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Z2)
采用预乳化工艺,详细考察了制备出稳定预乳化液的工艺条件,通过改变乳液聚合中的搅拌速度、单体滴加速度、反应温度等条件,考察了合成出状态良好,性能稳定的乳液产品的工艺条件,并将它作为确定的条件来进一步合成不同配方的乳液。 相似文献
2.
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制备氧化蜡乳液过程中的HLB值、乳化剂的质量分数、乳化温度、搅拌速率以及乳化时间对氧化蜡乳液的颗粒粒径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最佳乳化条件为:复合乳化剂质量分数为3.0%、HLB值为12、乳化温度为85℃、搅拌速率为800r/min、乳化时间为35min。在最佳乳化条件下,氧化蜡乳液颗粒的最小粒径可以达到66.2nm。 相似文献
3.
4.
乳化对微胶囊制备及渗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乳化条件对界面聚合法制备的微胶囊有粒径分布及渗透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界面缩聚法制备微胶囊的过程中,乳化剂的性质和用量对乳液和稳定性和微胶囊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用Span85作乳化剂时,微胶囊容易形成。微胶囊的粒径分布随着Span85的用量的增加变窄,而微胶囊的渗透性常数随着Span85的用量的增加变窄,而微胶囊的渗透性常数随着Span85的用量的增加变窄,而微胶囊的渗透性常数随着Spa 相似文献
5.
反应条件对SiO2溶胶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考察溶胶-凝胶法SiO2溶胶制备中反应物比例及反应条件对溶胶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以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硝酸为催化剂制备了SiO2溶胶.结果表明,在保持其他反应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EtOH/TEOS摩尔比的增大,溶胶胶体粒径减小;随着H2O/TEOS摩尔比的增大,胶体粒径增大;pH<2时,随着HNO3/TEOS摩尔比的增大,胶体粒径变化不明显;反应温度的升高及反应时间的延长,都会促使溶胶胶体粒径增大. 相似文献
6.
为了优选灭火效能好的细水雾添加剂,根据Lewis—Nukiyama—Tanasawa(LNT)关联公式、表面化学理论、激光粒度仪研究了不同添加剂作用下细水雾粒径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无机盐Ⅰ对细水雾粒径影响较小;增黏剂V1与V2使粒径为75~125μm的雾滴数减少,粒径为225~350μm的雾滴数增加;表面活性剂S1与S2使粒径为25~125μm的雾滴体积分数增加,粒径为150~375μm的雾滴体积分数减少;复合添加剂C1使细水雾的粒径分布向小粒径变化,分布范围变宽;复合添加剂C2则使粒径为75~150μm的雾滴体积分数减少,而在175~250μm之间的雾滴体积分数增加. 相似文献
7.
采用激光粒径分析仪对小麦粉的粒径分布进行检测,分别用湿法和干法分析小麦粉的粒径分布.结果表明,激光衍射分析的结果重现性好,干法分析在空气压力为80 kPa时最接近湿法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乳化条件对O/W稠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偏光显微镜和控制应力流变仪,考察了油水体积比、乳化剂质量分数、乳化温度、乳化时间和搅拌机转速等乳化条件对O/W稠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O/W稠油乳液的粒径和粘度随油水体积比(1∶9~7∶3)的增大均逐渐增大;但是,当油水体积比足够大时(8∶2),乳液转相为W/O型,粘度急剧增大.随着乳化剂质量分数的提高(0.5%~5%),乳液粒径减小而粘度先减小再增大.当乳化剂质量分数≤4%时,乳液为简单的牛顿流体;增大乳化剂质量分数到5%导致乳液转变为具有一定结构特性的非牛顿流体.随着乳化温度的提高(40~70 ℃),乳液粘度和粒径均减小;当乳化温度高于70 ℃时,乳化剂失效导致乳液转相为W/O型,乳液粘度急剧增大.随着乳化时间的增长和搅拌机转速的提高,乳液粒径减小、粘度增大,乳液的非牛顿流体特性也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9.
10.
