟源区滑坡失稳、各支沟泥石流汇入主沟后规模不断扩大、在主沟沟道淤积并减速停止3个阶段。“群测群防”体系与工程措施的结合在此次泥石流灾害避险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可为以后相关地质灾害的预警及避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泥石流对水电工程的建设及安全运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坝前泥石流直接决定了水电工程的坝址选择和枢纽布置。西藏某拟建水电站坝前支沟发育泥石流,对该沟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十分必要。通过现场调查,结合遥感解译、现场试验等,详细研究了该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发育特征,并确定了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值。选取泥石流规模、频率、流域面积等7个影响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采用熵值法评价认为该泥石流处于中度危险。利用FLO-2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泥石流运动全过程,结果表明7号沟堆积扇附近沟段、沟底高程3 900.00 m以下宽阔沟段危险性呈中-低危险区范围,对沟内拟布置建筑物及施工期人员和设备安全均影响较大,需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铁路上广泛使用排导沟防治泥石流灾害,但它的应用受到一定地理条件的限制,本文提出了两个必须考虑的条件,通过室内试验,对在动床和定床上运动的阻力及输移能力进行了对比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排导沟设计方法,最后,用工程实际情况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证明所提出的条件下设计方法基本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