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长株潭“两型社会”的构建与包装高等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构建与包装高等教育发展两者之间存在良性互动关系,即长株潭城市群构建“两型社会”是包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次契机,在“两型社会”前景下包装高等教育将会进一步做强、做精。同时包装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构建作出积极的贡献,包装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为长株潭城市群构建“两型社会”开辟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上海包装》2010,(2):11-11
时近年底,上海市包协举行了一次别有生面的理事会。为了拓展上海包装企业的视野,开拓协会发展新思路,使企业从低碳经济和自主创新中寻找发展方向,加强与长三角包装界的协调发展,走出上海,来到浙江富阳,召开上海市包装技术协会七届四次理事会扩大会议,协会邀请了杭州宫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羊军和利乐中国企业传播副总裁杨斌围绕包装环保与低碳经济分别做了精彩的演讲。  相似文献   

3.
钟云飞 《包装学报》2019,11(6):43-49
针对我国包装工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包装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提出包装企业科技创新和变革发展策略,以实现包装企业可持续发展。结合国家宏观发展政策和产业实际发展需求,提出从自主创新能力、包装智能制造及两化融合、互联网+包装新业态、包装绿色制造、创新人才培养、品牌塑造等方面实现包装企业创新与变革,助力包装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包装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实现包装行业的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周加彦 《中国包装》1991,11(1):24-27
回顾80年代前,我国的包装工业分属于各部门、各地区、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在很大程度上相互脱节,并且普遍存在着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资金缺乏等问题。各地包装企业在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生  相似文献   

5.
刘文良  梁莎 《中国包装》2012,32(6):59-63
调研组以包装企业的技术现状和对"包装工程"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主题,对国内部分知名的包装设计、包装印务和包装机械等与包装工程相关的知名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包装企业高端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包装企业高层次专业性管理人才的缺乏同样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中国由包装大国迈向包装强国的过程中,"包装工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实现汽车零部件包装设计高效化、包装管理精益化及数据化,开发一套零部件包装数据智能管理系统。方法 在对零部件包装设计及包装方案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系统的开发目标,即包装方案的数据化、BOM化、版本化以及标准化,并基于创建包装视图、重构零部件存储库、搭建相似包装方案重用逻辑、分类存储包装文档等方法,开发智能管理系统,并打通该系统与采购系统、工艺系统的数据接口,实现全流程数据交互。结果 系统上线后,零部件包装数据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结论 所述包装数据管理系统作为支持企业迈向智能制造的底层数据管理方式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张宜松  胡方霞 《包装工程》2008,29(2):177-179
文章从包装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我国包装企业信息化面临的突出问题;从联合电子商务平台及联合数据库、企业Intranet、企业信息数据库系统、虚拟经营系统、业务流程再造系统等方面论述了包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包装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若干要素.  相似文献   

8.
厦门茶叶包装设计分为公版与私版两种,一般以手工盒为主。私版针对的是定向客户,一般由茶叶厂家确定包装版面、盒型、颜色、工艺等,以定量生产加工为主,产量3000套左右,在设计上以客户自身的诉求为主;而公版则由包装企业自主创新开发,主要针对的是茶叶终端市场,可作批发或零售,也可作为茶叶厂家的包装替代品、产量一般在5000套左右,  相似文献   

9.
生态意义随着国际上对环境问题的愈来愈重视,合理利用资源、尽量节省能源和努力减少废弃物的呼吁声给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观念上带来了具有根本性的变化。在目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在市场营销和产品结构的战略方面,企业部门及公司都已认识到,加强环保意识已是必不可少的事宜,在包装行业里则显得尤为突出。提高包装生态功能的重要途径就是降低包装材料消耗,而降低包装材料消耗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建立完善的可重复使用的包装系统,由此替代一次性使用的包装。这个解决方法已在世界范围内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在西欧、北美和日本等地区及国家,可重复使用包装系统得到  相似文献   

10.
论新时代下的先进包装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在回顾包装系统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今后值得研发的低碳包装、绿色包装、生态包装、智慧包装、安全包装等先进包装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以期对包装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包装设计的创新生存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刘兆明 《包装工程》2006,27(2):273-276
对产品包装设计的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从包装的创意战略、包装的整体设计、包装的视觉传达设计的角度,进行了关系到产品的创新生存方面的阐述.产品包装的创新涉及的学科较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是其核心.产品以及能够提升产品价值的包装的研发,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的根本之一,需要企业和包装设计工作者从战略高度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引导下,湖南省印刷包装企业在科技创新能力上有所提升,但在科技创新资质、科技研发投入、专利技术、研发平台、政府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奖励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必须增加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向着绿色化、智能化方面迈进,从而在激烈、复杂和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我国乳品包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媛媛  张有林 《包装工程》2017,38(11):17-22
目的了解国内外乳品包装的发展概况与研究现状,为我国开发新型乳品包装材料和高新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综述我国乳品包装技术、包装形式和包装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并引述国外先进技术。经比较分析,找出我国乳品包装行业存在的问题。结果对我国乳品包装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基本论述,并提出我国乳品包装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自主创新性不足、包装行业水平良莠不齐、市场准入制度不严格等问题。结论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采用高新技术发展乳品包装多元化,以保障我国乳品产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罗聃 《包装学报》2012,4(4):55-57
食品软包装的应用误区主要表现在企业和消费者两个方面:企业对食品软包装缺乏深入研究与认识,在应用时对材料与所包装食品是否相适宜缺乏足够的研究;消费者对塑料软包装的相关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在使用食品软包装时,往往不够科学。针对这种应用误区,未来食品软包装应着重研发新型材料,如多适应性、抗氧化、可食性等食品软包装材料,建立食品软包装安全管理体系,并加强食品软包装科学使用的宣传等。  相似文献   

15.
基于“老字号”品牌的包装设计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素贞 《包装工程》2012,33(10):21-24,35
分析了老字号商品包装单一、保守、缺乏个性的问题,为了满足老字号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提出了"老字号"包装视觉形象亟待调整与更新的论点。并结合实例,论述了"老字号"商品包装定位应该以突出文化内涵和实现产品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为出发点,进而阐述了民族文化是老字号包装设计中的沃土;文化的突破与创新是老字号品牌发展与壮大的根基;只有走"老字号"年轻化的道路,实行品牌差异化设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使老字号品牌基业长青。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包装企业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董翠芳  何源 《包装工程》2004,25(6):165-167
文中分析了我国包装企业的现状,找到造成我国包装企业竞争力不强的原因,并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提出从科学管理、技术创新、产品的优化升级3个方面提升包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结合包装企业产品特点及技术创新需求,建立基于企业需求的产学研模式,以实现包装技术的创新。实现包装技术创新的合作企业主要有产品加工企业、包装材料及制品企业、包装机械企业3类,与其产学研合作具有不同的特点。实现包装技术创新的方法主要有:实验小样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与修正的方法,实验室技术与企业放大应用相结合试验的方法,实验优化与设备调试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承接企业委托攻关难题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包装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构建包含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技术创新环境支撑能力3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将企业分为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一般和较弱3类,运用熵权-TOPSIS和障碍度模型对包装上市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包装上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整体较弱,技术创新产出方面对其影响最大,主要障碍因素集中于专利申请数、专利质量等,体现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最后分别从合理利用创新投入资源、完善创新人才建设制度、加强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和提高创新环境支撑能力等方面,提出提高我国包装上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