把实际水泥体系的粒径分布看作灰色系统,测定了不同粒径分布水泥的各龄期抗压强度,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计算法定量表示了不同大小颗粒对不同龄期强度贡献的差异,提出了在实际生产中寻求最佳粒径分布的一个指导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
探讨对皮革文物进行回软保护。以光老化牛皮革作为皮革文物替代样,通过对卵磷脂、羊毛脂和蓖麻油分别改性后复配成回软剂;并对老化皮革进行回软处理,通过物理性能测试、色差测试、SEM、热重分析及红外分析等手段对回软后皮革的结构与性能作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经回软处理后,回软剂渗透进入皮革内部结构,填充于胶原纤维之间,老化皮革的柔软度、拉伸应力以及断裂伸长率有了改善。但是SDBS在回软过程中容易残留,羊毛脂对皮革热稳定性有一定影响。经综合分析,主要成分为磷酸化蓖麻油的回软剂对样品的柔软度提高效果最佳,回软后老化皮革恢复了一定的光泽,而形貌及结构等几乎没有发生改变或破坏,符合文物保护"最小干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水力旋流器颗粒沉降速度与分离粒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试验和流场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对水力旋流器内部固体颗粒的运动行为进行了具体的研究.通过对固体颗粒的运动和受力分析发现:固体颗粒在沉降过程中径向合力几乎处处为零,不存在所谓的径向合力为零的一个平衡轨迹面,但存在着一个径向沉降速度为零的轨迹面,这一轨迹面就是平衡轨迹面法所要寻找的;首次推导出了该轨迹面半径与固体颗粒直径、水力旋流器自身几何参数以及操作参数之间的定量表达式. 相似文献
13.
为了衡量RDX的传爆性能,实验在装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测试了不同粒度的临界截面积,并对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RDX的粒度对临界截面积有着明显的影响,随着炸药颗粒的减小,炸药临界截面积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乳液聚合乳胶粒形态方面理论研究的现状,对几大研究流派的工作特点进行了剖析,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乳液聚合乳胶粒形态设计预测模型的框架。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介绍了同轴数字全息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其在粒子直径测量中的应用,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研究.基于Matlab软件,采用计算机随机生成仿真粒子,然后生成全息图,最后通过数字再现进行粒子直径测量,并与仿真粒子进行了比较,给出了判别粒子聚焦的方法,证明了该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丙烯酸丁酯(BA)进行聚合制备丙烯酸酯乳液,研究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过程中乳化剂浓度c(E)、引发剂浓度c(I)、反应温度T及MMA的摩尔分率f(MMA)对乳胶粒粒径及其分布(PSD)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中,当c(E)增大、c(I)减小和f(MMA)增大时,整个聚合过程中同一反应时间的乳胶粒径分布变窄;而反应温度T对PSD的影响是非单向的,当T从70 ℃上升到85℃时,PSD逐渐变窄,而在90℃时,PSD在成核阶段迅速增大,粒子分散度Fmax已超过85℃时的值,且在后期也一直保持较窄的分布.聚合过程的PSD测试表明在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过程中,乳胶粒子的粒径一直呈增长趋势,而粒径分布则是在成核阶段由窄变宽,待成核结束一段时间后反应稳定进行,乳胶粒子的分布又开始变窄,最终保持一个较低的分散度. 相似文献
17.
对杉木人工林直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其一般遵从Weibull分布和正态分布,林木直径Weibull分布规律受林分郁闭度,平均直径,最大直径等因子的影响,其分布参数受土壤,地形等立地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721A分光光度计和阿贝折光仪测定丙烯酸酯乳胶粒的平均粒径.选用5种单体配比不同的乳液,对其中每种乳液的7种不同浓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乳液的浓度小于22g·L-1时,用此法测得的乳胶粒的平均粒径与直接用电子显微镜测得的粒径很接近.该法理论基础严密,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处理简单.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DBD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反应器中催化剂颗粒直径对放电功率和NOX脱除率影响规律,分别将五种不同颗粒直径的催化剂装入相同条件的反应器中,通过变压器改变交流电源输入电压,用功率表测定不同电压条件下的输入功率,用数字示波器测试放电电压以及Lissajous图像并计算放电功率,用气体在线检测装置测试反应器进出口浓度计算NOx脱除率。实验发现随催化剂颗粒直径增加放电电能和NOx脱除率先增大再减小,有最大峰值;随着输入电压增加催化剂颗粒直径对放电电能和NOx脱除率的影响进一步增大。在本实验研究中催化剂最佳颗粒直径在4mm左右,当输入电压为40kV时,最大有效放电能量和NOx脱除效率分另为29.3w和76.67%。该结论可为DBD协同催化反应过程中选择适宜催化剂颗粒直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热重—红外联用分析仪上进行了桦甸油页岩的热解特性实验研究,得到了升温速率为20℃/min时颗粒粒度分别为75.66μm、110.05μm、200.21μm和290.40μm的油页岩的热解TG、DTG和DSC曲线,分析了油页岩的热解特性及规律.结果表明,油页岩的热解是分两步进行的,油页岩在低温段的热解是主要的;随着颗粒粒度的减小,油页岩的热解特性趋好.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了油页岩在不同阶段的热解反应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