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土壤腐殖酸的提取及表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克斌 《陕西化工》1998,27(4):11-13
从土壤中提取腐殖酸样品,并用物理和化学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同时,对提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氮气保护,纯化也做了探索。结果表明有无氮气保护对最终产物无明显影响;HF-HCl混酸能降低样品灰份;本腐殖酸含有的芳香结构较多,属大分子量低腐殖化的腐殖质级分。  相似文献   

2.
云南沼泽土中提取腐殖酸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敏  王红斌  宁平  戴云 《化学世界》2002,43(7):351-353
从云南中甸沼泽土中提取了腐殖酸样品 ,并对样品的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用稀碱法提取的腐殖酸含有羧基、醇羟基、酚羟基等多种活性官能团 ,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 ,该法是一种有效而简单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参照国际腐殖酸协会(IHSS)推荐的从土壤中提纯腐殖酸方法,对英国泥炭、辽宁泥炭土及3种市售商品腐殖酸(Fluka、Alfa和Aldrich)进行提取和纯化,得到了纯度较高的5种不同来源腐殖酸样品。  相似文献   

4.
采用热重分析法(DTA-TGA)研究了腐殖酸的热分解过程及其动力学,分析其DTA-TGA曲线可得:热分解反应发生在284.65~417.16℃;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氢谱(1H NMR)、核磁碳谱(13C NMR)对腐殖酸结构进行表征,用Flynn-Wall-Ozawa(F-W-O)法、Kissinger法及?atava-?esták法计算出腐殖酸热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210.83 kJ·mol-1,指前因子对数为17.55;确定了其热分解反应的级数和动力学参数,且热分解反应机理为二级反应;腐殖酸在氮气氛围下维持1min寿命的最高使用温度为278℃;同时,计算出腐殖酸样品热力学参数焓变、熵变及摩尔自由能变分别为67.99 kJ·mol-1、-164.83 J·(mol·K)-1和176.36 kJ·mol-1。  相似文献   

5.
腐殖酸热分解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亮  张保林  徐丽  侯翠红  刘国际 《化工学报》2014,65(9):3470-3478
采用热重分析法(DTA-TGA)研究了腐殖酸的热分解过程及其动力学,分析其DTA-TGA曲线可得:热分解反应发生在284.65~417.16℃; 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氢谱(1H NMR)、核磁碳谱(13C NMR)对腐殖酸结构进行表征,用Flynn-Wall-Ozawa(F-W-O)法、Kissinger法及Šatava-Šesták法计算出腐殖酸热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210.83 kJ·mol-1,指前因子对数为17.55;确定了其热分解反应的级数和动力学参数,且热分解反应机理为二级反应;腐殖酸在氮气氛围下维持1min寿命的最高使用温度为278℃;同时,计算出腐殖酸样品热力学参数焓变、熵变及摩尔自由能变分别为67.99 kJ·mol-1、-164.83 J·(mol·K)-1 和176.36 kJ·mol-1。  相似文献   

6.
提取褐煤中腐殖酸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提取褐煤中腐殖酸的方法,即根据褐煤的特点利用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对腐殖酸进行溶解和提取;实验发现,提取的腐殖酸量多少与硫酸浓度、氢氧化钠浓度、浸泡时间三因素密切相关;采用正交实验法找出了最优条件。  相似文献   

7.
楼涛  陈国华  汪学军  谢惠祥 《现代化工》2005,25(Z1):158-161
研究了2种有代表性的腐殖酸美国Swuannee河提取的腐殖酸(国际腐殖酸协会标准)和德国森林土壤腐殖酸,在模拟太阳光照射过程中不同照射时间、溶解氧浓度和入射光波长范围对五氯苯酚结合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殖酸经模拟太阳光照射后,其与五氯苯酚的结合系数Koc下降.光化过程中腐殖酸的分子量或SUVA270与lg(Koc)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溶解氧浓度的升高能加速腐殖酸的光氧化,使结合系数进一步下降.氮气饱和条件下照射则使腐殖酸与五氯苯酚的结合系数升高.UV-B、UV-A和可见光部分对Swuannee河腐殖酸与五氯苯酚的结合系数Koc的下降的贡献分别为18%、47%和35%.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提取土壤DNA之前去除腐殖酸的方法,采用芬顿试剂对土壤样品进行预处理,结果表明芬顿试剂可以有效地去除土壤中的腐殖酸,未经处理和经芬顿试剂处理20~100 min的土壤,均可提取到接近23 kb大小的宏基因组DNA。16S rDNA PCR扩增表明,40~100 min处理土壤提取的DNA可以成功扩增到目的片段,而处理20 min的土壤不一定能扩增到目的片段,未经处理的土壤则不能扩增到目的片段。芬顿试剂可以用于土壤预处理以去除腐殖酸。  相似文献   

9.
珠江河口水体沉积物中腐殖酸的提取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NaOH碱提法提取和纯化了珠江河口水体沉积物中的腐殖酸,并用元素分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方法对提取的腐殖酸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提取的腐殖酸由C、H、O、N、S元素组成,含有羧基、羟基等多种活性官能团,其中芳香族不饱和物质较多;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在较高浓度时腐殖酸聚集体呈现枝状结构,原子力显微镜扫描发现,腐殖酸胶体粒子在较低浓度时呈球形聚集体形貌,直径在100 nm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从泥炭中提取腐殖酸效果的影响,与碱提取液及其酸析液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硝酸对试验样品进行预处理提取率最佳,通空气氧化和超声处理对提取率有益,但提升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腐植酸万寿菊专用肥氮磷钾适宜配比,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比的腐植酸肥料对万寿菊生长发育、叶黄素含量、鲜花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适宜氮磷钾配比的腐植酸肥料可促进万寿菊生长发育;增加万寿菊叶黄素含量和鲜花产量。对万寿菊叶黄素含量及鲜花产量进行综合评定表明:腐植酸万寿菊专用肥氮磷钾适宜配比为N∶P_2O_5∶K_2O=1∶(1.2~2)∶(0.6~1.25)。  相似文献   

12.
曾宪成  李双 《腐植酸》2013,(6):1-14
大美腐植酸必须标准化。56年来,我腐植酸相关产品已经在“大环境修复工程、大农业民生工程、大工业低碳工程、大医药健康工程”四大工程领域展现了卓越品格。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腐植酸绿色、低碳、环保产业迅速成长,日新月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然而,腐植酸新产业标准严重缺失,不仅产业发展受到影响,产品也受社会和百姓质疑,因此,急需下大力气破解问题。在腐植酸产业标准化建设中,探索出“腐植酸四大化”之“腐植酸产品标准化一腐植酸产业有序化一地球碳循环安全化一人与自然和谐化”的发展路径十分重要。唯此,大美腐植酸,开展生态文明(环境)建设标准化必须先行。  相似文献   

13.
从“绿色奥运”的视角,较系统地论述了腐植酸在生物圈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中的地位及与其他环境物质的作用,证明腐植酸确实是生命物质的贮库、生态环境的净化器和生物圈的保护者;阐述了近期腐植酸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进展、存在的异议及发展前景。“绿色奥运”为推进腐植酸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4.
腐植酸在环境生态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腐植酸类物质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结合腐植酸的相关特性,介绍了腐植酸在土壤污染与修复、污水处理、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以及废气治理当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其在生态工程中应用现状。腐植酸在保护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腐植酸的亲水性能,对褐煤腐植酸进行磺化改性。以Na2SO3为磺化剂,以磺化度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磺化温度、磺化剂固液比、磺化时间对褐煤磺化腐植酸磺化度的影响,得到褐煤磺化腐植酸最佳制备条件,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和热重分析对褐煤磺化腐植酸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磺化温度对褐煤磺化腐植酸磺化度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磺化时间,磺化剂固液比影响较小。在磺化温度50℃,磺化剂固液比2∶20,磺化时间90 min条件下制备的褐煤磺化腐植酸磺化度为17.72%。红外光谱表明:褐煤磺化腐植酸含有苯环、羧基、羟基、酚羟基,磺酸基团明显增多,褐煤腐植酸磺化改性成功。热重分析表明:褐煤磺化腐植酸低于200℃时稳定,大于200℃时发生裂解反应;小于330℃裂解反应为吸热过程,大于330℃为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16.
腐植酸树脂处理含重金属离子废水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泥炭为原料制备腐植酸树脂。在动态条件下,研究了腐植酸树脂对重金属离子Zn2+、Ni2+的吸附效果及吸附条件并探讨了吸附与解吸再生机理:主要吸附形式为离子交换吸附和络合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20℃,流速为4mL/min,pH值为5.0~7.0条件下,含Zn2+、Ni2+质量浓度均为70mg/L的废水,经腐植酸树脂处理后,Zn2+、Ni2+去除率可达98%以上,且处理后废水近中性。含Zn2+、Ni2+质量浓度分别为32.5mg/L和29.4mg/L,pH值为5.9的电镀废水,经腐植酸树脂处理后,废水中Zn2+、Ni2+含量显著低于国家排放标准允许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小区田间试验,研究了腐植酸对土壤肥力、小白菜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腐植酸复混肥不仅可以改善土壤肥力,而且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其中,小麦产量提高38.1%、VC含量提高32.4%、水溶性糖含量提高28.7%、N素利用率提高19.3%,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6.1%。  相似文献   

18.
秦磊  王超  张龙 《塑料工业》2012,40(2):13-16,63
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铵体系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常温聚合工艺制备了磺化腐植酸-聚丙烯酸类吸水树脂。研究了腐植酸磺化过程中磺化剂种类,磺化温度的影响;讨论了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等对树脂吸液倍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磺化腐植酸-聚丙烯酸复合吸水树脂,不但有效克服了传统的聚丙烯酸类高吸水树脂耐盐能力差的缺点,而且还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的离子交换性能和吸附性能。应用耐盐碱型的高吸水树脂对盐碱地土壤的改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利用褐煤在NH_3·H_3O介质中与NH_3、O_2(空气)进行氧化氨解反应生成一种新型的腐植肥。该肥料的特性在于高的腐植酸含量、合理的C/N比和氮的缓释性能,是一种理想的土壤改良剂。  相似文献   

20.
Fertilizers containing urea can suffer from nitrogen (N) loss through ammonia volatilization, resulting in reduced effectiveness of the fertilizers. The loss of N may be reduced by use of organic or inorganic additives.Laboratory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surface soil samples (0–15 cm) from two agricultural soils (St. Bernard and Ste. Sophie)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ammonium thiosulfate (ATS), boric acid, and a humic substance from leonardite, on NH3 losses from surface-applied urea-ammonium nitrate (UAN) solutions.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moist soil samples in closed containers. Evolved NH3 was carried out of the containers and trapped in boric acid solution using an ammonia-free humidified air flow.Total NH3 losses in these experiments ranged from 12.1 to 21.3% of the N applied. The reduction in NH3 volatilization (expressed as % of added N) due to additives ranged from 13.6 to 38.5% and 3 to 36.3% in St. Bernard and Ste. Sophie soils, respectively. More NH3 volatilized from the boric acid or humic treated UAN solutions than from ATS-UAN solutions.Boric acid, ATS, and the humic substance, all significantly reduced urea hydrolysis in both soils in comparison to the untreated UAN solution. Further, the humic substance and boric acid treatment induced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NO3-forma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humic substance and to a lesser extent boric acid may function as urease and/or nitrification inhibitors. ATS treatment, particularly at higher levels increased NO3-formation in both soils. The reason for this increase in nitrate formation is not cle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